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实景融合背景下新闻主持话语体系和传播形态重构的再思考

2017-01-28 12:31:36
未来传播 2017年3期
关键词:演播实景主持人

金 叶

虚拟·实景融合背景下新闻主持话语体系和传播形态重构的再思考

金 叶

虚拟·实景的融合成为新闻节目中逐渐兴起的新演播环境,在拓展传播视域的同时,对于新闻主持人的内容提取途径、话语处理方式和言语表达形式都提出了新的思考。文章结合近年来三个较具影响力的节目案例,将其置于传播学和美学的研究范畴,以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寻找其内部张力,以达成面向虚拟·实景融合新场景的“再出发”。

虚实融合;新闻主持;话语重构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央电视台“筑梦天宫”节目进行了全程的现场报道。在虚拟和实景相结合的演播室中,主持人文静、朱广权和专家一起为观众全景展现和解读了即将展开的33天的太空旅程。其中,文静在虚拟演播空间里带领观众“走进”了天宫二号。细节的立体呈现和故事的娓娓道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年的两会报道,浙江卫视启用了融媒体演播室,在《e眼看两会》栏目中,主持人何敏和一位智能机器人小聪共同来关注今年全国两会的热点话题。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虚拟场景中,新闻内容的传播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新闻主持人的内容提取途径、话语处理方式和言语表达形式等都有了新的思考和挑战。当然,新闻节目中这样的变革并不是刚刚才开始的,时间可以回溯到2014年,《新闻联播》在两会期间,由欧阳夏丹主持的《两会大数据》版块,就引入了虚拟演播室,主持人对大数据深入浅出的生动读解为观众所津津乐道。尤其在3月3日的《亚洲国家更关注中国“两会”》的报道中,一组组数据被栩栩如生地视觉化呈现在屏幕上,当欧阳夏丹在提到秘鲁关注中国两会的原因时,一个向中国销售牛油果的秘鲁网友的故事成为了有力的例证,欧阳夏丹将手伸向屏幕的牛油果图片中,“取”出了一颗真正的牛油果,并说到,“每一次我们从超市里买回来这样一个来自秘鲁的牛油果时,也就意味着秘鲁的老百姓对中国的关注又多了一分”。可视化的新闻叙事方式,与主持人亲切自然的播讲形成了有趣的互动,使得数据和信息的价值得到了延伸。

此外,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2015年国庆期间推出的“一带一路”特别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则将虚拟和实景的融合发展到新的高度。在新闻节目中采用了“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欧阳夏丹作为主述者,带领观众“穿越”于不同的国家和场景中,虚实景之间的“无缝”连接,既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新颖感受,也使得主持人在不间断的行进中的流畅丰富的语言成为节目的一大亮点。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虚拟3D、4D技术的引入,新闻主持人的创作时空得以拓展,语言的呈现形式也有了更多尝试的可能性。以上提到的几个案例,无疑是其中积极的探索者。学界也开始对这样的变革进行多层面的分析和解读。对于大数据的挖掘和可视化呈现,是其中一个主要的切入点。例如李芸的《由央视〈两会大数据〉看数据新闻的策划理念》,从这次新闻报道中数据使用的方式,数据抓取的渠道,以及数据如何进行形象展现等角度,分析新技术下个性化的新闻生产。周碧帆的《<新闻联播>中数据新闻的可视化表达——以<两会大数据>和<数字两会>为例》一文,则分别从报道选题、新闻镜头的运动、播报用语等角度分析了虚拟空间为新闻报道带来的创新。与本文的关注视角更接近的则是,学者们所关心的演播室技术革新给新闻主持带来的新变化,以及播音主持教学中的新思考,例如徐庆元的《全媒体演播室中新闻主持人的功能定位与转变》,何敏的《正在发生变化的新闻播报趋势——基于虚拟演播场景的认知》等,结合具体节目,对新闻主持人在虚拟场景中能力素养的要求做了新的界定。不过,这些研究中,或弱化了新闻主持的话语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分析,或将主持形态的变化界定为被动之策略,有单一“技术决定论”的倾向,或将新闻主持简单地“工具化”,强调其实用主义。本文意在回归到新闻主持“元传播”的结构中,以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把三个典型案例置于传播学和美学的研究范畴,寻找其内部张力,以达成面向虚拟·实景融合新场景的“再出发”。

毋庸置疑,近年来媒介的迅速发展,“重构(了)感知和经验的时空参数”[1],使得受众的视听体系和以此阐释自我,以及观照社会的文化认知也发生了变革。换句话说,媒介“并不简单地传递信息,它发展了一种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感知、经验、记忆和交往的模式”[2],因此黄旦教授提出,“一种媒介就是一种视域,一种媒介就是一种观看。”[3]由此不难理解,曾经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的电视媒介,对于拥抱虚拟场景技术的渴望,旨在重塑新“观看”形式中其专属的传播范式。而作为其中最“直面观众”的叙述参与者,主持人的话语、表达和互动立体传播方式,都需要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格化和个性化,说服受众加入交流的过程,并实现虚拟·实景融合背景中的节目传播特色。

一、虚拟·实景融合背景下新闻节目的传播特性

正如前文所说,从地方台到中央电视台,越来越多的新闻节目引入了虚拟数字技术,无论是虚拟演播室的实时合成播出,还是户外移动虚拟场景的开拓,都为新闻呈现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尤其是虚拟和实景的结合互融,将“在场”与“不在场”的传播符码进行了解构和重塑。

首先,链接信息背景,加强新闻内容的厚度力度。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的“一带一路”特别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为例,如何能够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政策沟通、贸易往来、民心相通等等宏观层面的意义,渗透进平民百姓的点滴生活和具体场景之中,是主创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于是,在节目中,海量数据被赋予了承载信息、提炼背景等重要功能。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分析,可视化的处理,并通过“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的移用,连接了虚拟场景与最新鲜的新闻现场的实景。尤其是欧阳夏丹身临其“境”的发现和讲述,赋予了数据以温度,新闻以厚度。例如第五集“食物背后的故事”的开篇,在北京的一家泰餐馆,欧阳夏丹品尝了一碗受中国网民喜欢的冬阴功汤,并一一介绍了其制作的食材,款款而行,从北京的实景“瞬间移动”到了泰国曼谷大皇宫的虚拟场景中,不仅从视觉上最直接地将深受两国民众喜爱的泰国美食(冬阴功汤)与中国美食(辣子鸡丁)紧紧地串联在了一起,更是将美食链条背后两国经济奇妙的关联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得新闻内容兼具信息量、主题高度和趣味性的传播目标得以实现。

其次,整合多维元素,拓宽新闻节目的视域范畴。克劳斯·布鲁恩·延森曾指出,数字技术不等同于之前的任何媒介,它被称为一种元技术,面对面身体传播和大众传播等所有交流媒介的特征,都会被它复制,并重新整合到一个新平台上。[4]因此,虚拟演播空间中,主持人可以在由三维立体动画技术塑造的不同的场景中,与物体或者人物,进行互动交流。例如新闻现场的还原,新闻过程的展现,新闻人物的引入等等。在浙江卫视的两会特别报道中,主持人何敏轻轻一挥手,就将一列高铁列车拉入虚拟演播室,或者抬手一点,在采访现场的记者与主持人就实现了时空零距离对接。在这样一个重新整合的多维时空里,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多元互动交流模式得以融合,新闻节目的视域范畴也得以拓展。

第三,融合虚实语境,探索新闻传播的体验美学。数字化时代,由于“不在场”的空间距离而造成的传播过程中话语意义的损耗和新闻价值的削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纾解,尤其是在虚拟和实景的融合性环境中,主持人“浸入式”的体验报道的加入,有利于带动受众脱离单一的旁观视角,有可能给受众“带来审美经验的瞬间直觉”[5]。

例如,中央电视台“筑梦天宫”的新闻直播中首次启用了央视新址C01演播室的侧机位,伴随着虚拟追踪,同时启用了“编辑区背景”,呈现出国际化的“开放式”“虚实结合”的演播环境。主持人文静和朱广权在演播室现场试吃了太空食物,感觉味道不错,满足了受众的好奇,不少网友直呼“央视卖萌!”“大清早的,把我都看饿了!”[6]。而且文静进入到VR全息技术打造的天宫二号实验室中,或“感受”失重状态,或脚“踩”特制地板,或“尝试”航天员的“卧室”即睡袋,这些直观的、丰富的细节体验,通过主持人在虚拟演播空间里有层次的叙述,结合情声气的自如表达,激活了受众的审美体验。

二、虚拟·实景融合背景下新闻主持的多元变迁

约翰·费斯克和约翰·哈特利在《阅读电视》(Reading Television)中,提出了电视具有“游吟诗人”这一浪漫化的功能。他们认为,在一个社群中,电视与传统部落的诗人一样,比如荷马,传递的是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和个人形象。[7]主持人在其中承担了重要的个性化功能。

正如前文所言,新的新闻传播平台和表达媒介的出现,新闻主持亟需开发和建立其特有的叙述规则、表达语法和有声语言技巧。在主持演播空间的扩展和延伸的同时,也是对“空间关系和秩序的再生产并赋予意义”[3](24)。

(一)静态播报向“动静皆宜”的转变

在传统的新闻演播室里,主持人大多是以坐播为主,是相对静态的播报和主持形态,根据不同的新闻内容,凝神、定气,调动情绪。而进入虚拟·实景的融合演播空间后,主持话语的张力得以充分展现,可静可动。如主播何敏在浙江卫视两会报道的虚拟演播室里,以不同的站位播报,或与机器人小明形成配合,或为远程新闻现场的即时“嵌入”预埋话由。欧阳夏丹在“数说命运共同体”中,各个角度的走动式主持,声音的出画、入画和勾连,承担起了以往“蒙太奇”的镜头连接、场景调度和空间架构的多重功能:从北京火车西站出发,经过天津的方便面生产车间,到印度尼西亚的油棕树种植园,最后回到天津港的大油罐上,欧阳夏丹的动态主持贯穿始终,穿上生产车间的工作服,拿起生产线上炼制而成的棕榈油,拾起种植园里已经成熟的棕榈果,细细解释果肉和果仁的出油量……这个最终呈现在节目中“一气呵成”的“行进式”的主持段落,只是这个特别系列报道中的典型的一小段。而正是这些经过精心设计的“动静相宜”的主持形态和话语内容,赋予了节目不一样的意义生产。

(二)宏大叙事向“个人”讲述的转变

叙述理论的出发点认为,每一个故事都是由“某一个人”用特有的方式讲述的。[7](102)在融媒体时代,主持人是“某一个人”的最佳实现者,他们通过对节目内容的“参与式介入”,成为了凸显个性视角的主述者,改变了原有的宏观视角,使得受众能够更好地“进入”新闻场景和故事。

现场语言富有灵动性的欧阳夏丹,是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参与到虚拟·实景融合语境中主要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她在镜头前的讲述节奏轻盈,语言简练不乏浓浓的生活气息,加上互动感强的语气拿捏,使得个人讲述独树一帜。还是以近期的代表作“数说命运共同体”为例,在讲述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紧密的贸易联系时,面包、馕,这些两国人民的日常食物,成为了最佳的切入口,“你知道吗?在哈萨克斯坦,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广告语,‘中国酵母,发面就是快’……在整个广袤的中亚,每两张馕中,就有一张是靠中国的酵母发酵而成的。当中国的酵母在哈萨克斯坦的馕里发酵时,哈萨克斯坦的面粉也已经进驻中国的面包房了。”欧阳夏丹穿梭在烤馕工厂和面包制作工坊,拿着观众熟悉的面包和馕,面对镜头,笑意盈盈,亲切地交流,主持人个性化的参与,口语化的表达,更易唤起观众的共鸣,“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主题“润物细无声”地得到了传递。

(三)单一话语形式向“复合型”语言表达的转变

在虚拟·实景融合的环境中,主持人的感受、认知、话语输出和语言表达都有所改变,从传统演播室的单一播报形式,向播讲、描述、评说等“复合型”语体表达发生了转变。他们的备稿内涵外延得到拓展,播报和主持样态更加丰富,语言形态的分寸感和针对性更强,在节目过程中的核心位置也更为突出。尤其在虚拟演播空间中,主持人实际身处的是单调的绿幕背景,如果不积极地调整状态,或者调动自身“复合型”的语言表达体系,可能会出现生硬、交流不自然甚至做作的主持。文静在中央电视台“筑梦天宫”的直播中,有一个重要环节:介绍神舟十一号的飞行控制室,在这个VR全息技术再造的虚拟场景中,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面对“穿过”屏幕,稳稳地“停靠”在她面前的“神舟十一号”,文静的主持情感充沛,吐字颗粒饱满,力度均匀,表达流畅。既有赞叹祖国航天技术时的直抒胸臆,“真是太漂亮了,您瞧瞧,在我们的地板上,连倒影都那么的美”,声音清亮,音略高却不乏柔和;也有介绍各个舱体功能时的科学严谨,语言节奏稳扎稳打,重音强调,干脆利落;更有飞船内部探秘的悬念营造时的“急停急走”,叙事感层层推进,语言表达富于变化。在这个近八分钟的主持段落中,充分体现了文静在虚拟演播空间中自信、自如转化的语言驾驭能力。

三、虚拟·实景融合背景下主持素养的层级提升

张颂教授在谈及创作主体的自觉时,强调了后天努力习得的重要性,其中,观察力、理解力、思辨力、感受力、表现力等方面组成了创作过程中重要的表达能力体系。[8]在新的媒介环境中,新闻节目主持人对内容的把握与再解读,与受众的互动关系,在融合演播环境中的有声语言表达和体态语传播等都出现了创新的需要,主持人专业素养的提升也面临一个新的起点。

(一)场景感受和话语还原能力

虚拟·实景融合所呈现的场景,给主持人带来了更多元的创作环境。崇山峻岭、大海湖泊……主持人将处于很多并未亲身经历过的新闻场景。将场景进行有效呈现的感受能力和自主话语进行还原的表达能力,是主持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例如观众所看的文静在全息技术再造出的天宫二号和神州十一号飞行控制室中生动的体验报道,主持人要凭借自身的想象力和空间建构能力,为观众一一呈现舱内的构造、特殊的设计和技术。无论是全景式的舱内环境的介绍,还是新型硬质地板的铺设等细微处的发现,文静或站,或蹲,环顾四周,又驻足落定,运用通感式的描述语言,仿佛真的置身于飞行舱内,与VR技术形成了完美的配合。观众会紧跟文静,感同身受地参与,形成更强的情感互动。当然,这离不开主持人与编辑制作团队之间事无巨细的沟通。感受能力从何而来,除了主持人日常有意识的知识储备和积累,清晰了解和深刻领会编辑制作团队的设计意图、呈现目标和对新闻主持的期许也是必备功课。例如“我们说到了骑车,如果待那么长时间,只有这一个运动项目,会不会有点太枯燥了呢?我想要跑跑步,行吗?可以,很简单,把这个单车一拆掉,装上一部太空跑步机,就可以踏着真正的‘太空步’,实现锻炼了哦,这也是我们天宫二号一个新增的项目,一个亮点了。”文静在“眼中无物,心中有物”的创作情境下,不疾不徐,轻松自如,小试风趣,积极还原。可见,只有全神贯注地进入文本,把内容吸收并内化为自身的语言体系,以及思维过程,才有可能再次外化为最自然的、极具交流感的主持话语,揭示其逻辑链条,尽量去消解虚拟场景与真实感受之间的距离差。

(二)叙事空间的意义再造能力

在虚拟·实景的融合环境中,新闻主持人需要有通过话语、体态语、道具等多种符号元素,来拓展和再造场景关系,重构新闻的叙事空间的能力。欧阳夏丹在完成“数说命运共同体”的创作之后,接受采访时曾坦言,“这是一次‘精准’拍摄。说到哪一句词,就必须要走到哪个位置,转场时说完最后一个字,正好动作也做完了,还要和场景里真实出现的人互动。一切都要做到精准,才可以给后期留下很好的剪辑空间。”[9]

与此同时,现场话语的即兴生成,也是能完成意义再造的重要组成能力。欧阳夏丹回忆,当他们在巴基斯坦的一个杂货市场拍摄缺电的状况时,正好遇到了停电,临时发电机发出了巨大的轰鸣声,团队觉得这个细节非常好,于是,“在伊斯兰堡街头,发电机的轰鸣声似乎已经成了这座城市的标志”,在这个已经细化到秒的串联段落中,欧阳夏丹迅速地组织精简的语言,加入到原有的串词中,丰富了这一新闻场景。这种现场发生的“即兴”的魅力,在节目中还有很多,欧阳夏丹作为这个节目的灵魂之一,“嵌入”到了故事体系中,以她的视角,来感受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三)语言表达的情理交融能力

处于虚拟·实景的融合环境中,对受众的感官系统的调动更为复杂,内容体验更为立体,这需要主持人在吃透文本之后,先充分地调动自身,入事入景,入情入理,激起播讲愿望。比如,前文已经提到,站播、走播等形式,是经常会使用的方式,需要主播达成心理节奏、语言节奏和行进节奏的和谐统一。既有主持人的合理的情感表达,“又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实现‘融情于理’”[10]。

在“筑梦天宫”的直播中,文静在介绍航天员的科研实验任务时,只见一颗绿色的小苗在画面里被种下,逐渐长大,“这次会带种子到太空环境里,然后从播种、间苗、浇水,整个成长的过程,我们要见证一次在太空的绽放。你比如说,我本人就很好奇,在失重环境下,怎么浇水呢?还有,在那样的环境下,生产周期是会变长还是变短呢?我们都期待这次太空之旅会为我们揭开谜底”。在这段主持中,文静在“说”的形态中将写意与工整有机地糅合起来,虚实结合,展现了声音的弹性。在表达中注重了“播种—间苗—浇水”等过程性的流动感,与数字技术建构的动态场景配合可谓相得益彰。

而且,虚拟·实景的融合环境往往空间相对较大,主持人的站立、走动,体态语的展现,成为了节目传播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梅兰芳先生运用不同的手、眼、身、法、步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把他的情、意融入到旋律中”。[10](88)适当地借鉴、练习,形成贴合节目内容的身、形、态,是主持素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作为“虚实融合”的创作环境中的传播主体,主持人应该善于在有限的表达空间里表现无限的意境,在有形的创作空间里展现无形的传播意义,善于处理“在场”与“不在场”的关系,明晰表达目的,为受众提供丰富信息,也提供思考的可能性。

[1][澳]斯科特·麦奎尔.媒体城市[M].邵文实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6.

[2][德]西皮尔·克莱默尔.传媒,计算机和实在性之间有何关系[A].西皮尔·克莱默尔.传媒、计算机、实在性[C].孙和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5.

[3]黄旦.“千手观音”:数字革命与中国场景[J].探索与争鸣,2016(11):21.

[4][丹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M].刘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69-74.

[5]何敏.正在发生变化的新闻播报趋势——基于虚拟演播场景的认知[J].视听纵横,2016(3):13.

[6]一鸣.筑梦天宫特别报道:AR、VR、虚拟追踪齐上阵[EB/OL].www.guanmedia.com/news/detail-3933.html,2016-10-17.

[7][美]罗伯特·艾伦.重组话语频道——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M].牟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2.

[8]金重建.播音创作主体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3.

[9]欧阳夏丹带您穿越“一带一路”[EB/OL].http://zhidao.baidu.com,2015-10-9.

[10]高国庆.播音主持美学论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29.

[责任编辑:赵晓兰]

金叶,女,讲师,博士生。(浙江传媒学院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G222.2

:A

:1008-6552(2017)03-0070-05

猜你喜欢
演播实景主持人
声入人心
——剖析有声小说演播技巧
大众文艺(2023年11期)2023-09-01 20:39:11
探析小说演播如何更好地“化为人物”
传媒论坛(2022年18期)2022-12-29 16:22:20
金湖县创新“实景式”培训 提升精准执法水平
新时代有声演播者应该如何掌握情气声的关系
声屏世界(2021年7期)2021-11-13 03:57:35
主持人语
数字博物馆 线上实景游
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08 09:27:24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浅谈小说演播中的角色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