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洪梅 邓少东 张轶 成晓燕 邹颖
西医院校中医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及体会
卢洪梅 邓少东 张轶 成晓燕 邹颖
目前,我国全面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中医药迎来了最佳的发展时机。然而在教学上,西医院校和中医院校在中医药课程教学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文章对西医院校中医课程中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实验及临床实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及总结,以期为西医院校中医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西医院校;中医药;教学现状;分析;体会
一直以来,中国的医学院校课程设置最典型的特点在于:西医院校设置中医课程,中医院校强调西医课程。在2016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1]中,明确指出:中医药事业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西医并举是我国目前的重要国策。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任务安排等差异,导致在西医院校中中西医教学效果呈现天壤之别。现对西医院校中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如下。
西医院校通常在大学第一学年开始,设置西医基础课程,包括生理学、解剖学、诊断学等;然而设置的中医课程通常就只有一门《中医学》,一般安排在第三学年。中医药学博大精深,仅一门《中医学》,对于学习中医理论远远不够;另外,选择在大三开课,学生很容易被先入为主的西医微观思维困扰,难以接受中医整体观的思维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而中医院校设置中医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四大基础课程,内容翔实,教师讲解细致;同时设置了全面的西医课程,从第一学年开始,同步开设包括生理学、解剖学、诊断学、内科学等。显然,中医院校的西医课程设置全面而细致,中医院校的学生掌握西医知识的程度可以和西医院校学生媲美。因此,如何改善西医院校的中医课程设置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随着近年来高校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理论教育有效学时的变化,教学计划的相应调整,使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课时大幅减少,由原来300学时减少到现在的70~80学时,有的甚至只有30学时,却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针灸学等诸多内容[2],中医课时越来越少、中医教学内容越来越简化。西医院校目前广泛使用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学》教材,几乎囊括了中医药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病证的全部内容,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只能着重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和基本理论,对中药方剂、针灸推拿、临床具体病症等更具实践意义的内容则浅尝辄止,甚至无暇涉及[3]。在教学上不能充分展示中医药学的魅力,而使教学内容抽象且单调。对学生而言,由于学习、反思、消化时间短促,故难学易忘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适量的增加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课时,尤其是和临床实践相关的内容。
西医院校对于中医课程的教学安排不明确,西医院校的中医药学课时相对较少,出现为了争取较多课时,而产生一些乱象。比如方剂学的教学任务的安排,由于某些西医院校存在药学院中药学教研室和临床医学院中医学教研室,有的西医院校教务处把方剂学安排给中药学教研室进行授课,颇为尴尬。反观中医院校,有全面的西医教研室设置,且大量西医院校毕业人才流入,难以出现此类现象。
西医院校对于中医课程的实验安排仅仅是课程后1~2次的实验课,由授课老师自己挑选部分内容安排实验课。而对于临床实践的安排,西医院校几乎为零[4]。甚至于等到临床实习的时候,西医专业的学生早已经将中医内容抛到九霄云外。而中医院校的学生,在掌握中医知识的同时,进入医院实习后,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西医内容。
笔者在西医高等院校从事中医学教学,参与了中医学教学改革研究和中医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现将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1)积极促进中西医贯通,相辅相成。高等医学教育不应该把中西医割裂开来,而应将中医学融入整个医学教育的系统中。西医院校低年级的学生应该分别详细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高年级学生在学习临床各科同时,接触中医学诊疗方法并通过实践加深对中医的基本理论的理解。
(2)明确中医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2008年教育部和前卫生部发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5]中,明确要求: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掌握中国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医学诊疗基本原则。中医学教学包括了3部分内容[6],第一:基本理论知识,如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精气血津液等;第二:诊疗方法,如四诊、辨证、治法等;第三:中药、方剂。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是教学过程中强调的重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贯穿中医学的2个基本特点,从而接受和运用中医,并具备一定的中医自学能力。
(3)明确教学任务。合理准确安排教学任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生命线。西医院校教务处应该提前进行调研,明确该门课程教学任务应该归属的教研室,规范安排教学任务,避免出现课程教学任务安排不规范现象。同时建立健全课程组,每门课程最少应由2个以上教师承担,落实课程负责人制度,以课程组为单位落实具体的教学任务,由课程负责人统一协调安排。
(4)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所学的理论知识必须结合临床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的理解和运用中医药知识,逐步培养出创新思维能力、独立地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7]。通过实验室实训、临床见习、带领学生义诊、咨询和社会调查等不同方式,强化课堂知识的实践运用[8]。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中医学博大精深,中医疗效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和认可,因此,无论是中医院校或是西医院校,加强中医教学势在必行。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 法 [A/OL].2016-12-25. 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6-12/25/content_2004972.htm.
[2]郭佳,霍则军.西医院校中医教学应突出人文特色着重临床实践[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6,21(1):43-44.
[3]潘丰满.西医高等院校《中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3):80.
[4]张毅,任秦有,丁井永,等.西医院校中医药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3):448-450.
[5]郑葵阳,蔡红星,陆召军,等.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推动医学教育内涵发展[J].医学教育管理,2016,2(2):405-410.
[6]高鹏翔.中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406.
[7]韦薇,郑玉琴,刘芙蓉,等.对西医学生进行中医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2):238-240.
[8]董巧稚,王宗华,陈颖,等.浅谈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4):38-39.
关于作者署名
论文作者对内容负责,又为文献检索中的作者索引提供读者查询。作者署名不宜过多。作者应是(1)参与选题和设计、资料分析和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3)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集体署名的文章必须明确负责的关键人物,其他有贡献者可以列入文章最后的致谢部分,作者中如有外国人,应征得本人同意。人名后一般不注明学衔职称。作者单位地址书写格式通常由小到大。并注明邮编。
Analysis and Experience of Teaching Chinese Medicine Course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Western Medicine
LU Hongmei DENG Shaodong ZHANG Yi CHENG Xiaoyan ZOU Ying
Secon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Dongguan Guangdong 523808, China
At present, China has comprehensive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mplemented the policy of “emphasizing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ushered in the best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However,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Medicine between Western Medicine institutions and TCM colleges, therefore this course on the cour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college setting,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task, teaching experiment and clinical practice are discussed and summarized,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innov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Western Medicine and Chinese medicine course.
western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inese medicine;teaching situation; analysis; experience
G642
A
1674-9308(2017)18-0037-02
10.3969/j.issn.1674-9308.2017.18.019
广东医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2JY15025)
广东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邓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