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的水观及其现代意义

2017-01-28 15:43孙佩锋
枣庄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本原教化管子

孙佩锋

(枣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枣庄 277160)

管子的水观及其现代意义

孙佩锋

(枣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枣庄 277160)

在管子的世界观中,水是世界的本原,是一切生命的源泉。管子水观的思想来源于战国时期齐国注重生活、生命的社会现实,与当时的道家等思想流派也有着内在的联系。管子认为水在滋育万物中展现了包容、奉献和平等之德性,由水而生的人类应纳其德并内化为人之德,人类社会也应具有水之德,即水之德也应为社会之德。管子的水观决定了其治理社会的思想,无论是教化还是治理,都应该从客观上找根源,通过改变客观存在实现社会的规范化。

管子;水;水观①

一种思想能在历史中流传,必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启迪智慧般的价值。水作为人类生命存在和延续的基本物质,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位置。水的象征性意义或者隐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笔浓重的墨彩,管子笔下的水便是其中的一簇锦华。

一、水是万物本原的哲学思考

水为万物之本的思想,在中西哲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管子认为水为万物之本,并体现出水也是为人、为政之本的本体论思想。

1.水是万物之本原

在管子的世界观里,水是世界的本原,水是一切生命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生命的起点和生存发展的根本。“(水)集于草木,根得其度,华得其数;实得其量。鸟兽得之,形体肥大,羽毛丰茂,文理明著。万物莫不尽其儿,反其常者,水之内度适也。”(《管子·水地》)①管子通过具体的描述到概括性的总结,对水生成万物的机械性的原理和水是世界的本原做了自我方式的表述。管子认为地虽然作为“诸生之根苑”,但地本身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有了水的滋润,地才有了勃勃生机的图景。那么,水为何物?管子认为:“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水地》)。地有了水才有了生命之力,地依赖于水亦为万物之本原。

管子一方面通过比拟的方式,把水比拟为生命,如上文所述。另一方面,又通过水直接与社会本身联系起来,比如“渊深而不枯,则沈玉极矣”(《形势》),“水泉之汩也,人聚之;壤地之美也,人死之”,“是以圣人之化世也;其行在水,……其枢在水”等(《水地》)。管子善于通过修辞展现人的生命、社会与水之间本质的显而易见的联系,阐述其水在世界中的本体地位思想。世界统一于物质,在管子的世界观中,世界统一于水,展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2.人之本原

《管子·水地》篇开首即云:“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篇后又云:“水者,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愚俊之所生也。”管子认为水(地)为万物的本原,人作为万物之一类也不例外,亦是由水而生。“人,水也,男女精气之合,而水流形”(《侈糜》),“五月而成,十月而生,生而目视耳听心虚”,“水凝运蹇而为人,而九窍五虑出焉”(《水地》),“精存自生,……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内业》)。人由水而生,由水而形,人的各种器官及思维能力因水而生成,水为人之本原。

在管子的思想世界里,人体器官由水转化而为,九窍五虑皆出于水,人形成于水,因而水内化为人之时,水的德性应然内化到人的身体之内,人也应然拥有水的德性。水的自然形态、存在方式和自然属性所具有的自然品性上,包涵着诸多作为人应具有的做人、处事、为政的品德,因此,人应汲取水之品性而完善自我,作为管理者也应该从水之德性中汲取理政之本。从具体事物引申出人以及社会所应具有的品德,具有机械性的色彩,但其在社会教化方面却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由人从水而生转向人应具有水之德性是管子水观的应有之义,管子把水看作人之本原,其目的就在于实现其本体论的价值,实现人的高尚的教化和实现社会治理应从社会存在根本的基础性的事理出发。

3.神之本原

自然万物产生于水,即便神灵之物,诸如“龟生于水,发之于火,于是为万物先。……故神。”(《水地》)龟、龙、蟡、庆忌等神物也皆因水而生。从这一本体角度分析,管子的思想已经超越了老子关于道的本体论。管子从探究万物本原开始,机械性地把万物之本原归结为水,在逻辑上从探究自然之水入手,从论及神话般的龟、龙、蟡、庆忌等而上升为社会风俗习惯、社会治理,体现出机械的唯物主义思想,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的进步,其从具体再到具体的叙事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具有着浓重的哲学上的韵味和现代价值。相对于西方宗教认为上帝创造一切的思想,神之本在于水这一点显然更具有科学性。管子引导社会把对神圣之物的敬畏甚至是对上帝的敬畏转移到对自然物的敬畏,实在是比上帝造人的思想技高一筹。

管子把水看作万物的本原,并上升到社会秩序,最终的目的在于从万物之本上升为社会教化和政府政治问题。为实现此目的,管子对水作为万物之本原做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划分——万物、人和神(社会、政治)。管子由水这一自然之物的内在本性引导、抽象出人和社会政治之本都在于德,凸显管子在社会教化和社会管理等思想方面强烈的本体论意识。水作为道德意义和政治意义上的文化阐释,通过三种不同的指涉方式,形成水与自然、水与人、水与社会政治彼此联系起来的思维网络,以及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展现了管子以水为载体的哲学思想的先进性。

二、 管子水观的思想渊源

任何思想的形成都离不开社会现实及当时的文化背景并反映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管子水观的形成亦然如此。管子水观的形成是建立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基础之上,吸取借鉴了先秦时期道家等思想流派的思想而成。

1.来自齐国的现实:注重生活、注重具体事物、注重生命价值

在生产力非常低下,满足生命的存在是人最根本需要的春秋时期,立足于最基本的生活实际,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才是根本,“这就要依靠土地与水。这种现实生活一旦反映到人们的朴素的心灵中,就为以地、水为万物本原的观念产生了思想素材”[1]。从生命之水到习俗之水再到政治之水,管子水观中的水已经超越了道家把水象征化的使用方法,在《管子·内业》《管子·水地》等部分内容中直接通过物理化的方式叙述为人的生命,并通过由水而生的神圣之物上升为人类生活中的风俗习惯,最后上升为政治性的目的。可见,管子之水来源于对生活的把握,剔除了见到“鬼神”就联想到宗教性的理论,以及形而上学抽象的“道”。

另一重要社会现实是春秋时期诸霸争雄,齐桓公力图称霸中原建立伟业之现实。春秋时期文化体制的混乱、分化加剧,与传统已经格格不入,上层开明之士需考虑怎样的社会理念、道德以及政治秩序才是政治所需要的。“《管子·水地》篇秉承当时齐国文化注重具体事物、注重生命价值的精神,倾向于借助本原论肯定天地万物、生命的价值。”[2]人类总是通过与客观世界的交往来反思构建自己,也正是基于交往中对自然、社会存在物的认知,然后才能形成和巩固自我。如此,人类才会连同客观世界一起,抽象出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道德。正是管子从具体的事物——水,以及万物生命之本出发,从战乱中认识到生命之脆弱不仅是在自然面前,在政治利益面前生命同样不堪一击,尊重热爱生命不仅要依靠人类自我对自然界的认知和尊重,也依赖于政治权力层面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和尊重。正是基于对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问题的认知,管子形成了自己以水为载体的关于自然之生命的思想,以及建立在自然生命之上的社会领域之思想观点。

2.来自道家等学派思想

据一些文献的研究观点,管子生活的时期正值稷下学宫初创之时,稷下学宫以道家思想为核心,作为稷下学宫学者的管子一定会或多或少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比如尼姆达、罗根泽、郭沫若等学者认为,管子水观的思想吸收了道家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道家是较早通过自然之物论述生命哲学的学派。在道家思想中,人与自然是合一的,水象征着强大的生命力,“谷神不死,是谓元牝。元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水滋生并蕴含着万物,绵绵不尽,生命力强盛,水谷更是生命之门。管子与道家、儒家等在比德于水方面存在着类似的隐喻手法,管子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原,意味着所有生命都是相通的,人与自然是合一的,并召唤社会反思自我应然有并实然具有水的德性。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孟子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与管子的“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水集于玉,而九德出焉”,即把水之德性概括为仁、知、义、行、洁、勇、精、容、辞等九德,在叙事方法、内容以及目的上皆有相同相通之处。“《管子·水地》篇的水原论视水为超越万物的准则,是继承了老子道论中本体的超越性的一面。”老子从抽象的道出发发现水之德性,认为水的某些特性如道。即通过比喻的方法认识道,以水的某些特性使道形象化、自然化和具体化,但又超然于水。而管子从水出发,探究水是万物生命之本原,是从水本身以及水本身的特性出发推导出自己的思想观点。管子的水观,没有老庄的神秘,也没有逍遥的期待,只是从具体的自然之物最终回复到社会的具体之德。与儒家思想相比,管子缺乏儒家思想的道德理性,也没有自成思想体系而略显得粗糙娇小。但其从自然到人类社会转变的朴素的物质观也让世人惊叹。

三、管子水观的现代意义

1.人与自然的合一

在管子的世界观里,水是万物的本原,一切生命的本质从根源上讲,都根基于水。水生成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是万物生命的本原,意指人与自然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即都源自于水。因此,即使人之生命超越自然,但却源自自然,在生命范畴之内,生命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人的生命与自然生命没有本质的差异,人的生命也是自然界生命的一部分,即人与自然实为一体。所谓的人类超越自然,并非生命本身超越自然,而在于人类特有的社会性,即人类通过劳动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超越自然界其他生命体。而往往这种创造性思维指导下的劳动带来的成果会导致人类自我超越以及超越其他一切生命体欲望的膨胀,膨胀到认为人类生命高于自然生命而可以肆无忌惮牺牲自然之生命博得欲望的满足,膨胀到认为人类社会本身以及人本身的自然属性已经消失而可以在人类社会涉及的范围内为所欲为,以至于甚至忘乎所以地认为物质财富就是值得炫耀的资本,就是对人类社会的最卓越贡献,这实质上是一种可怕的自我毁灭式的意识和文化。

管子认为一切生命的本原都是水,一切的自然生命与人类自身的生命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因此,爱自然的一切生命与爱人类的生命也具有相同的内在的一致性要求。人类社会生命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自然生命体系的稳定具有内在的契合一致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类社会生命体系不同于自然生命体系,这源自于人类本身意识的先进性和创造性。但二者相互依存。自然生命体系决定人类社会生命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人类社会生命体系反作用于自然生命体系。无论是决定作用还是反作用,作用结果的显现都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因此,这种滞后性结果显现的时间越滞后,人类意识的路径就更容易被蒙蔽。被蒙蔽的意识对社会生命体系以及自然生命体系的脆弱性就更容易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

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诸如癌症等疑难病症问题等,实质上是人类社会生命体系运动过程中对自然的破坏,破坏后的自然又作用于人类社会生命体系的结果。当前自然生命体系已经变得异常敏感、生态问题成为生存的首要威胁,人类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一个历史过程,自然生命体系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生命体系的发展变化同样是一个历史过程。历史过程中的量变过程总是一个悄无声息的过程,质变之时所呈现的结果让人感到惊奇甚至是惊恐万状。如果等到不可预测的结果出现才会反思,悲哀与痛苦必然历史伴随而生。理论界中存在诸多的力图从先验的理论构建提供基础性的理论来说明人类生命活动,这实际上可能导致人类脱离历史过程审视自己。只有当人类认识到人类自己与自然在生命的本质上是一致的而不是把人类自我当作独立的个体之时,意识到自然生命体系与人类社会生命体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之时,人类重新审视自然之美的意识觉醒之时,人类社会生命体系才会健康运作,人类社会才能进入到真正的健康富有幸福的新时代。

2.强烈的社会奉献精神

水能够依照自己的规律运动,自觉平等地养育每一事物,这种自觉规律式的奉献精神,对人类社会也是一种积极的启示。水为“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水作为万物生命之源,作为生命的“精、气”,犹如人之血气贯穿生命的始终。因为有了水的血气才有了生命的茁壮,无血气则无生命。作为生命存在和延续的核心依赖物之一,水意味着生命。作为社会的人,水所包含的道德品性应该是人之根本,良好的道德风尚也应该为社会存在发展的根本。

水孕育生命、滋生万物的奉献精神,促进了世界的丰富多彩、生机勃勃。水“无不满无不居也,集于天地,而藏于万物,产生金石,集于诸生”,“是故具者何也,水是也,万物莫不以生”(《水地》)。因为有了水才有了生命,也因为有了水才有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这种贯穿于生命始终而让生命更加旺盛的精神,实质上就是一种无私奉献公平正义的精神。而水具有的所有道德品质,也应该贯穿于所有生命的过程之中,包括社会的和政治的。水不分高低贵贱、平等滋生万物的奉献精神,也应该是人类社会应该学习的精神,物质、权力是为人服务的,它们是一种奉献和服务社会中每一个人的源泉和资本,而不是戾气乱喷、以权谋私的源泉和资本。水作为人的九德之化身,也是衡量万物的标准,也是衡量人之为人的标准。因此,从微观角度讲,人都应该具有水的道德品质:强烈的自律式的社会参与奉献精神。这源自于人类自身对自己生命的关爱,源自于对自然生命和人类生命本质一致性的认知,源自于一种道德良知。从宏观角度讲,社会也应该具有水的道德品质:包容、普爱、公平、正义。

《管子·内业》云:“精存内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源。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乃能穷天地,被四海。”这里的水已经转化为泉、渊,泉、渊即精、气聚集之地。象征着生命力的渊、泉,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不涸不竭,则四体固、九窍通、穷天地、被四海。反之,则四体不固、九窍不通,更不可能实现一统天下。因此,水之积聚,犹如精气内生内藏如渊如泉,身体就会健康强壮,生命就会安荣不竭。因为水的奉献精神,所以成就并发展了人的生命,成就并发展了天地、四海。作为自然界高级动物的人类更应具有如水般的奉献精神,实现自然、社会的繁荣昌盛。人与自然的联系是最直接最基本的联系,这种联系的内在逻辑是人的最基本的生命存在必须依赖于自然界奉献的衣食住行,而这种天生的依赖性养成的是人类总是从这种最直接的获得关系中描绘美妙的人生。这种天生的获得关系最易扼杀获得关系背后应有的奉献意识,从而使获得关系成为天经地义。

强烈的付出感是扼杀一切情感的元凶,有什么观念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历史以及历史中的付出都是源自内心的真善美,源自于对生命本真的认知,坚持内在的真善美的自我,坚持对生命本真的认知才能奉献并维持于提供和维持生命存在的自然、社会的长久生命。从政府的角度讲,作为政府只有不断积聚如水之德性,如水般容润万物,奉献并促进万物繁荣,一切以服务为核心,才能统治稳定、政令畅通,实现平定天下、通政四海的宏图,这也是为政以德的智慧,也是根除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之道。

3.社会教化从根本入手

管子认为,不同地区的水会决定不同地区人的风俗习惯、道德品性。“夫齐之水,道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轻,故其民轻果而贼;越之水,淖重而自洎,故其民愚疾而垢;秦之水,泔最而稽瘀滞而杂,故其民贪戾罔而好事;晋之水,枯旱而浑瘀滞而杂,故其民谄谀葆诈,巧侫而好利;燕之水,萃下而弱,沉滞而杂,故其民愚赣而好贞,轻疾而易;宋之水,轻劲而清,故其民简单而好正。”(《水地》)管子认为人之品行犹如水之不同,不同地区的水质乃是管子认为人之不同道德本性的隐喻。人的道德品质犹如水质不同,管子所认定的“贤者少,不肖者多”(《侈靡》)也是通过对水的隐喻展现。人的道德品质没有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而是与自然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无论是从道德品性的形成还是从道德品性的多样性上。因此,管子提出“圣人之治于世也,不告人也,不户说也,其枢在水”的观点。此处的圣人指统治者,管子认为治理国家应该是圣人之治,这和柏拉图的治国理政需要哲学家的观点一致。不论是从微观的教育还是从宏观的国家治理来讲,社会的教化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水)而异、因人而异。管子的教化思想以具体的事物水为载体,从具体事物出发,改变存在而改变思想的理念,具有重要的教育方法论的意义。环境决定论的思想本身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生产方式决定论,但也应该思考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环境是否是客观存在?在这里管子告诉世界一个真理,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论是社会的教化还是政治管理,都应该从实际出发,从根源入手解决问题,而不是纯粹的“告人户说”般的说教和宣传。

管子的道德之“道”是万物生成变化的源泉,并且只有以道才能顺而安。这很自然的就联系到自然之水为生命之源的思想观点。《水地》篇中又认为水生德,抽象的概念又回到自然之物,实质是管子运用具体之物阐释并使“道德”实现治世之用,阐释人类社会一切的社会关系必然根植于自然生命的秩序。因此,管子认为德源自于道,作为社会关系伦理核心的德来自自然之道。管子用“道”“德”如此之高的哲学范畴来解释人类社会怎样才能和谐的存在与发展,联系到《君臣》篇又可以解释为君应具有德才能实现社会之正。“主身者,正德之本也……德正而官治。治官化民,其要在上。”(《君臣》)此处不仅指出为政以德,也是教化的根本方法之一,即上梁须正,才能实现真正的教化目的,无德之人、无德之组织无法实现良好的社会教化目的。

德源于水、源于道,意即任何道德品性的形成,都依赖于一定时空的物质存在,优良道德品性的现代化也需要一个特定时空的物质存在,并可能实现在时空中的物质化。道德作为意识层面的抽象之物,如果失去与具体时空之物的关联而成为抽象层面的存在,努力的教化更像是空话假话,更易于形成向外之力,即道德的破坏。

当人类通过把物质存在和环境中喻涵的意义或有意加入的意义加以抽象之后,它就创立了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积极教育方式,道德教育在这种方式中就会收到应有的效益。改变一种风俗习惯或一种信仰,改变政治的运行方式,要从风俗习惯、信仰、政治认同的根本出发,找到形成风俗习惯、信仰、政治认同的存在物,而不是仅仅从风俗习惯、信仰、政治认同本身进行抽象的说教。管子水观中的教化思想,从万物本原入手,改变本原的质,即通过改变“水质”以实现教化思想,内在地包含着本立而道生思想,包含着尊重生命之本乃教之本、政之本的理念,这种教化思想来源的本身值得深思。

4.政治应具有水般道德

从自然属性上对水具有的德性的表达上升为社会政治领域的习俗品性问题,这是带有政治色彩的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借助水的普遍性和本质地位,提出为政应如水的思想,以此来确立对齐国政权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权威性,这是管子水观的最终落脚点,这也是管子文化治国思想的彰显。

在中西早期的哲学萌芽中,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具体的事物是一种常态,比如泰勒斯的“水是原则”,中国的金、木、水、火、土五行说等。这种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具体自然物的朴素思想,是把一种普遍性的事物并且这种事物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本原,体现作为本原物的普遍性。水作为万物生命的源泉和生命存在发展的基本物质,管子首先认识到了世界的丰富多彩性,这是他探寻世界本原的逻辑前提,体现管子对客观事物差别性的认知。在世界万物差别性的基础上,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的共性问题。“准也者,五量之宗也;素也者,五色之质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是以水者,万物之准也。”(《水地》)管子把水作为万物的本原,意即在差异性的万物之中,找到一种普遍性的存在,从而发现万物之中永恒的准则和秩序。这种思想在当代民主政治思想中占据主要的地位,即求同存异。“求同”“存异”本身除寻找一种共同的文化基础或秩序基础之外,也有着重要的规则或规矩意识。这应然也是一种政治道德,存异本身就是一种道德体现。

水作为自然之物,是每一个个体熟悉而又不能缺少的生活必需之物。管子通过机械性的解释,把共同认同的水当作政治思想的想象载体,在管子的文化体系中就构成了一个被阿斯曼称为文化的“凝聚性的结构”,水成为这个结构的中心,起到连接人与社会的作用,构建了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信任的稳定的文化认同结构。水所蕴含的道德品性与人类所追求的价值规范相联系,形成共同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认同,水之德性变为共同的文化元素得到认同。管子主要把国家与大地相对,国家即政府应具有大地的坚强博大的胸怀,通过地的生命力来源于水,地德与水德相统一,人和社会与自然之水的相对应关系,上升为国家应具有的包容水之德性以及一切生命的政治观。“水”成为国家象征性的文化基础和信仰,意即植根于共同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认同,立足于实际具体化的正确的价值信仰才能实现政治的稳定性。

《形势解》中提出的“爱之、生之、养之、成之”正是承接了水之对万物的奉献精神,政府对民应具有的态度就是“爱、生、养、成”,只有如此,才会实现得民心,政通享。“水泉之汩也,人聚之”,有道德的政府才会人心趋向,成为民众的核心,实现“道生德、德生正、正生事”(《四时》)。对于管子来说,正是通过普遍性中的丰富多彩的生命之物,提示着政治上的包容性。也正是基于这一点,管子认为水决定人(民)的品性,点出政府应该以改变社会存在比如生产力、生产关系为己任。虽然此处的管子具有环境决定论的影子,但其处理问题的方式仍然是立足于现实,通过对现实存在的改变实现意识形态的唯物主义教化思想。

管子重本体实施德政,以理想人格治世思想犹如儒家教化,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通过改变不同水质达到无差异统一的思想,也无不透露出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显示出政治的标准化和一元化,法哲学的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

注释

① 下文如果没有特别注明,即引用《管子》的某一部分,如《管子·水地》只注《水地》.

[1]王博.《管子·水地》篇思想探源[J].管子学刊,1991,(3).

[2]胡岳潭.论《管子·水地》篇水本原思想与古希腊水本原思想的区别[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

[责任编辑:杨全顺]

2017-03-01

孙佩锋(1974-),男,山东枣庄人,枣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B222

A

1004-7077(2017)03-0081-06

猜你喜欢
本原教化管子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交错群与旗传递点本原非对称2(v,k,4)-设计
伦理教化思潮与历史悲剧的类型演进*——以南戏与明清传奇为例
回归教育本原的生物学教学
『闭卷』询问让人大监督回归本原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滚球游戏
搞不定的水管子
文艺育人 教化入心
不走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