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主导转向媒介主导
——关于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电视艺术教育的探讨

2017-07-03 15:03:06
未来传播 2017年3期
关键词:广播电视广播媒介

朱 怡

从艺术主导转向媒介主导
——关于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电视艺术教育的探讨

朱 怡

在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电视艺术教育需要重新审视其学科定位。只有从艺术主导转向媒介主导,才能对接新时期广播电视艺术教育的新需求,从而使电视教育区别于电影教育,广播教育脱钩于电视教育,进一步挖掘出电视媒体和广播媒体的独特优势。同时,我们必须坚守“传媒教育”的本质,在教学理念上强调广电艺术传播,在教学实践上推行实践创新平台,在教学模式上转向“我和你学”的互动关系,培养出适应现代传媒需求的高素质视听媒体人才。

广播电视艺术;媒体融合;传媒教育

美国媒介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曾说:“一个月不看电视到底有什么意义?充其量这是一种苦行。”[1]那么一个月不上网呢?恐怕甚于苦行。互联网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多元化、互动性,更在于它是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成为国家政策的今天,我们已然无法忽视广电行业的普遍波动,更无法对媒体格局的巨大变化置若罔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关系从彼此分立到主动融合,逐渐朝向媒体深度融合阶段迈进。这一趋势的出现,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互联网媒体的逐步普及、中国网络用户数逐年扩大以及网络媒体影响力的日趋增长。与业界日新月异的变革相比,媒体教育领域的步伐就显得相对缓慢,广播电视艺术教育在这一轮变局中呈现出明显的滞后状态。

这股融合之势,在带来媒体发展新动力的同时也带给媒体行业巨大的压力。在此背景下,一方面是传媒类学生艺考人数屡破记录,另一方面是高校传媒类教育现状和风云多变的业界之间的距离反而越来越远。以广播电视艺术类专业为例,尽管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但总体而言教学现状与业界发展确实又有明显差距。这个差距,在具体领域表现为实践形态的差别,在更深层次则是学界对于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定位仍然无法脱离传统观念,这才是导致二者差距的本质原因。

一、对“广播电视艺术”学科本质的探讨

目前国内的学科门类共13个,其中艺术学门类下设一级学科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在现有本科专业层面,归属于一级学科戏剧与影视学的二级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实际上涉及多个专业,包括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播音主持艺术、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摄影、录音艺术、摄影与制作等。

从“广播电视艺术”这一名词的具体构成,足见它作为艺术学科与传播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定位。关于广播电视艺术学科体系问题,赵正阳和郭晓于2013年曾提出,原有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体系至少存在以下四个问题:(1)将理论领域与实践领域分立;(2)将广播和电视分立;(3)将媒介理论和艺术理论分立;(4)将学科建设放置于学科基础层面欠妥。[2]他们在研究中提出构建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知识体系,应当明确“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层次,四个范畴”。诚然,前有艺术学升级为独立门类,广播电视艺术成为二级学科的学界背景;后有融合成为媒体革新趋势的社会现实,在此形势下“广播电视艺术”如何厘清学科体系尤为重要。

赵正阳和郭晓提出的观点,较好地反映出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现存的普遍问题,尤其第二、三点直接切中当前广播电视艺术教育的弊端。比如第二点提及广播媒体和电视媒体的分立,实际上始建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扩充于新世纪第一个10年的广播电视艺术教育一直偏重于电视艺术,轻视广播艺术。大多数传媒类院校开设的广播电视艺术专业实际上都是电视艺术专业,而侧重声音艺术的广播教学多年来一直悄然隐身于录音专业之中,甚至有的传媒院校从未开设类似专业。第三点提及媒介理论和艺术理论分立的弊端更是切中问题要害。事实上,广播电视艺术专业为了满足传统大众媒体需求而设置的诸多课程,长期以来一直侧重于广电的艺术属性而轻视其媒介属性。在传媒巨变的时代,传媒教育尤其需要意识到传媒从业人员不能立足于纯粹的独立艺术,而是要学习如何使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恰当的艺术手法将内容有效地传播出去。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将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戏剧与影视学也升格为一级学科。*教育部关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戏剧与影视学下属二级学科一般包括戏曲戏剧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等。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广播电视没有单独成为广播电视学之外,其他学科如戏剧戏曲和电影都是单独命名,唯独广播电视和艺术相结合而构成广播电视艺术学科。另一方面,原“广播电视新闻学”在新的专业目录中被改为“广播电视学”。*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的通知。笔者以为,此次调整固然有方方面面的考虑,但也隐含着教育部对“广播电视学”媒介属性优先的思路。诚然,将广播电视艺术置于艺术学门下,相当于在理论界承认广播电视艺术的艺术学学科身份。此次升级对于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发展自然是好事,但也致使一些传统观念愈加固化。不论在学界还是业界,广播电视艺术学被理解为“广播电视学+艺术学+学科”的跨学科属性,客观上对其艺术属性起了强化作用。

因此,尽管学科层次有所提升,但事实上,现有“广播电视艺术”的学科定位的确源于传统媒体时代的事实状况和理论梳理。以由此而确立的广播电视艺术知识体系来指导当下趋向于媒体融合的广播电视媒体教育,显然并不合理。广播、电视依据其各自发展所形成的专业知识系统和高等教育方式,虽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在总体趋向上已显现出滞后态势,因此谋求“媒体融合”语境下“广播电视艺术”教学系统的重构在当下确有必要。

二、区别于电影教育,电视教育应从艺术主导转向媒介主导

国内的广播电视艺术教育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学科体系基本是按照艺术教育模式确立的,当时对传播教育模式还认识不到位,由此带来了广播电视艺术教育定位的模糊。广播电视艺术是对广播艺术和电视艺术的统称。这里的广播电视艺术实际上与音乐、雕塑等传统艺术形式是同等层面的概念。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杜在其论著《第七艺术宣言》中宣称电影是区别于诗歌、音乐、舞蹈、美术、建筑和戏剧的第七艺术。二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电视逐渐普及开来,被称作“第八艺术”。尽管同属于视听艺术,但事实上电影和广播、电视之间有着明显区分。广播电视一直被视为与大众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大众传播媒体,它们最突出的特质就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体的普及性。而电影则不同,尽管它也兼具媒介性质和艺术特征,但电影的价值更多体现在艺术领域而非媒介领域。正因如此,大众传播媒介包含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却把电影排除在外。但是在实际使用中电影和电视常被国人统称为影视艺术。影视艺术概念的普及,导致大众忽视了电影和电视在事实上的属性差异。这种概念上的模糊不仅影响了大众的认知,也波及了广播电视艺术教育和电影教育领域。此外,国内多数高等院校的广电新闻专业和广电艺术专业分别隶属于新闻学院和艺术学院,其中更有多家院校将电视艺术与电影艺术合并称为影视艺术,因此身处艺术学院的广电艺术专业教育大多趋向于以电影艺术为主旨的人才培养定位。

由此导致广播电视艺术方向的教育理念常常处于矛盾境地:既无法分清广播电视艺术研究方向和广播电视(新闻)学研究方向的边界,又无法厘清广播电视艺术与电影艺术研究方向的差异。笔者认为,在新时期广播电视的媒介属性高于其艺术属性。如此定位,一方面考虑到在数字时代影视融合的背景下,电视和电影在技术上已然趋近。电影教育强化艺术特性,而电视教育如果仍然采取同一路线则无法回避电视(艺术)教育的先天短板。作为视听艺术的起源,电影的艺术性已为大众普遍接受,而电影教育坚持艺术探索的思路也在一贯延续,因此电视教育很难再延续艺术属性优先的模式。另一方面,在媒体融合时代,电视媒体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如何拉近受众,保障节目的收视数据成为电视媒体的头等大事。虽然如今全球电视收视率总量已普遍萎缩,但是人们观看的视频总量却比以往增加更多,[3]因此,电视节目的创作平台和播出平台都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原本的电视节目市场已经扩展为视频节目市场,因此在激烈竞争中视频节目的传播力往往成为衡量节目质量的第一要素。虽然为了优化传播效果,电视节目制作需要艺术性的表达与呈现,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性成为电视文艺类作品创作上的首要因素。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今天的电视教育应该从艺术主导转向媒介主导,其中既包含电视新闻类教育也包含电视艺术类教育。

三、脱钩于电视教育,广播教育需进一步挖掘声音媒介优势

广播的崛起和普及早于电视,但国内对广播教育的重视程度却远远弱于电视教育。在报纸、广播、电视作为主要大众传播媒介的时代,广播的发展并不具优势。建国后我国开始兴起广电教育时恰好是电视媒体全面勃兴的年代,导致了针对广播媒体的高等教育一直不受重视,地位略显尴尬。

事实上,广播在声音类媒介产品的开发上远逊于以电视为代表的视听类媒介。在广播盛行的年代,电视尚未诞生;电视普及的年代,又恰好是广播衰落的年代。在很长一段时间,广播一度处于尴尬地位,其媒介优势没有得到较好的挖掘。然而当新媒体席卷而来,相对于其他传统媒体的下滑态势,广播受到的冲击力度却似乎小得多。“我相信广播会更加强大。”这是在中国接受专访时,亚广联秘书长贾瓦德·孟塔基的第一句话。[4]在他看来,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可以大有作为。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使广播的收听途径更为多元化,进一步增加了广播媒体的价值。路透社《2016年新闻、媒体、技术预测》指出,伴随着视频热而复苏的是以语音为主的广播播客。特别在连接了手机后,广播这种不占有读者精力和双手的媒介,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

在移动互联网络背景下,依赖于听觉的广播或称声音类媒介迎来了新的转机。这一判断在业界已经形成共识,在学界却回应寥寥。由于历史原因,广播艺术教学长期委身于电视艺术教学之下,致使声音类媒介产品的研发几乎空白。在国内主流院校中,北京电影学院是第一家成立声音学院的大专院校;其他院校包括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等传媒类主流院校的声音类专业都以“录音系”的形式存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广播媒体教育薄弱的问题。从录音系走向声音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又一次走在了全国前列。如何理性看待广播媒体的发展趋势,如何研究开发声音类媒介产品,不仅是广播业界需要面对的问题,更是广播电视艺术教育界人士需要回应的时代课题。

四、从艺术主导转向媒介主导的广电艺术教育重构

从传播史看,每一次传媒的变革都伴随着教育的调适。每一次媒介技术的变革,都引发了媒体形态和传播模式的变化,进而导致传媒教育的革新。按照视听类作品的分类形态,视听传媒教育可以相应分为两类,一类指向非虚构类作品(也称真实类作品,包括新闻、纪录片等),另一类则指向虚构类作品(主要指影视剧、综艺和其他电视节目)。针对真实类作品的视听传媒教育,我们一般将其纳入新闻传播教育,遵循新闻作品的生产规律。而虚构类作品在传统上一般纳入视听艺术教育,遵循视听艺术的价值规律。相对而言,新闻传播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传播学,而视听艺术教育的理论基础则是艺术学。因此同样隶属于视听类型,两者从理论基础到培养方向上都遵循不同的学科逻辑,这或许也是2012年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中同时设立广播电视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的主要原因。但风起云涌的媒体变革对这一分类提出了挑战,也使学界需要应对的领域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广电业界。只有从艺术主导转向媒介主导,从艺术作品产出转向媒介产品制造,“广播电视艺术”学科才有可能在这一轮竞争中赢得转机。

从艺术主导到媒介主导,改变的当然不仅仅是理念。媒介主导的思路下,实际指向的是互联网时代的产品思维,如此“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培养对象就是视听内容产品的创作者。他们能够研究、开发出适合时代发展的视听类产品,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这种学科建设思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秉承融合理念,从强调广电艺术转向强调广电艺术传播

在理念上,必须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将媒体概念强化到具体的课程设置上。理念更新表现在教学上主要是课程规划的扩展和革新。现行广播电视艺术课程体系基本上沿用了“广播电视学+艺术学”的学科研究思路,对此张凤铸和肖庆曾撰文专门探讨该问题,文章清晰地列出了拥有四个层次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体系框架图,将学科分为第一层次——研究的方面、第二层次——研究的内容、第三层次——研究的范畴、第四层次——课程设置,具体见下表。

表1 传统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体系设置*根据张凤铸、肖庆观点整理绘制,张凤铸,肖庆.关于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建设的思考[J].现代传播,2006(6):111-114.

应该说,传统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体系的设置兼顾了广播电视的媒体属性和艺术属性,但时代的局限性导致这一体系并不完全适用于媒体融合时代。从研究范畴可见,所有课程设置基本上秉承了事业单位的管理思路,沿袭了从上而下的制作理念,并没有将电视作品视为面向市场的传媒内容产品。其次,广播、电视和新媒体尽管都出现在实践领域,但三者依旧分立,在实践上并没有体现出媒体元素之间的交互关系。在引入“融合”思维后,学科体系设置应该强化用户思维和产品概念,强调视听作品的传播能力,如下表所示。

表2 革新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体系设置*此表为笔者制作,引入媒体融合概念,强调视听元素并重,将视听作品的传播能力作为该学科体系设置的首要因素。

革新后课程体系的基本理念是引入融合思维,以及与此相关的市场概念;课程优化的关键在于从重视广电艺术转向重视广电艺术传播。新媒体技术的不断问世,传播形式的持续创新,要求以编导、摄制为代表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相关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教材建设上呈现出与时俱进的变革。媒体教育要适应媒体新发展,不仅需要强化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同时需要加强创新意识、市场意识的培养,从而造就真正适应媒体融合环境下视听内容生产各项技能需求的应用型创作人才。

(二)高举创新旗帜,从实践教学场所到实践创新平台的转变

传统的广电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按照传统媒体生产流程构建,与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差距明显,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遭遇诸多问题。对此,浙江传媒学院姚争教授提出“基于融媒体的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引入教育生态学理论,强化生态意识,理顺关系、整合优化、重建秩序,形成融媒体实践教学生态系统”的重构思路,从而实现“实践教学部门由传统的教学辅助部门向重要的人才培养平台转变,传统媒体向融媒体转变,教师主导向学生为核心转变,从实践教学向实践创新转变”。*根据姚争教授2016年9月23日在高校媒体融合实践云平台建设与教学创新研讨会上的讲话:融媒体环境下传媒实践教学系统重构》整理。

这一思路的提出,直接把实践教学从教辅地位提升至人才培养平台的高度,提出了媒体融合时代传媒教学中实践训练与传统教学并重的人才培养思路。针对实践平台搭建的实际困难,浙江传媒学院经过顶层设计和教学创新,建设了融合媒体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开创了高校传媒类实验教学系统建设的“云”纪元。作为国内第一个吃“云”螃蟹的高校,这套云系统的搭建提供了在校学生尤其是广电艺术专业学生在网络虚拟空间操作多讯道导播系统、多机位拍摄系统的可能性,为高校引入项目制实践教学创新提供了可行的路径。此外,云平台满足了老师、学生校内外随时随地的应用接入,改变了传统实践教学观摩多操作少的现状,实现了媒体实践教学的虚拟化、智慧化,初步形成了“平台+内容+渠道+终端+应用+教育”的高校融合媒体教育生态系统。

目前国内传媒教育实践平台普遍脱胎于大众媒体时代,以传统媒体形态作为单元构建标准,由于设计思路的局限,这套系统在对接网络时代新的教学需求上存在较多瓶颈。因此依赖于云系统的融合媒体实践平台将真正解决传媒实践教学脱离业界一线实际的问题,在校广电艺术学生可以从更多具体项目中摸爬滚打出真学识和能力。这是实践教学的革新,也是实践教学打通课程实践、小学期实践、毕业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教学通道,实现广电艺术教学从传统模式向更具融合理念的视听媒体融合教学方向发展的可行路径。

(三)改变传受关系,从“我教你学”到“我和你学”

身处新时代,媒体自我定位的嬗变和知识获取途径的多样化是传媒教育者无法规避的现实。“媒介融合极大地改变了知识的生产形态,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及其传播方式发生了全新的变革,它型构了一种新型的传受关系。”[5]这种变化改变了现有的师生关系,从过去的知识传递模式转变为双向互动模式;也改变了原有的学习模式,从相对独立的专业班级学习转变为相互促进、互为伙伴的学习共同体。

在这方面走在世界前沿的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多年来有着成功的探索。他们的经验是:教学与实践全部面向社会公众,学生在这一平台上得到从技术到理念,从实践心态到专业精神的全方位锻炼。同时教师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也做出相应的改变。*根据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乔德·斯利夫卡(Judd Slivka)专题讲座整理(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教学周系列专题讲座,杭州,20160509-20160513)。教师跳出传统媒体的工作流程,改变课堂灌输模式,让学生在专业教学中领会到媒体融合的特性,从而理解传媒生态新格局。

当然,从“我教你学”式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到“我和你学”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绝非简单口号就能实现的。首先教师和学生要信息互通,共同研讨新知识的生成;其次,教师要引入项目并主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参与交流;最后,学生之间要以学习共同体形式构建实践团队,在交往中逐渐确立对广播电视艺术学科更为完整的认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实际上教师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引导”和“陪伴”层面,教师要和学生一起直面媒体的转型趋向,共同对接现代传媒产业的现实需求。

[1][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6.

[2]赵正阳,郭晓.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建设新论[J].现代传播,2013(10):131-136.

[3]路透社.2016年新闻、媒体、技术预测报告[EB/OL].http://www.poluoluo.com/jzxy/201602/456176_2.html.

[4]单文婷,刘佳.新媒体时代的广播发展:追随者or引领者[J].视听界,2014(5):39-45.

[5]翁杨.论媒介融合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体系创新[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2):124-128.

[责任编辑:詹小路]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艺术教育创新研究”(2016SCG205)的成果。

朱怡,女,讲师,硕士。(浙江传媒学院 电视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G642

:A

:1008-6552(2017)03-0147-06

猜你喜欢
广播电视广播媒介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航天控制(2020年5期)2020-03-29 02:10:28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电子制作(2018年10期)2018-08-04 03:24:48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