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楠
(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训练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发声和音色。呼吸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横隔膜的下降和肋肌的扩张运动,使胸腔扩大将空气吸入肺部;然后收腹肌肋肌,迫使横膈膜上升,吸进的空气受到压迫后,便自然由肺部﹑气管通过口﹑鼻排出。歌唱对气息的要求较高,要求气息要饱满,运用要灵活,要能满足较长乐句或突出性情绪对于声音表达的需要。气息控制力强,呼气均匀而深沉。使声音高﹑低﹑强﹑弱变化自如,音域扩大,音色感染力强。科学﹑有效的呼吸——我们选择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何为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管林讲到:“具体的说,呼气时不是感到和要求胸部﹑腰部﹑腹部扩起而是要感到下胸的肋部和腰部﹑包括后腰部,由于深吸气时而感到扩张。把气吸到腰部,感到腰部﹑后腰部发胀。你真的做到了腰部﹑后腰部(尤其是后腰部)扩张了,这时的前胸部不会因吸气扩起,而是保持相对的松弛状态。这就是歌唱时吸气的最佳状态”。这就是所说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全面调动了呼吸器官的能动作用,使胸腔横膈膜和腹肌互相配合,协同完成控制气息的任务。呼吸饱满而松弛,避免了胸式呼吸法抬肩﹑气息浅﹑缺失横膈膜控制力的弊端。又克服了腹式呼吸法主要靠下降横膈膜用腹部肌肉控制气息,通过凸肚子或瘪肚子方式呼吸产生的动作大﹑气息不足等问题。那么要获得充满色彩的声音,运用科学的呼吸方法是获得好声音的前提和重要途径。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老师说:“打开牙关”﹑“打开喉咙”﹑“吸着唱”等这样的话,目的都是要求我们唱出明亮﹑自然﹑甜美的声音。声乐教育家金铁霖说:“当我们吸气的时侯嘴巴张﹑喉咙开,一股凉风进去了喉咙也就打开了”。平时的歌唱练习我们知道用“打哈欠”﹑“闻花香”﹑“受惊吓”等状态来尝试打开喉咙得到理想的效果。
上述都是在表述喉咙打开的感觉表象,喉咙打开的实质在于咽腔的扩展和拉长。意大利歌唱家巴拉讲到:“那些善于把声音送往头腔去的人,才是真正在歌唱,谁会用头腔共鸣谁就能唱一辈子,失去了它,就不再是一个歌唱家”。他讲出了换声﹑歌唱﹑共鸣的实质是由胸腔﹑口腔向头腔共鸣的过渡。这个过程中要保持喉头的稳定,会厌的竖起,舌根的放松,咽壁的站立﹑软腭的拎起形成一个打开的咽喉管通道—口咽喇叭,使整个口咽部位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发出的声音通畅,音色像金属般清亮,音质优美动听。这就是歌唱时所需要的松弛打开的歌唱状态。
练习中还会出现撑大﹑挤压喉咙的错误练习,发出的声音干涩﹑粗糙﹑尖亮刺耳,这些习惯长期下去会使音色变差,失去亮点,损伤声带引发嗓音疾病。歌唱练习要科学地打开喉咙,摒弃错误的歌唱习惯。
不同共鸣腔体对声音亮点的调节作用,共鸣在歌唱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共鸣的解释和分类众说纷纭,有人把共鸣腔分为:咽喉腔共鸣﹑口腔共鸣﹑鼻腔共鸣﹑头腔共鸣及胸腔共鸣。有人否认头腔和鼻腔的存在,但按照学术争鸣的主张我们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它们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喉咽腔可以说是所有共鸣的主导腔体,从结构上讲它包括鼻咽﹑口咽﹑喉咽。从作用上讲它是上通口腔﹑鼻腔,下通胸腔的声音传导的主通道。而且声带位于其中,发出声响后首先在咽喉腔发生共鸣并会马上向上﹑下的共鸣腔体传导。
发声时通过调节喉咽腔管道的长短来调整音色的。吴淑贞在《谈改变音色的方法》一文中讲到声音:“气息经过喉头冲击声带以后。“气流”就变成“声流”了,声流经过咽腔﹑口腔﹑鼻腔﹑头腔得到“共振”而扩大,在流出口外,这个“弯曲的管道路线”的长短不同。“声流”走的路线越长产生“共振”的效果就越强,音色就会更浓﹑更厚﹑更柔﹑传得更远。反之,声音经过的路线短一些,则声音就会变薄变浅一些,也会更亲切﹑更真实一些。如果声音经过的路线太短声音就会太“浅”﹑太“扁”﹑太“白”了。声带发声在构成喉咽腔的喉室内完成,那么发声基音的音质色彩就由喉咽腔调节。
要注意的是呼吸方法的选择在这里就显得很重要了。如果呼吸不正确,会使喉部肌肉僵﹑紧,导致声音单薄,高音刺耳,发声费劲,音色暗淡,缺乏亮点,不松弛自然。
口咽腔的适度打开是构成口咽腔共鸣的主要条件。平时练习经验告诉我们口腔开的太大声音是发僵的,声音不自然;开的不够构不成口腔共鸣的状态,音色也就发挥不出来。
口咽腔的打开要注意保持“打哈欠”式的要字发音状态。也就是许讲真所讲的“提软腭﹑鼻咽后壁,下放喉头”,这样伟大的后咽腔壁处于站立﹑变硬﹑硬绷紧共鸣状态,将声音最大共鸣的折射导向头腔,确保高位置。这是声音上下贯通音色柔美﹑音域宽广的保障。并且要求口腔松,只有口咽腔松才能使咬字清晰,“以字带腔” 在口腔中形成立体的声音,产生具有较大穿透力及明亮的色彩。
英国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卢齐厄·马南在《歌唱艺术手册》中写道:“美声唱法派的音质并非仅决定于喉头和它的共鸣腔—咽腔的机能。美声唱法技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就是把起音—瞬变—从喉头转到鼻梁平面后面的鼻管道,从而使用上呼吸道,亦及鼻和鼻咽腔。”高位置的“鼻音”它的音响除了声音位置高以外,还有比较靠后的感觉,它更明显的特征是让声音穿过鼻喉腔,反射到后咽腔壁上,从而透出金属般透亮的声音。所以鼻腔运用时要避免将声音堆在鼻子尖上靠前的一点地方,使音色发闷﹑发涩﹑含糊不清。要大胆充分的利用鼻咽腔共鸣进而充分地开发整个上部共鸣腔体。达到统一音色解决高音的目的。
[1]管林.声乐艺术知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2]王吉乐.男高音技巧训练的三个问题[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
[3]李维渤.发生训练中的四个R[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