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继光
关于人文医学与校园文化协同发展的思考
宗继光
现代医学已进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文医学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素质对于改善医疗服务、增进医患沟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高等医药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人文医学教育刻不容缓。人文医学和校园文化具有立德树人的共同目的,存在本质的相通性和功能的互补性,两者协同发展将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高等医药院校应加强顶层设计,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国好医生。
人文医学;校园文化;协同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的2016年至少有5名医生死于患者之手,分别发生在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人民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湖南邵东县人民医院、河北衡水第四人民医院、山东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医院,其暴力程度令人发指。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医患纠纷与矛盾有越演越烈的趋势,甚至“当前医患关系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阶段”[1]。扼腕之余更令人深思,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暴力的案件,原因错综复杂,有社会的因素、有经济的因素、也有心理的因素,当然不可否认也有医疗和医生的原因,“治而不好”作为一个重要的诱因,这背后凸显的是“科学万能”和“技术至上”的论调。西医学在我国的历史不过百余年的历程,作为完全照搬西方医学教育模式的学科,医学理念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现代医学已进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西方已将人文医学教育全面融入医学生培养之中,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育不容乐观。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素质对于改善医疗服务、增进医患沟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高等医药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人文医学教育刻不容缓,校园文化在人文精神培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两者协同发展可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西医学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现在则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文精神与医学同步诞生,但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却经历了从越走越远到再次融合的历程。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题目中包含“humanistic medicine”的论文诞生于1975年,包含“medical humanities”的诞生于1974年,无论是人文医学还是医学人文,这一交叉学科还非常年轻。不只于此,我国人文医学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还有以下原因:
为了迅速且大规模地培养各级专门人才,新中国成立后借鉴苏联模式成立了大批专业学校,目的是尽快培养出一批服务于社会各行业高等人才,加之医药院校招生仅限于理科生,这就造成医学生人文医学教育的短板。现今执掌医药院校的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多为六零后,他们的学科背景大部分为医学相关学科,他们的大学时代人文学科刚刚兴起尚未在我国普及,这就造成他们的视野中缺乏关于人文医学的素材,相当一部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能够代偿和通用。这种先天不足充分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医学人文课程占所有课程总学时的比例,美国、德国等国家医学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多达20%~25%,英国、法国、日本约为10%~15%,欧美国家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种类占总数的比例约为20%~30%[2]。与之相比,我国课程学时大约只占总学时的8%左右,种类占总课程种类的比例约为10%~15%。并且课程设置不合理,有很大随意性,以意识形态教育类课程为主,约占人文社科课程课时总数的86.21%[3]。
20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医药院校相继开设了人文医学课程,建立了人文医学学科相关专业。改革开放至今,仅有山东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遵义医学院先后通过设置交叉学科的途径获得了人文医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国家级、省级学科匮乏。人文医学在学科方向建设、学科基地建设、学术成果建设、学科队伍建设、学术环境建设等各方面刚刚起步,有很多工作需要做[4]。人文学科现状相对于全国举办医学门类专业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280余所、高等职业院校350余所和200万左右的本专科在校生而言,其建设发展水平严重滞后,远远满足不了人文医学教学的需要。
由于人文医学学科建设薄弱,由此产生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人文医学教育师资队伍缺乏。人文医学教学组织建设呈不均衡发展状态,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学科之间具有差异,相当一部分医药院校人文医学教学组织建制不全,一部分医药院校人文医学教研室建制过少,还有相当一部分医药院校没有人文医学教研室建制[5]。高等医药院校都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或者社科部,有专业的马列教师队伍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但他们普遍没有医学背景,而人文医学教师最好兼具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背景。教师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一流的师资是保证一流教学质量的前提,人文医学教育师资队伍刚初现规模,还需进一步培养提升。
2001年前卫生部、教育部联合发布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建设健康中国,增进人民福祉,首先要有一支技术精湛且极富人文精神的医务工作者队伍。美国医学教育界对影响医师的观念、准则和行为的“隐性课程”也给予了很多关注[6],校园文化具有“隐性教育”的属性。当前人文医学教育的困境与不足,除加强学科建设和培育师资队伍之外,还可以通过与校园文化协同发展的方式加以改进。
医学的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是人,因而医学的本质是人文关怀。“医学是向善的事业,医学的“善”应是指向人的身心健康与幸福,医学不应偏离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人文轨道”[7]。“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习近平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人文医学教育和校园文化都为这一终极目的而服务。因此,人文医学教育和校园文化的本质都是培养“全人”,都具有向善至善的追求,故具有本质的相通性。
当前,我国人文医学教育的阵地仍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教授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学、医学心理学和卫生法学等人文课程,教学内容偏重于概念、范畴、理论原理、知识体系的讲授,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效果不佳。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缺乏层次性、针对性和系统性;教学内容和考核上,偏重于人文知识的记忆,未充分关注医学生人文精神的体验、内化和具体行为表现[8]。战争征服的是土地,而文化征服的是人心。文化是贯穿大学发展的主线,每一所大学经过百余年教与学的积淀,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如北大的兼容并包和清华的厚德载物,已在他们师生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校园文化正是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人文医学与校园文化都是以文化人,由于方式途径的不同,反而在功能上可以互为借鉴互为补充。
人文是大学最为鲜明的印记,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致2017年高考考生的邀请信中指出,站在新百年新起点的清华大学,正在朝着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目标迈进。当下的人文医学不再只局限于学术和学科的范畴,而是日益走向具体的社会实践层面[9]。人文医学与校园文化协同发展有利于创造更人文的医药院校,富有人文的大学才能培育富有人文的医学生,他们丰厚的人文素养能为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温暖。
大学文化系统是“一个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构成的金字塔”[10]。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在第一年的医学人文课堂上,要求学生通过艺术形式展现自己对医学人文的理解,形式可以是视觉艺术、表演、诗歌等[11]。人文医学与校园文化协同发展的路径就是在充分考虑两者价值契合与可操作性的基础上,通过校园软件和硬件的环境建设,例如举办人文医学讲坛、建设人文医学景观和雕塑、设立人文医学专项研究基金和课题、出台促进人文医学科研与教学相关制度、培育尊崇大医精诚和人道主义的行为文化等,将人文医学教育精髓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之中,通过全盘考虑和采取有力举措,营造出人文医学和校园文化协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医学是造福人类的学问,医学决不仅仅是技术,而是把人文关怀放在首位的学科”。韩启德院士将人文关怀置于医学的首位。医学的起点是人文,其终点也是人文。人文医学和校园文化具有立德树人的共同目的,存在本质的相通性和功能的互补性,两者协同发展将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高等医药院校应加强顶层设计,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国好医生。
[1]郑鋆,李慧. 论医学人文与医患关系——读“钟南山痛批‘医学人文沦落’”有感 [J]. 医学与哲学,2012,33(15):38-39.
[2]聂素滨,金祥雷,于双成.发达国家医学人文学科教学探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8,11(4):21-22.
[3]周银,王国平,陈仕学.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J].健康研究,2005,25(5):403-405.
[4]刘虹,姜海婷.迈开人文医学学科建设的步伐——全国首届人文医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侧记[J].医学与哲学,2016,37(11):94-95.
[5]刘虹,沈超.独立建制医药院校人文医学教育教学组织状况调查报告 [J].医学与哲学,2015,36(13):13-18.
[6]孙鹏,陈俊国,柏杨,等.从哈佛医学院看美国医学人文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5(12):117-118.
[7]秦银河.医学人文讲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
[8]张俊.当下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医学与哲学,2011,32(15):64-66.
[9]陈方平,徐希进,王秋菊,等.当代人文医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4):247-250.
[10]王永友.大学文化建设的方法性问题[J].学术交流,2008(11):277-280.
[11]路璐,巩珊珊.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医学人文教育的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2):344-347.
Thinking About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Humanistic Medicine and Campus Culture
ZONG Jiguang
Propaganda Department,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122, China
Modern medicine has entered the biology-psychology-social medical model, and the humanistic medicine education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The humanism quality of medical workers has irreplaceable function to improve medical services and patient understanding, and has an immeasurable role in improve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t is in urgent need to strengthen medical humanities education during the cultivating process in higher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dical humanities shares the common purpose with campus culture, has the same existence connectivity and complementarity in function,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oth will work as a result that one plus one is greater than two. Higher medical schools should enhance the top-level design, create a strong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cultivate good doctors in China.
medical humanities; campus cultur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R-052
A
1674-9308(2017)18-0057-02
10.3969/j.issn.1674-9308.2017.18.029
中国医科大学宣传部,辽宁 沈阳 1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