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菊 李武 范晶华 戴虹
传染病学微课程示范建设研究
周菊 李武 范晶华 戴虹
微课程示范建设在我国高校中的应用并不多,但是这种课程建设借助其自身良好的优势能够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可以认为微课程示范建设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有一定意义。文章在分析了目前传染病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以建设示范性传染病学微课程为研究核心,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三个方面进行重点分析,希望能够为目前传染病学的微课程示范建设工作提供有价值参考。
传染病学;微课程;示范建设;多媒体;教师专业素质
微课程建设是目前实现深化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1],通过利用教育的信息化手段带动教育的现代化,传染病学作为培养医学人才中的一个重点课程,其教学质量非常关键。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传染病学教学质量一般。
由于思想上没有重视对教学手段的改革,没有对教学手段实现改革有一定的想法,导致传染病学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目前教学的需求,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很多高校开展传染病学教学的形式就和开会一样[2],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这种方式如何能够提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已经有部分高校会采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是由于无法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导致教学效果仍然不佳。
传染病学的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有一定的不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往严重影响到人体生命健康的传染病已经消失,但是又出现了一些新型的传染病,如果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学生无法获取到前沿的知识点,这种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为没有意义。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应该是与时俱进的[3],如果教学内容中还存在比较落后的知识点,这样是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向学生灌输知识,并没有考虑到现代化的大学生的看法与感受,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这种想法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无法提起精神,导致教学工作效果不佳。还有就是部分教师由于自身水平有限[4],没有对教学改革的想法,对自身的工作缺乏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没有达到良好的与学生互动的效果[5]。部分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高,在教学的过程中习惯性的采用说教式教学,不会灵活的将实例与教学内容结合,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
从目前传染病学的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师资队伍3个方面的问题,想要建设传染病学微课程,只有在建设的过程中站在解决问题的角度实现教学手段的优化、教学内容的优化、师资队伍的加强,才可能保证传染病学微课程的示范建设。
在示范建设传染病学微课程的过程中,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由于我国的传染病的现状已经出现了变化,但是传统的传染病学教学工作并没有出现改变,在教学内容上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在建设传染病学微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增加目前传染病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6]。在教学内容优化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病例是其中的关键[7]。微课程的建设与病例的选择有着很大关系,通过与专题病案讨论类似的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通过利用一个病例帮助学生“消化”理论知识。这就要求在建设传染病学微课程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性的设置一些混淆诊断的阳性症状体征,误导诊断的阴性症状体征。在病例的选择上可以选择治疗过程中存在各种困难的病例,通过这种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对加深学生知识点的理解有帮助。
例如,复旦大学在建立传染病学课程方面,在教学内容方面除保留一些经典的传染病外,还加入近年来发生的新的传染病如SARS,以及增加重要传染病的进展内容如AIDS,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研究进展等。同时加强培养医学生的传染病防治知识以及传染病传报制度等。复旦大学注重教学与临床相结合,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强调结合临床病例,用真实可信的病历资料加深同学们对疾病的认识。交叉性学科:本课程在授课中也注重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容相结合,如抗生素的应用,血液科以及风湿科疾病的鉴别诊断。多媒体课件,近2年来要求授课教师部分加入英文教学内容。对某些经典传染性疾病要求重点讲授,结合临床、体征、最新国际诊断标准、治疗最新进展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使用生动的图片和动态显示,使教学更加生动,加深学生的理解,便于教师教学、讲透。
通过建立示范性传染病学微课程,在原有传染病学课程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的优化。通过在建设示范性传染病学微课程的过程中,建立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启发式教学引入其中,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选择知识点作为传染病学微课程的内容之前,一定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注意抓住重点[8]。另外,多媒体化的优化教学也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实现与教师思维同步的效果。另外将模型、图片、动画等直观手段与传染病学微课程结合,将教学的侧重点放在难点知识点的讲解,以实际病例作为教学的基础开展教学工作,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利用传染病学微课程的优势,教师可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病例讨论这个部分,这样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另外,考虑到传染病学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微课程的优势,将传染病学与微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等学科联系起来,有效实现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例如,复旦大学为了能够为建设微课程建立良好的资源库,组织课室研究生大量收集临床各类传染病,经典病例的资料,采用现症患者拍照,扫描影像学资料,病理资料等,收集了近100幅各种病原体感染后的症状体征、部分感染疾病的病理照片等,并建立成资料库,方便了教师在建立微课程的过程中备课的便捷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资料库中选择任何一幅照片,并做成多媒体课件。通过后期的教学效果反馈可以发现,部分教员充分利用了这个资料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复旦大学为了能够达到国内高等院校医学教学先进水平,在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和网络教学,不断加强教学与临床相结合,增加临床实践时间,使学生熟悉常见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在建设传染病学微课程方面通过及时更新增加新发传染病内容,在课堂上增加最新研究进展的方式保持教学的先进性。另外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在原多媒体教学基础上,多媒体课件全部改成英语版,增加临床实践机会,完善病例资料库,要求授课教师能在课堂上提供1~2例临床典型病例进行病理讨论和示教(1年内完成)。
教师素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传染病学微课程的建设质量。高校需要有建立优秀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想法,并积极开展相关行动。不同的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合理的规划师资队伍建设目标,通过在不同时期制定相对应的目标,有效确保目标的达成[9]。另外要合理调整师资结构,如果师资队伍出现了人才、学历等方面的比例失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教学工作质量的。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并积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严格按照微课程建设的要求加强人才培养。高校需要加强对新进教师的岗前培训,可组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进行示范性的讲课为新进教师传授经验[10]。甚至可以与国内外优秀的高校建立学术合作关系,提供给优秀教师深造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仅能够得到理论上的提高,还能够掌握建设传染病学微课程的方法,在面对一线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有条不紊的开展教学工作。高校也应该鼓励教师采用微课程的方式开展教学,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包括积极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等有效提高传染病微课程教学质量。高校还需要每星期开展1~2次的教学经验总结会。教师可以经常性的登陆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国疾病控制中心、中国艾滋病检测网、传染病知识专题、中国肝病网等网站中,为自己建设传染病学微课程寻找最新的素材。教师通过了解到最新的传染病知识,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
例如,湘雅医院传染病学组建于1954年,担负着学校各专业系列的传染病学教学任务。为保证教学到位,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管理中,教研室紧紧抓住课前准备、课中实践、课后反馈检查“三环节”,制订了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制度,如青年教师预讲制度;主任听课制度等。这些教学管理措施的建立及制度化、规范化,强化了课程建设,确保了教学任务的完成,也显着提高了教学质量。正是在这种目标下,教研室逐渐形成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学位的教师队伍,自创建以来,先后有熊宏恩、欧阳颗、范学工、鲁猛厚教授主持传染病学教学管理工作。现由湘雅医院教学副院长范学工教授、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谭德明教授、龚国忠及龚环宇教授负责该课程建设。教研室共有教师49名,其中博士生导师7名,硕士生导师12名,正教授14人,副教授11人,讲师14人,助教11人,有博士、硕士学位者所占比例为81.6%,讲师职称以上的中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所占比例为70.3%。
本文以达到传染病学微课程示范建设为目标开展研究,通过采用理论结合实例的方式分析了目前传染病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另外就是在示范建设传染病学微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校自身情况,建立其符合自身教学特点的课程体系核心,以打造精品课程为最终目标实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教材、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的一流水平。
[1]潘蕾,魏欣,张野,等. 军医大学八年制临床医学生传染病学PBL式教学改革研究[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6,30(8):515-517.
[2]庞晓波,王姗姗,王克达. 金融危机国际传染研究述评——基于传染病学视角 [J]. 浙江社会科学,2015(8):130-139,161.
[3]许前磊,谢世平,郭会军,等. 中医院校传染病学教学模式的思考 [J]. 中医药导报,2015,21(13):114-116.
[4]郑南,蒋宁,张春芳,等. 传染病学教学方法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9):49-52.
[5]赵艳,张永宏. 传染病学研究生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教育[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3):308-310.
[6]许烂漫,朱碧红,李骥,等. 网络互动教学平台结合案例教学法对传染病学教学效果观察[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28(5):113-114.
[7]张毅,余永胜,汤正好,等. 传染病学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 [J]. 中华全科医学,2015,13(4):661-663.
[8]沈镇文. 传染病学教学面临的问题及改革对策探讨[J]. 才智,2015(3):17-18.
[9]高学松,段雪飞,范小玲,等. 传染病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现状与思考[J].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4,8(4):121-122.
[10]胡利萍,徐琴,张跃新,等. PBL教学法在传染病学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探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7(4):103-104.
Research on Demonstration Construc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Micro-course
ZHOU Ju LI Wu FAN Jinghua DAI Hong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 650032, China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curriculum demonstr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not much, but this course with its own good advantage to achieve a certain teaching effect. We can think that micro-curriculum demonstration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ha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eaching,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microbiolog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staf f,and hopes to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of the micro-curriculum demonstration work to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infectious diseases; micro courses; demonstration construction;multimedia;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G642
A
1674-9308(2017)18-0035-02
10.3969/j.issn.1674-9308.2017.18.018
昆明医科大学校级微课程示范建设项目<传染病学〉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云南 昆明 650032
李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