王欣洁
(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6)
琵琶演奏中的虚与实研究
王欣洁
(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6)
在当代音乐审美观念中,音乐的叙事性及趣味性有了很大提高。琵琶演奏中虚实技法的相互配合、统一平衡以及融入音乐的共同性成为最高的审美标准。本文针对琵琶演奏实践中,正确理解其中的“虚实”的理念、对其合理运用进行分析,实现虚实技法的有效结合,对琵琶演奏艺术魅力的充分体现具有重要意义。
琵琶演奏;要素;虚实结合
琵琶演奏过程中,虚实的有机融合不仅是高标准的艺术创作,同时也是最为理想的演奏境界。实音是琵琶演奏的基础,虚音为演奏的辅助,听众可通过实音的引导步入艺术境界,同时在演奏当中,实音又需要虚音进行有效配合,进而体现虚实相交的美感效应。虚实结合目标的实现,需要对乐曲的特点、创造艺术审美及娴熟技艺进行充分表现,才可取得满意的演奏效果。因此琵琶演奏需要对虚实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进行正确把握,对于琵琶演奏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琵琶演奏当中的虚音通常是指左手动作的实按音,在弦体虚触或者不触及相、品位状况下弹出的声音,同常态实音的音色、音强、音质等方面相比具有较大反差。虚音是构成琵琶音乐自然音色的重要元素,同右手配合形成的音响,其色彩和质地比较特殊,并且在表现形式上具有独立性。虚拟按音的完成需要双手进行配合。按照技术表现方式的不同虚音又有泛音和浮按滑音之分。虚音通过左手拉、推、吟、揉、打等具有装饰作用的指法将乐曲的韵味表现出来;同时也是表达及表现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风格、意境的一种形式。比如结构当中断腔、间歇以及休止符等等。
发音的基本动作即为实音动作,实音是构成左手技术的基本元素,同时也为腔韵音系统动作奠定了基础。左手动作以及组合的运作是利用实音动作来实现的。实音是最基本的按音动作,其抬起和落下同左手动作的基本形态相互关联。在基本发音当中,要求实音动作时所有手指需要落在相位或者品味的上方,确保品味或者相位同弦体相接触。偏上或者偏下会有杂音或者闷音产生。实音主要体现在右手轮指、弹挑、扫奏、摇指等演奏技法以及演奏的状况及处理各种演奏方式。
(一)演奏技法的“虚”层面
琵琶演奏技法中虚层面的含义主要有“有声”式和“无声”式两种。“有声”式通常称之为“韵”指通过左手指法完成在音头、音腹、音尾等微观方面的小音。“无声”式是指人们对肢体动作以及指法进行下意识的控制对“无声”小节进行表现。
在琵琶演奏技法中,“虚”是确保演出成功性的重要元素。一首曲子的形成首先需要作曲家用乐谱方式记录下内心感想,然后需要演奏者对其进行二次创作,赋予乐谱血肉及灵魂,以音乐形式表现出来,为听众带来听觉上的享受。如果演奏者只是对乐谱进行机械性弹奏,那么专业的音乐表演将会失去其应用的意义,乐曲演奏中“虚”层面可通过演奏者演奏音乐的过程表达出来。由于演奏者所具有不同气质个性、文化内涵以及艺术修养等,对同一音乐作品在理解方面也存有不同,曲子所表现出来的意境也各不相同。当一首音乐作品引起了听众的情感共鸣,带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充分展示音乐的生命活力,则是琵琶演奏技法中“虚”的成功体现。
音乐作品要实现无声向具有丰富韵味、传情悦耳的音响,成功体现演奏技法“虚”的方面,首先需要演奏者具有一定的审美观念,充分了解音乐作品的信息资料。音与音色关系的正确处理,需要演奏者在作品演奏前对作品创造的时代背景、作曲者的生平事迹、所属民族与乐派以及作品的基本形态等相关情况进行详细了解,然后实现与作品韵味以及风格相符合的音响转换。比如《十面埋伏》琵琶曲,由相关资料或者书籍可知,该曲创作以刘邦同项羽在垓下作战中取得胜利为背景,在全曲始末融入霸气豪放壮观的意境,在演奏时将威武的气氛充分体现出来,特别是呐喊阶段,也是音乐的高潮阶段,利用大量“四根弦扫”将刘邦取得胜利后的骄傲与喜悦展现的淋漓尽致,这种胜利后的豪迈与雄壮可通过演奏者音“扫”加重而表现出来,使千年前的战役得到再现。通过这些了解,演奏者可对自己的演奏技法进行调整与处理,将垓下战役的氛围生动地表达出来,用霸气威武的演奏技法对曲子进行处理,给听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需要演奏者对作品给予深切感悟。音乐作品演奏的生动性,需要演奏者意向中对音乐感性模式予以创建。活的音乐感性模式需要内心具有活的音乐内容。对演奏者来讲,在他们的意向和想象中,相对于无声而言则是有声的。演奏技术及指法在活的音乐模式下得到很好调动,有助于作品中情感服务和意境氛围的突出表现。
(二)演奏技法的“实”层面
演奏的成功性主要取决于演奏技法的“实”。在琵琶演奏中技法指法种类繁多,比如轮指、弹挑、扫奏、遥指等,演奏状态以及处理演奏方式的不同,是琵琶创作当中“实”的一面,构成了成功表演基础,如果基本功不扎实,那么很难弹奏出乐曲的韵味。要想获得“实”的成功需要具备以下几点要素:
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不管使用任何乐器,演奏者拥有扎实的功底是非常重要的,是成功演奏的基本要素。基本功扎实,才可培养或者训练高难度的技法,才有能力进行各种大型协奏、独奏等技法和指法变化复杂的乐曲演奏。其次是借鉴他人的演奏技巧,对自身技法方面存在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与改进。前辈们所留下的多数演奏样板感性直观,可供后人研究效仿。演奏者在效仿的过程中,对其技术精华逐步领悟理解,然后转为己有,使自身演奏的方法、方式得到丰富。此外,演奏者在艺术鉴赏方面应当具有一定的能力。在平时应当进行勤学苦练,在具体实践中对演奏技法的优劣以及演奏水平的高低进行切身体验。开阔眼界,多对一些隔行或者同行演奏进行观摩,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不断丰富自身的表演状态以及演奏技巧,正确处理意境情感。最后需要演奏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曲子进行反复练习,利于表演经验的不断积累,可增强曲子之间的连贯性,理解曲子的能力也就越强,直至“熟能生巧”。
由于音乐演奏过程中,对于“实”层面的演奏状态及演奏方式的处理方式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虚”层面的情感意境的各不相同,一成不变的演奏状态及方式,将会导致作品失去鲜活的生命力。比如琵琶曲《霸王卸甲》中重点表现英雄的悲剧情感,需要夸张的演奏状态以及大幅度、干净利落的动作,将英雄气魄展露无遗,刻画音乐旋律的棱角。用轮指将项目身处困境的情形给予描写,并将“点”重音通过慢轮凸显出来,在弹奏时应当对指力进行控制,大指、无名指以及小指的挑要加重力量,同时,中指与食指的力度要轻,并对速度进行处理,可对速度进行控制,将乐曲旋律表现出来,能够很好地将乐曲中“虚”层面的内容展现出来,在“实”的琵琶演奏中“虚”层面的感受效果最佳。
在琵琶演奏中,其美感的体现主要来自于感觉并且高于感觉。演奏声音将听众引入音乐美的意境当中,这种艺术性意境的唤起需要演奏技法“实”的作用,不单纯需要耳朵的感知,更需要思维与心理体验的参与。假如声音只是用耳朵去听,是难以达到音乐欣赏的审美境界。在演奏中“有声”的“实”需要“无声”的“虚”进行配合,才能使虚实相交的艺术美感得以表现。这里所指的“无声”为浮按虚滑或者泛音所产生的若有若无的音乐效果。这种有声的“实”与无声的“虚”之间的相互交融,承载着音乐的内容。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将“无声”的艺术意境通过“此处无声胜有声”刻画出来。该曲通过前面部分小弦与大弦的“有声”烘托,将“幽年秋恨晚”所含的意蕴展露出来,充分体现出“无声”的美学意义。“无声”还可以通过艺术空间的创设,促使听众再创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得到积极调动。
表演者的演奏风格以及审美观念通过韵味得以集中体现。是琵琶演奏中“虚”层面的“有声”表现。由于每个表演者理解音乐的形式和内容不同,所以表现出来的韵味也不相同,韵的生成是通过右手弹弦的“实”,与左手进行推、拉、吟、注、揉等“虚”技法演奏进行配合,才能表现出形式多样的余音。并将音乐柔美、秀气、悲伤、霸气、凄凉、豪放等意境以及情感韵味表现出来。
在进行琵琶曲中韵味处理时,须将“虚”与“实”进行巧妙配合。比如《塞上曲》中,通过琵琶演奏将王昭君对于故国的复杂的思念之情表现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为了将该曲“虚”的层面表现出来,乐曲中运用了音高及不同速度的拉弦技法对人物的情绪进行刻画,采用右手弹奏与左手技法相互配合,生动表达了人物惆怅的内心 世界。为了同左手技法相配合,右手弹挑时应扩大触弦面积,增加触弦力度,放慢触弦速度,确保弹奏出的音乐更加厚实饱满。
总而言之,琵琶演奏过程中,音乐作品意境以及情景的完美再现、艺术形象的塑造以及陶冶听众情操、领悟乐曲的创作之美,离不开“虚”和“实”的有机结合。为了达到琵琶演奏的理想境界及审美标准,需要演奏者对乐曲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演奏技术娴熟、艺术造诣卓越等等是一名合格演奏者的必备因素。
[1]梁莹.琵琶演奏中右手触弦技术的运用及音色控制研究[J].戏剧之家,2016(2).
[2]孙俊英.浅析琵琶演奏技法和技巧教学方法[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5):61-61.
[3]吴艳杰.浅谈琵琶演奏中的二度创作[D].中央音乐学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