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雨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清华简《芮良夫毖》研究综述
周天雨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叁)》(以下简称《清华简叁》)公布了《周公之琴舞》和《芮良夫毖》两篇关于先秦文学的作品,学界对此在网络和纸质书刊等学术平台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研究。其中,《芮良夫毖》这种文体之前更是未见于传世文献,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关于《芮良夫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字释读、文本性质、作者和成文年代以及“毖”这类作品是否是作为一种成熟的文体存在等几个方面,但总体而言,对于这篇出土文献的研究,尤其是文学和综合研究方面还尚有待进一步深入展开。
清华简;《芮良夫毖》;出土文献
清华简自2008年被清华大学收藏以来,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截至2013年初,清华简整理小组已经整理并出版了《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共三辑,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其中,《清华简叁》中有关先秦文学的《周公之琴舞》和《芮良夫毖》更是被称为有可能改变先秦文学史的文献重光。其整理者李学勤先生也多次强调,清华简中的文献对学术史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而《芮良夫毖》这一篇因其前所未有的体裁形式受到了学界的普遍关注。
《芮良夫毖》共有28支简,简长44.7厘米,其中后半部分有残断。在第1支简的背面原写有“周公之颂诗”5字,但似乎是被刮削去掉了,所以字迹模糊不清,学者均以为此篇题与简文内容不符,是当时抄手误写,后被刮削所致。此篇简文开头有一段40字的序文,交代了文献写作的背景,其序文最后一句有“芮良夫乃作毖再终”,所以,整理者将其命名为《芮良夫毖》而不用其简背部的“周公之颂诗”。
此篇出土文献自2012年底整理报告发布,便引起文学、史学、哲学等各个学科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最先便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网、复旦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武汉大学简帛网、孔夫子2000、简帛论坛等网站发文发帖展开激烈讨论,仅有关此篇文献的学术帖就有近百篇。而学者们关于《芮良夫毖》的整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考释是整理出土文献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芮良夫毖》由赵平安教授整理释读,虽然赵平安教授已经对其作了详尽的考释,但因简文本身文字古奥难懂,词句诘屈聱牙,再加上竹简本身的残断,所以依然有一些文字考释、训诂方面的问题。所以,在赵平安教授释读的基础上,学界还是就其中部分文字、词句进行了不同的研究考证。主要文章有:白于蓝《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拾遗》、陈伟武《读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与芮良夫毖零劄》、丁若山《读清华简三悬想一则》、黄杰的《读清华简(三)芮良夫毖笔记》和《再读清华简(三)芮良夫毖笔记》、侯乃峰《清华简(三)所见“倒山形”之字构形臆说》、王瑜桢《清华简三·芮良夫毖劄记》、邬可晶《读清华简芮良夫毖劄记三则》、萧旭《清华简芮良夫毖“富而无淣”补证》、赵平安《“京”、“亭”考辨》和《再论所谓倒山形的字及其用法》等。除此之外,对《芮良夫毖》进行词句训诂的主要有:方建军《清华简“作歌一终”等语解义》、王坤鹏《清华简芮良夫毖篇笺释》、子居《清华简芮良夫毖解析》、马楠《<芮良夫毖>与文献相类文句分析及补释》、陈鹏宇《清华简<芮良夫毖>套语成分分析》等。而安徽大学方媛的硕士论文《清华简三·芮良夫毖集释》,则是在综合各家基础上对《芮良夫毖》作了全面的考释训诂。经过学者的多方努力,《芮良夫毖》文字释读方面的问题基本上被解决,当然仍有一些学界至今难解的问题留待后解。
《芮良夫毖》的文本性质,也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尤其是“毖”是不是一种成熟的文体范式,它属于先秦文学中的《诗》类文献还是《书》类文献,至今没有定论。其整理者赵平安教授在《<芮良夫毖>初读》[1]中将其划入《尚书》类文献,其证据有三:一,《芮良夫毖》的结构和《周书》多篇相似,如《酒诰》、《康诰》和《多士》等,其都是两段式,先交代背景,然后详载君臣之言;二,《芮良夫毖》虽为韵文,但《尚书》中如《五子之歌》也是以韵文形式出现的,且两者都是臣子劝谏君王之言,可见君臣之言也是可以用韵文形式呈现的,因此这并不影响对其《书》类文献性质的判断;三,从传世文献诸如《国语》、《逸周书》可见,芮良夫其人对诗歌这种文体是很熟悉的,所以其文以诗歌的形式出现也是可以理解的。陈鹏宇[2]则是从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分析《芮良夫毖》所使用的“诗类”套语和“非诗类”套语,认为此篇是朝臣受民间歌谣影响而创作的规谏性质的作品,因此其韵文风格强而诗歌风格弱,类似于后世的表奏。他也赞成赵平安教授的此处之“毖”概相当于《尚书·酒诰》中周公言“封,汝典听朕毖”之“毖”,因此,此篇当属于《书》类文献。与上述二位不同的是,李学勤[3]、姚小鸥[4]、马楠[5]、马芳[6]等人认为此篇应该是类似于《大雅》的《诗》类文献。李学勤言:“与《周公之琴舞》相似,《芮良夫毖》也是儆戒性质的‘毖’诗,不过它和乐舞无关,乃是刺讥时政的政治诗,简文开头已经把这一点讲的很清楚。”姚小鸥[7]也认为此篇当是类似于《大雅》之诗,且简文开头的40字序文乃是《诗经·毛诗》小序之遗存,不过她认为《芮良夫毖》未必不可以入乐。不管是作为《诗》类文献还是《书》类,包括上述学者在内的主流思想都认为这是一篇臣子进呈君王之劝谏性质的作品。唯有高中华在《论清华简<芮良夫毖>的文本性质》一文中,从“厥辟”二字入手,认为“《芮良夫毖·小序》之‘厥辟’指诸侯而言,”而学者之前将其误训为天子,所以《芮良夫毖》为诰教邦君御事之诗,而非上献天子之作。笔者以为,就目前文献本身的释读来说,还是将其列入规谏类作品较为妥帖。
关于《芮良夫毖》的作者,因为简文自身有序言曰:“芮良夫乃作毖再终。”故学界的主流思想认为此篇的作者当是芮良夫无疑,且序文中有言“周邦骤有祸,寇戎方晋”,再结合文献《国语·周语上》记载芮良夫乃周大夫,周厉王时期在朝中任职,他以劝谏厉王勿要任用荣夷公而闻名于当世,且《逸周书·芮良夫》也是他劝诫执政朝臣的言论。结合文献资料,李学勤、赵平安等大多数学者均以为此篇当是西周末厉王时期国人动乱,芮良夫的劝谏之辞。如马芳[8]言:“《芮良夫毖》创作于西周末期,从内容上看是芮良夫在国内危机的时刻对执政者的谏言,属于公卿献诗之类的作品。”陈鹏宇则认为这是献诗制度下芮良夫进呈的一篇规谏作品,当创作于国人之变以前。曹建国[9]在《清华简<芮良夫>试论》一文中却持不同观点,他认为文章中有明显的“重刑”、“尚贤”思想,且文章以四言为主,而且文章所用之韵在《诗经》时代之后,所以应该将文章的年代定在战国中期以后较为合适。他言:“所谓成文于战国有两解:一是古有其事,口耳相传而至战国时期始著于文献,故其间今古混杂……其二是古无其事,乃战国据当下情境而作后托名于古人。就本文而言,我们更倾向于后者,认为这是一篇托名之作。”笔者以为古人之作,尤其是先秦时期的论著,大多不是一人一时之作,故如果没有直接证据就将一篇文献定为托名之作,似还是稍有不妥。所以,此篇所载之事盖是西周末年无疑,但最终的文本成于战国也未可知。
《说文》曰:“毖者,慎也,从比必声。”《周书·酒诰》“厥诰毖庶邦庶士”、“汝劼毖殷献臣”、“汝典听朕毖”三处均出现了“毖”,王国维先生将其训为“诰教”,并且指出“劼毖”乃“诰毖”之讹。可见,此篇我们当从王国维之解释,将“毖”解释为“诰教”,乃是儆毖之意更为合理。然“芮良夫乃作毖再终”之“毖”当为名词之义,而“诰教”之“毖”为动词,对此学界主流思想认为当时将这类儆毖类诗歌均称作“毖”,也就是说,“毖”已然从动词延伸变成了名词,并且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学体裁。对于这一问题,学界也是展开了讨论,如马芳《从清华简<芮良夫毖>看“毖”诗及其体式特点》、《从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看“毖”诗的两种范式及其演变轨迹》两篇文章中,直接用“毖”诗指称,认为“毖”应该是先秦儆戒类诗歌的名称。且在《从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看“毖”诗的两种范式及其演变轨迹》中认为同出于《清华简叁》的《周公之琴舞》也是“毖”诗文章,其文对这两首诗的创作对象、使用场合以及风格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对比,探讨“毖”作为一种诗歌体裁的发展演变轨迹,认为先秦儆毖诗经历了由仪式儆语到仪式儆戒诗再到献诗陈志儆戒诗的发展历程。“毖”诗类名在西周晚期出现,《芮良夫毖》是“毖”诗的典型作品。
“毖”是否可以作为一种诗歌文体,这个问题还有待更多的文献资料来证明,若真如上述学者所言,其在西周,至晚在战国已经形成,那么,为什么传世的先秦文献、甚至于后人的目录学著作类似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都未曾出现过这一名称?再者,如果说其作为一种儆戒类诗歌,今本《诗》三百首中竟没有一首明确以“毖”命名的诗歌,甚至是其他先秦著作中都未有只言片语提及,故仅就《芮良夫毖》一首,或是和《周公之琴舞》两首,就此判定这是先秦时期出现的并且已经发展成熟的一种诗歌文体,恐难以立说。当然,我们期待着出土文献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期待考古发现更多“毖”一类的诗歌,这也必将填补文学史上的一大空白。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对《芮良夫毖》作了其他方面的研究,如将《芮良夫毖》与传世文献对读,对比《诗经·大雅·桑柔》,对比《尚书》、《国语》、《逸周书》等传世文献,力求解决更多史学、文学等学科领域的问题。还有如姚小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芮良夫毖·小序>研究》一文,专门研究诗前小序,其认为此篇乃《诗经》之逸诗,诗前序文乃是《毛诗·小序》的遗存。
总体而言,除了出土文献和古文字研究的领域,学界对于《芮良夫毖》这篇文献还是缺乏相应的重视,古典文献尤其是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缺少必要的关注,但这也是目前古代文学学科存在的普遍问题,正如姚小鸥[10]在《“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的前前后后》中言:“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在出土文献研究方面的落后状况主要是由于研究者的意识使然。而研究者意识的落后不但由于研究者相关知识的缺乏和视野的狭窄,更受到本学科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局限。”,正是这样,古代文学的学者涉足者尚少,但是不可否认这篇简文在文学方面还有较大的发掘空间。目前的研究还是以文字释读、词句训诂为主,所以,对于这篇出土文献的研究,还有待更多学人进一步的努力。
[1]赵平安.《芮良夫毖》初读[J].文物.2012.08.
[2]陈鹏宇.清华简《芮良夫毖》套语成分分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02.
[3]李学勤.新整理清华简六种概述[J].文物,2012.08.
[4]高中华,姚小鸥.论清华简<芮良夫毖>的文本性质[J].中州学刊,2016.01.
[5]马楠.《芮良夫毖》与文献相类文句分析及补释[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01.
[6]马芳.从清华简《芮良夫毖》看“毖”诗及其体式特点[J].江海学刊,2015.04.
[7]姚小鸥.《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芮良夫毖·小序》研究[J].中州学刊,2014.05.
[8]马芳.从清华简《芮良夫毖》看“毖”诗的两种范式及其演变轨迹[J].学术研究,2015.02.
[9]曹建国.清华简《芮良夫毖》试论[J].复旦学报,2016.01.
[10]姚小鸥.“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的前前后后[J]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郭昱]
2017-02-08
周天雨(1991—),女,甘肃平凉人,研究方向为先秦史。
I222.2
A
1001-0238(2017)02-00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