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同锡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十一中学)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宁同锡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十一中学)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写作能力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的形成也有重大影响。
课外阅读 不同年龄 兴趣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逐渐增强,以及现代科学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出现了新的交流媒介,对语言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充实自己去面对这些新的挑战呢? 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阅读教学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语文教学系统的一部分。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所以说,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作为我们每个人的语文素养水平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 要想让学生有较高的语文底蕴,就必须让学生广泛的阅读,因此,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 而更要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广泛地阅读,在此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就必须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学习兴趣。 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开发智商,提高阅读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因此,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必须创造条件以满足各个学生不同的阅读需要。
第一学段的儿童,也就是他们刚入小学的这一阶段,刚入学的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他们及其渴望汲取知识的甘汁,以便使自己茁壮成长。 而这“甘汁”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在这一阶段小学生的社会交往比学前儿童广泛,语言能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能有条不紊地把自己的想法或听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在这一时期,尽管小学生对故事的内容,只能以自己的观点去理解,不能十分正确的把握和分析故事所蕴含的真正意义,但是小学生在这个阶段却是想象力发展的顶峰时期。 他们开始分辨现实与幻想的不同,对是非善恶也有自己粗浅的认识,他们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模仿大人的样子进行一些社会活动。 这期间,小学生对模拟社会生活的动物世界的故事书、童话、寓言、卡通等图文并茂、篇幅较短、趣味性强、通俗易懂的书籍十分感兴趣,教师便应及时为小学生推荐,提供读物,以满足其阅读的欲望。 第二学段的儿童已经认识和掌握了大部分常用汉字,已能读懂短篇和中篇童话故事,注意力也比第一学段时更持久,可以独自阅读较长的一段时间。 然而,由于在这个时期的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思想容易开小差,易受外界的干扰。 因此,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作为教师应多向学生推荐和提供节奏感强,富有变化和趣味的读物。 选择那些展现真善美的诗歌、普及科学知识,以及展现社会美的科幻小说,反映人文历史,自然风情美的游记及有关深化课文学习的书籍,进行广泛性的阅读。 第三学段的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更加广泛,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发育、长相、异性等感到好奇,开始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朦胧的相信自己的未来。 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懂得关心别人,同情弱者,能舍身处地为别人着想,逐渐脱离绝对的我为中心,有了较明确的时空概念,能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因此,这时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看电视新闻、多读书,通过网络学习,为学生提供或推荐表现神秘、玄奥、超自然的科幻读物、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或人物传记等,并让学生阅读部分经典的传统著作。
第一学段的孩子识字少,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自主阅读能力较差,这时候,教师可采用为学生读故事,再让学生复述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尤其要强调的是,教师在为学生讲故事的时候,应让学生尽可能地看文本,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尽多的认识汉字,从而刺激其阅读的欲望。 第二学段的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多,阅读能力有了提高,他们会逐渐发现阅读是自己的一种享受,喜欢一个人静静的阅读,然后与别人交流、讨论。 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以学生的个体阅读为主,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并组织各种读书比赛或故事演讲等,保持学生旺盛的课外阅读兴趣。 第三学段的学生已开始学着以自己的观点去看待社会和人生,开始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 作为教师这时要关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成就感的生成。 实践证明,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同时又得到他人肯定时,他的人格就能正常的发展。 同样,在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适时组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通过课外阅读所获得的新信息,并给予其积极的评价,学生就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快感,从而激发自己再去广泛阅读,使自己的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期间,要组织多种活动,通过合作阅读、相互交流、分组讨论、正反争辩等形式,让学生充分释放自己的积累,展示自己的收获,感受到课外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成就与快乐,从而形成和谐、 合作的课外阅读氛围。 同时,在合作、交流、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思想的火花,获得新的信息,充实自己的积累,使自己跃上新的高度。 再者,要有一定的检测方法,使学生产生相应的压力。 平时,每周给学生规定一定的课外阅读量,使之有任务感。对课外阅读的检测方法很多,如检查读书笔记、故事会、演讲比赛等,还可以采用办小报、自制知识卡片、辩论会、读书沙龙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也注意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但是,在指导过程中,往往是以教师的喜好为主,老师认为某一本书或某一篇文章值得阅读,便布置学生去阅读,而且采用统一的方式进行指导、写读后感、写读书笔记,并未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没有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主体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儿童的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如果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形式与学生的心理需求有相似性,就能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起阅读的动机。 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各不相同,其阅读的需求、理解的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必须创造条件以满足各个学生不同的阅读需要。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我们的生活也被各类信息包围着,学生也不例外。 所以,课外阅读的选择也不能仅限于书本。 除了书本之外,作为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通过借助网络等渠道尝试进行新的阅读探究,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阅读面。
未来的小学语文学科,更注重智慧教育,更重视语文素养。 所以当今语文教学阅读教学,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满足不了时代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这就迫切地要求教师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外阅读观,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关注小学生的阅读动机的生成。 只有开展好语文课外阅读,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教育,才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这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