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正国
构建“情趣化”的初中英语课堂初探
于正国
基于教学改革的新要求,课堂对人性化的要求更加突出,教师如何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触动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探索既符合规律又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和技巧,逐渐成为眼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共识。围绕教师在教学现代化理念引领下,以“创设情境+体验”的形式,阐述构建“情趣化”乐学乐教课堂的思考、实践与体会。
初中英语教学;情趣化;教学改革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笔者认为,就英语课堂教学改革而言,以思想和行为现代化为引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之“趣”、在精心设计环节(情境)中造“趣”、借助手段和过程引领学生找“趣”、让学生在接纳信息中提升鉴赏之“趣”、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探究之“趣”,应当排在首位。
英语非母语,许多有关英语知识与能力的形成要以西方习惯为依托,这一特性决定了许多英语知识的学习,与学习汉语知识的思维和表达有所不同。很多时候,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英语知识生成的情境、理解和表达的习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理解、探求文本的欲望。如,在学习quot;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shake?quot;时,由于学生对西方人的生活习惯不甚了解,如果教师能够把奶昔的过程以PPT(或Flash动画、微视频)的形式播放给学生,并对操作的关键环节进行强调说明,学生就会轻松地看明白制作过程、了解注意事项,并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清晰地表述。如果教师再对奶昔的制作方法、功用在课件后边做一些“附件”式介绍,让学生全面体验一下,学生会表现出更浓的兴趣,不光会个性化的把fruit salad,turkey sandwich等相关步骤流利表达出来,甚至会萌发回家自己制作的念头。又如,在学习quot;Go Shoppingquot;时,教师可以把顾客与商场服务员之间的对话制成动画或微视频,配上文字说明或音频旁白播放给学生——quot;Look, this is Tom ,he wants to buy a shirt .Now, he is talking with the saleswoman. Listen and look at the screen carefully.quot;引领学生在立体化的情景再现中,选用恰当的词语,了解西方社会人与人交流的态度、口气、方式等内容。在拓展练习中,可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进行卖水果、卖运动器具、卖衣服等虚拟实践活动,让他们反复尝试应用“Go Shopping”,学生会表现出较高的兴趣,教学会收到情景化、交际化的效果。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课堂能够让学生以积极的心理和情绪投入到学习之中,课堂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若能以多样化的结构和形式,给每一位学生表现的舞台、展现自我的机会,学生就会从中挖掘出超出教师预设的“趣味”。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要把“怎么教”作为重点,以灵性化的教学,化枯燥为生动、化死板为鲜活、化消极应付为积极投入手段和方式,像对口相声“抖包袱”一样在平淡的内容中造“趣”。仍以quot;Go Shoppingquot;为例,教师可以把电子白板界面当作商店柜台,白板上陈列出各种笔、文具盒、工具书、尺子、小刀、运动服……在界面中的柜台两边制作“Open”“Closed”两个招牌,然后让学生分别担任“店主”和“顾客”——介绍商品功能和价格、说服顾客买自己的东西,尽可能在讨价还价中应用礼貌用语。在这样的环节中,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学生应用单词的频率会显著增高,学生会自觉琢磨口头表达的语气语调和方式方法。如:quot;Can I help you?quot; quot;How many do you want?quot; quot;Would you like to…quot;quot;here you are…quot; quot;How much is it?quot;学生会在发自内心的倾听、严谨而又客气的对话中,更加自如和愉悦,把单词恰到好处的应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和谐的课堂气氛,更易于应用词汇、提升能力、体验实践的乐趣。
此外,以赛促学的游戏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效率。俗话说:教学有方而无定法。课堂上,组词造句、找单词中某个因素(发现构词法)、把故事性较强的文本改编成课本剧等形式,都不失为一种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力争上游的好办法。教师可以把游戏设计成组内竞赛、组间的对抗赛或擂台赛。竞赛规则侧重于对微小成功的激励,放大每一次成功体验,给学生充分的幸福感、成就感,学生会在这种美妙感觉的驱动下,以高涨的情绪抢着表现、争着出头。
教师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发现、质疑,甚至进行颠覆性学习,让过程更具刺激性。常用的办法有:组内对话会、故事会,小组代表写班级日志、办班级英语角、办黑板报、演情景剧等。这些形式,既可以让学生培养和发展兴趣,又可以充分提升综合素质。除此之外,逆向拆解、还原教师制作的课件,也会带给学生极大的探究之趣。学生在分解、还原教师制作的课件时,一方面可以充分满足他们破解教师教学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充分地了解教师对教材解读、教学环节推进的设计过程,学会如何发现、突破重难点,如何把知识化为己有。对学生来说,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学习的意外之“趣”。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借助平板电脑等工具,共同合作制作情景剧等形式的配文字、配声音、模拟表演等互动。多通道、多元化的开放性活动,可以带领学生远离枯燥、乏味,更多的享受到个性发展、探索创新的乐趣。
新课标所提倡的“Go for it”一大特点是融道德情感、审美取向教育于课堂。如,在学习九年级Unit1的Reading时,文本内容选了震撼人心的Stephen Hawking的事迹,Stephen Hawking的行为充满阳刚之气,令人荡气回肠。此时,教师可以把Stephen Hawking于2006年到美国体验失重的视频片段剪辑成课件,配上相关文字说明播放给学生,进一步冲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再次感受到Hawking直面生活的勇气和气度,从心灵深处实现对学生的濡染。又如,在学习九年级Unit3时,教材以开放的形式为学生提出了命题——是否应该打耳洞、穿着奇装异服、节假日出行、在公众场合享受夜生活,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表各自的见解和主张;并从正反两方面列举了两种生活态度、两种价值取向的例子——一个有着健康情趣、刻苦学习、规律生活;一个以随心所欲、特立独行为乐事。通过对“Cool life”的不同解读,让学生辨别是非。教师应课前多搜集一些类似的案例,整理成课件并在关键节点播放给学生,在多元互动交流中触动学生心灵,提升他们的审美和价值取向。
教学思想的现代化,最终要体现在教学行为、手段的现代化上。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把教会学生探究和创新放在首位,要广泛涉猎新理念、研究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动向、熟练掌握设计教学环节和组织课堂活动的新方法。
相同的目标和要求,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学生个体,不同的学情,要求教师必须在“怎么教”这个问题上,选择恰当的手段、方法,围绕听、说、读、写、思这几项硬指标,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手多种感官,引导他们投入到视、听、说、想的多元互动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紧跟课堂节奏,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结成对子,大家“手拉手”一起律动;在手段上不拘一格,无论是多媒体终端、动画手段、微视频介入,哪项手段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就选哪项。让形式为启发、激励学生创新服务,把重点放在“学以致用”的“体验”上,放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训练注重针对性,引导点拨讲求方法,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逐步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究中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
卢梭曾这样描述教师的职责: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教育现代化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以全新的理念为先导,以灵活多样的手段、方式为载体,有针对性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英语课堂更富“情趣化”。
[1]裴荣民.初中英语课堂评价对学习的反拨效应[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4):53-54.
于正国,本科,一级教师。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中学,255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