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凌春
(邯郸学院艺术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人们常说,当上帝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便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视力障碍儿童虽然失去了视力,失去了光明,但他们却往往拥有着健全人们所没有的听辨能力。所以要利用视力障碍儿童学生的这个优势对其进行声乐教学。
声乐学习中必然会遇到旋律的学习,对于视力障碍儿童学生来说可使用的盲文音乐教材是少之又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进行旋律的教唱。无论是发声练习还是歌曲旋律,都可以采用教唱的方法。视力障碍儿童由于自身在生理上的不足,往往在心里上比正常的儿童更加渴求知识,以及超强的记忆力,因此在教唱过程中,视力障碍儿童的学习会十分的快速。这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旋律的准确性以及呼吸的正确位置,减少不必要的错误,避免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
在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时,我们可以利用视力障碍儿童学生的听力优势,由教师做出示范,视力障碍儿童学生进行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即正确的声音和错误的声音(或者是视力障碍儿童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声音)进行对比,使学生更好地利用听力优势进行分辨,从而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让学生进行形体上的模仿。如口腔的打开,歌唱表情的运用,形体语言的表达等等。这些对视力正常的学生往往是很轻松的事情,但对于视力残疾儿童学生来说是相对困难的,需要视力障碍儿童学生利用触觉代替视觉进行教学。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视力障碍儿童学生进行a-e-io-u的发声训练,如谱例:
训练的重点是五个元音字母的口腔变化。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手指的高度来解决a-e-i这三个元音字母,用手指的宽度来解决o-u这两个元音字母。即a元音时,嘴巴上下张开可以容下三个手指的高度;e元音到i元音时,嘴巴上下张开由a元音的三个手指的高度减到两个手指的高度﹑再减少到一个手指的高度;o-u这两个元音字母要在i元音嘴巴张开高度的基础上,左右张开的宽度由三个手指的宽度减少到两个手指的宽度,再减少到一个手指的宽度。这样学生对口腔张开的程度便有更为很直观地感受。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歌唱中所使用的胸腹式呼吸法,常使用“横膈肌下沉”“胸﹑腹围向四周扩张”“每一次呼吸都充分”等语言,但往往不能够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呼吸方法的。
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所不同,往往是非常抽象的。发声是人体各个发声器官之间相互协调作用的结果,这个相互的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即便是视力正常的学生也不是完全能够直接感知发声状态和歌唱技术的,对视力障碍儿童来讲更为困难,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自身的歌唱感受和体验,运用准确﹑生动﹑通俗﹑形象的语言来引导﹑启发视力障碍儿童学生,并在歌唱时,对视力障碍儿童的声音进行科学客观地判断﹑分析,并传递给视力障碍儿童学生,使之能够及时准确地调整歌唱方法,从而获得正确﹑科学的声音。
如歌唱咬字时,我们可以通过触觉感受到嘴唇的张开情况,但无法感受到舌头﹑喉咙等器官的歌唱状态,这时就需要教师用语言来进行描述。当我们说“舌头要放松,舌根要下压,喉咙要打开”等等解释性又略带抽象的语言词汇时,远不如用“歌唱咬字时口腔的状态如同我们在炎热的夏天,去张嘴喝一杯冰镇汽水时的状态”,或是“夜深人静时,我们慵懒的躺在床上,张开大嘴舒服的打一个哈欠时的感觉”等等这样通俗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使视力障碍儿童学生有直观的认识,以更好地掌握发声技巧。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有些方法或者问题,无论教师怎样使用语言表达,还是让视力障碍儿童抚摸都无法让视力障碍儿童快速﹑准确地掌握或改正,这时,我们就需要教师的辅助动作了。
如在学习演唱的过程中,视力障碍儿童体会不到声音与气息的对抗,从而得不到气息对声音的支持时,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在他们有准备的情况下,教师用手顶住视力障碍儿童的后脑勺,并有控制的用力向前推。这是,学生为了不让自己摔倒,一定会腰腿部用力,绷住身体。与之向协调的就是气息的下沉,在气息有力的支持下,喉部力量也会放松下来,从而达到气息与声音的统一。
再如演唱时,喉部放松是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当我们发现,喉部的力量控制往往与身体的紧张程度相关时,所以我们采用了这样的一个辅助动作,在学生演唱之前,教师先拉住学生的手,并保持一种向下的抻拉状态;开始歌唱后,教师根据学生手部的紧张程度来晃动学生的手臂,学生越是紧张,教师晃动的力量越大,反之,则晃动的力量越小。通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学生的身体力量慢慢放松了下来,喉部力量也由于注意力的分散和身体力量的放松,慢慢减少了。
还有种种辅助力量,在教学过程中都会起到出乎意料的作用,需要任课教师认真的体会和总结,使之成为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