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航福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河南 郑州 450002)
故宫博物院藏宾组卜辞释读六则
齐航福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河南 郑州 450002)
世界现存的殷墟甲骨总共有13万片。据20世纪60年代调查,故宫博物院所藏甲骨总数约有22463片,占世界现存殷墟甲骨总数的18%,仅次于国家图书馆和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属于世界第三大甲骨收藏单位。故宫博物院所藏甲骨绝大部分都还没有整理出版,只有很少一部分曾经著录过,如《南》、《京》、《续》、《铁》、《佚》、《宁》、《掇二》、《邺初下》等旧著录书。相较于旧著录书而言,《合集》一书集中收录了故宫博物院所藏甲骨。据《合集》一书的材料来源表,该书中共著录故宫博物院藏甲骨1462片,这已经为我们对该批珍贵文物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从《合集》所收甲骨来看,若按组类来分,宾组最多,其中不少辞例还很值得学术界的深入持续研究。今对其中的六则作释读。
故宫博物院;甲骨;宾组
2014年2月25日上午,“故宫研究院发布十一项科研与出版项目新闻发布会”在故宫博物院建福宫花园敬胜斋举行。据介绍,世界现存的殷墟甲骨总共有13万片,其中故宫博物院所藏甲骨总数,20世纪60年代调查粗估有22463片,占世界现存殷墟甲骨总数的18%,仅次于国家图书馆(34512片)和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25836片),属于世界第三大甲骨收藏单位。而且故宫博物院所藏甲骨绝大部分都还没有整理出版,只有很少一部分曾著录于《合集》*参看《故宫博物院发布十一项科研与出版项目》,http://www.dpm.org.cn/shtml/400/@/121410.html。另,本文引用甲骨著录书、工具书多使用简称,如《甲骨文合集》简称《合集》,《甲骨文合集补编》简称《补编》,《小屯南地甲骨》简称《屯南》,《英国所藏甲骨集》简称《英国》,《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简称《南》,《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简称《京》,《殷虚书契续编》简称《续》,《铁云藏龟》简称《铁》,《殷契佚存》简称《佚》,《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简称《宁》,《殷契拾掇二编》简称《掇二》,《邺中片羽初集(下)》简称《邺初下》,《殷墟甲骨文刻辞摹释总集》简称《摹释总集》,《甲骨文合集释文》简称《合集释文》,《殷墟甲骨文摹释全编》简称《摹释全编》,《殷墟甲骨文刻辞校释总集》简称《校释总集》等。。因此,故宫博物院进行院藏殷墟甲骨文的整理与研究工作意义非常重大。
我们认为,在当前的条件下,甲骨学者或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去,比如对已经著录的故宫博物院所藏甲骨进行重新整理与研究。近日我们即对这部分甲骨进行了整理。据《合集》、《补编》两书材料来源表,前者著录故宫博物院藏甲骨1462片,后者著录故宫博物院藏甲骨15片*据网上公布的消息,《甲骨文合集》仅著录故宫博物院所藏甲骨1440片,这里的数字与我们的统计有别。《补编》中所著录的故宫博物院所藏甲骨片数,尚不包括缀合单片为《合集》中著录的故宫博物院所藏甲骨者。。《合集》中所收故宫博物院藏甲骨,在不少旧著录书中都曾或多或少收录过,如《南》、《京》、《续》、《铁》、《佚》、《宁》、《掇二》、《邺初下》、《殷虚卜辞》、《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等。其中尤其是《南》一书所收“明义士旧藏甲骨文字”部分,著录竟多达601片。此外,《京》(132片)、《续》(87片)、《铁》(24片)、《佚》(24片)、《宁》(10片)等书中著录故宫博物院藏甲骨也均在10片以上,其余诸书中所收就少得多了。从《合集》所收甲骨的选定号来看,取自“历拓”者最多(1127片),其次是取自“故宫”或“故宫新拓”者(308片),再次是取自“庆丙”者(93片)。
相较于旧著录书而言,《合集》一书集中收录了故宫博物院院藏甲骨,这已经为我们对该批珍贵文物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不过,仅依《合集》中著录情况来看,不少辞例还很值得学术界的深入持续研究。今举宾组卜辞数例,以求正于方家。
(1)贞:妣己求十□。(《合集》2428,宾一*本文引用卜辞时,一般情况下均使用宽式。对于组类的划分,多参看黄天树:《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繁体版),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黄天树:《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简体增订版),科学出版社2007年。)
此片取自故宫266。甲骨文中的“求”像多足之虫,乃“蛷”之初文,其主要用法有两种,或用为匄求、寻求、搜求诸义,或应读为“咎”[1]。前一种用法的辞例很常见,如“呼求,先得”(《合集》12051正)、“王求雨于社”(《合集》34493)、“于丁求年娥(宜)”(《合集》10130)、“王求牛于夫”(《合集》940正)、“勿于父乙求,有匄”(《合集》272正)等。后一种用法的辞例也很常见,如“多妣求(咎)王”(《合集》905正)、“祖丁弗求(咎)王”(《英国》52)、“河求(咎)我/不我求(咎)”(《合集》2415正)、“卜有求(咎)亡(无)尤”(《合集》16954)等[2]。
《合集》2428所收拓片残,故而各家释文有较大出入,《摹释总集》中以为“求”后无“十□”二字,但《合集释文》、《摹释全编》、《校释总集》中以为有二字。我们认为,从《合集》所收拓本来看,至少“求”后有“十”字似乎应无疑问。但是问题在于,若释文果真应如《摹释总集》所言,释文还比较容易理解,类似的辞例甲骨文中并不鲜见,如“黄尹不求(咎)”(《合集》595正)、“上甲弗求(咎)”(《合集》811反)、“羌甲求(咎)余”(《合集》1803)、“父甲求(咎)*但是考虑到甲骨文中有“于父乙求,有匄”(《合集》272正)这样的辞例,所以当“求”字后无他辞时,“神名+求”应如何理解还需进一步讨论。”(《合集》2134)等,这里的“求”似均应读为“咎”,降下灾咎之义。但若诚如《合集释文》、《摹释全编》、《校释总集》诸家所言,辞例如何理解却是个问题。“十”后之残字如果是祭牲名,则“神名+祭祀动词+祭牲名”这样的句式在宾组卜辞中则十分罕见。笔者曾经整理过“岁”字句句式,我们发现该类句式主要见于出组、历类、历无名间类与无名类中,亦偶见于肥笔类,其他组类中未见[3]。如:
庚寅卜,扶:示壬岁一牛。(《合集》19813反,肥)
贞:中丁岁一牛。(《合集》22861,出组)
乙巳卜,喜贞:妣岁牡。(《合集》25161,出组)
丁丑卜:大甲岁十牛。(《合集》32475,历类)
祖辛岁二牢。(《合集》33431,历类)
甲午卜:高祖乙岁三牢。(《合集》32453*《合集》32456同文。,历无名间)
丙戌卜:二祖丁岁一牢。(《屯南》2364,历无名间)
伊尹岁十羊。(《合集》27655,无名)
己酉卜:雍己岁一牢。(《屯南》2165,无名)
“求”字句中的情况如何呢?截至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一例使用“神名+求+祭牲名”者,所以“求”字后有没有其他字,仅依靠现有著录情况还无法得出结论,我们期待着故宫博物院再次整理所藏甲骨时能够给出更清晰的拓本,如果能够有更完整的缀合,那是最好不过了。
(2)贞:夙祷至于丁于兄庚。(《合集》2920正,宾出)
此片曾著录于《邺初下》38.4(正)、《掇二》137正、《京》720(正),《合集》选定号为“历拓4805正”。“夙”字释读从沈培先生说[4],这里用为时称。“夙祷”不难理解,是指夙时祷祭。《合集》2920正是宾出类卜辞,时代属于祖甲时期。黄天树先生认为,这里的“兄庚”当为祖甲称其兄祖庚,“丁”应是祖甲对其父武丁的称谓[5]。但“祷至于丁于兄庚”这样的句式非常罕见。我们曾整理过表人物介宾结构连用的辞例,发现存在“自……至(于)……”(74例)、“自……于……”(2例)、“于……至(于)……”(7例)、“于……于……”(12例)、“至于……于……”(1例)五式*参看齐航福《殷墟甲骨文宾语相关问题研究》,中西书局2015年,第287-292页。但在我们早前的整理中,“至于……于……”一式被忽略了。。除“至于……于……”、“于……于……”两式外,相关辞例列举如下:
丁丑卜:卯梦自祖庚至于父戊。(《合集》22187*严一萍、张秉权先生已经该版与他版缀合,参看蔡哲茂《甲骨新缀二十七则》,载《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46期,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出版,2006年。,午组)
己卯卜:翌庚辰侑于大庚至于仲丁一。(《合集》14868,宾间)
贞:多子以羌升自[高]妣己、妣庚于毓妣己。(《合集》279,宾出)
其侑于大乙至于大甲。(《合集》32437,历二)
自示壬至毓,有大雨。/自大乙至毓,有大雨*常玉芝先生在《殷商历法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一书第102-103页认为该组卜辞是用多个王名来表示一段时间,即卜问“从祭祀示壬的日子起到祭祀某位先王的日子止这段时间有无大雨;从祭祀大乙的日子起到祭祀某位先王的日子止这段时间有无大雨。”这样理解,则“自……至……”结构在句中用为时间状语。。(《补编》9522,无名)
在上述辞例中,无论“自……至(于)……”、“自……于……”、“于……至(于)……”三式中的任何一式,它所表达的意义大概是一致的,都是指自某位神灵到某位神灵之间所有的神灵,都是用表神灵范围的。但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于……于……”式。这种句式中的第二个“于”,有不少学者认为是连词,我们认为此说非是,第二个“于”与第一个“于”一样,仍然是介词[6]。先看下述辞例:
戊申卜:祷生五妣于乙于父己。(《合集》22100,午组)
贞:燎于上甲于河十牛。(《合集》1186,典宾)
庚申卜,王贞:毋侑于祖辛于母辛。(《上海博物馆藏甲骨文字》17647.684*《合集》22971重,但不全。另莫伯峰先生已经把该片与《合集》22963缀合,参看《甲骨拼合续集》,学苑出版社2011年,第410则。,出二)
癸巳,贞:既燎于河于岳。(《合集》34225,历二)
“至于……于……”式仅《合集》2920正一见,究竟该如何理解这种句式待考。
《合集》4884原骨拓藏于故宫,著拓号为历拓4733。《合集》3240原骨拓藏于山博,著拓号为历拓7836。由于两缀合单片均有残泐,故不少学者给出的释文均有误,如《合集》4884一片:
甲午卜,宾贞:令周乞牛多。一(《校释总集》)
再如《合集》3240一片:
其实,蔡哲茂先生《甲骨缀合集》一书中的“《甲骨文合集》同文例号码表”早已经将两片列为同文,如果学者能够注意到这点,有些错误是或许能够避免。黄天树先生认为,从文例看,两片应为一版之折,可以遥缀。多子,是指商族的很多族长[7]。商王命令贵族“周”向商族的族长们征取牛来用作祭祀的牺牲。当然,黄先生的缀合是否正确,还需要故宫博物院在今后的整理工作中与山东博物馆的合作,以实物验证来作出判断。
(4)□□〔卜〕,殻贞:呼妇妌以燕先于悖。(《合集》6347*与《合集》1587重,但《合集》6347更完整。,典宾)
此片著拓号为《南明》79,选定号为《庆丙》3.151,重见于历拓1152。第一辞中的“先”、“于”二字,他辞中也较为常见,二字释读均没有争议,但是对于两者的词性,学者们之间看法却仍有分歧。沈培先生把类“于”字解为介词,把“先”解为动词,义为“先行”[8]。裘锡圭先生赞同沈先生的看法[9]。杨树达和郭锡良先生则把这类“先”解为副词,把“于”解为动词[10]。究竟哪种解释更有道理呢?请看下述四例典宾类卜辞:
甲申卜,殻贞:呼妇好先共人于庞。(《合集》7283)
乙酉卜,殻贞:勿呼妇好先于庞共人。(《合集》7284*《合集》7285、7286成套。参看齐航福《从殷墟甲骨文看商代妇女社会地位》,载《中州学刊》2014年第12期。)
丙戌卜,殻贞:勿呼妇好先共人于庞。(《合集》7287正)
乙酉卜,殻贞:勿呼妇先于庞。(《合集》7930)
四例卜同事,卜同事之辞还见于其他数版,这里不一一列举。卜辞大意是,是否呼令妇好先在庞地征集民众。综合四例看来,这时只能把“先”解为副词,把“于”解为介词。相对于其他三例来说,《合集》7930中的“先于庞”语可以视为在“于庞”前或后省略“共人”一词。前文《合集》6347中的“呼妇妌以燕先于悖”与《合集》7930中的“勿呼妇先于庞”句法结构几乎全同,所以也应介宾结构前或后省略动词之例。在“先”作副词时,动词省略之例在卜辞中不乏其例,这里再举两例:
(5)燎帝使风一牛。(《合集》14226,典宾)
此片著拓号为历拓4406。郭沫若先生曾解释过“帝使凤”,大意是说,卜辞中以凤为风,凤是神鸟,乃天帝之使者[11]。《合集》14226是在贞问,是否用燎一牛的方式来祭祀上帝之使者风神。这里的“帝使风”一语非常重要,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卜辞中的“帝风”、“帝云”。请看下述辞例:
帝风九豕(?)。(《合集》21080)
辛未卜:帝风不用,雨。(《合集》34150*《屯南》2161同文。)
贞:燎于帝云。(《合集》14227)
“帝风”一语,学者多读为“禘风”,视为动宾结构,用表禘祭风神义。但是,它也很有可能是“帝使风”之省略形式,是个偏正结构,用表上帝的使者风神。卜辞中“云”用为神名不鲜见,如“云”(《屯南》770)、“三云”(《合集》13401)、“四云”(《补编》13267*即《合集》40866+《库》976。)、五云(《屯南》651)、“六云”(《屯南》1062)等语,均可作神名。尽管卜辞中没有见到过“帝使云”,但本辞“帝云”似只能理解为上帝的使者云神。“帝风”结构同于“帝云”,因此把它视作上帝的使者风神也是比较合适的。
(6)贞:[其]夒舌?(《合集》15154正,典宾)
此片著拓号为《续》6.10.6(正),选定号为历拓4302正。舌,祭名[12]。卜辞贞问是否舌祭夒。“其夒舌”属肯定句中名词宾语前置例。请看下述辞例:
贞:其克呼。(《合集》4527正*与《合集》16247重。,典宾)
其一牛卯。(《屯南》3565,历一)
对于名词宾语前置,张玉金先生认为:“要符合下述两个条件,才能够看成是没有标识的名词宾语前置句:一是要与‘惠+O+V’式句构成对贞;二是要在‘O+V’前出现否定副词‘弜’或时间副词‘其’。”[13]虽然把“其”看作时间副词可商,但张说的两个条件很有启发性。
在“(神名)+祭祀动词+其+牲名”中的牲名大都应该是焦点*关于焦点问题,我们在《殷墟甲骨文中句式使用的组类差异考察——以“岁”字句为例》(《中国语文》2014年第2期)、《殷墟甲骨文中焦点问题的初步研究》(《语文研究》2014年第4期)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可以参看。。其实考虑到既有“V+其……”式的结构,又有“V+惠……”式的结构,同时也有“惠”与“其”形成选贞的用例,笔者也曾怀疑“其”、“弜”、“不”、“勿”等具有一定的焦点指示的作用。所以上述例句本文视为宾语前置句。细读张先生文后,我们更坚定了这种看法。
综上,我们赞成张说的第二个条件。至于第一个条件,我们认为可以不要,张先生自己在其文第221页所举两例“龟不其豕以”(《东》311)、“王其兕获”(《合集》10416),实际上就没有满足第一个条件。
[1]裘锡圭.古文字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2.59-69.
[2]姚孝遂,肖丁.殷墟甲骨刻辞类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2.572-577.
[3]齐航福.殷墟甲骨文中句式使用的组类差异考察——以“岁”字句为例[J].中国语文,2014,(2).
[5]黄天树.黄天树古文字论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389.
[6]齐航福.殷墟甲骨文宾语语序研究[M].上海:中西书局,2015.327-328.
[7]林沄.从武丁时代的几种“子卜辞”试论商代的家族形态[J].古文字研究,1979,(1);裘锡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306.
[8]沈培.殷墟甲骨卜辞语序研究[M].台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127-128.
[9]裘锡圭.谈谈殷墟甲骨卜辞中的“于”[C].余霭芹,柯蔚南主编.罗杰瑞先生七秩晋三寿庆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2010.
[10]杨树达.积微居甲文说·释于[M].杨树达文集之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郭锡良.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J].中国语文,1997,(2).
[11]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三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679-680.
[12]姚孝遂,肖丁.殷墟甲骨刻辞类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2.255.
[13]张玉金.甲骨文语法学[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1.220.
[责任编辑:郭昱]
2017-02-18
齐航福,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甲骨学研究。
K877.1
A
1001-0238(2017)02-0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