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西楚文化

2017-01-28 10:59魏萌萌
殷都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楚文化楚国项羽

杨 鑫,魏萌萌

(中国文字博物馆,河南 安阳 455000)

简论西楚文化

杨 鑫,魏萌萌

(中国文字博物馆,河南 安阳 455000)

自秦至西汉早期,以苏北地区为核心的一定区域内形成了一种很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文化,考虑到一些历史因素,故以“西楚”冠名之,谓之“西楚文化”。西楚文化不同于楚文化,但却是在楚文化的扩散影响下融合本地所固有的传统文化而形成的。文化的相互作用力无疑给西楚文化赋予了深厚的底蕴。项羽是在西楚文化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个典型,他的性格及其身上所具备的一些特质,反映了西楚文化的内涵特征。

西楚;三楚;文化;项羽

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在钜鹿(今河北平乡)与秦军决战,击败了秦军两大主力——秦将王离率领的长城军团和秦将章邯率领的刑徒军团,扭转了自陈胜、田儋、项梁先后遇害后整个反秦战争的不利形势,秦军主力被消灭,秦朝灭亡成为定局,项羽本人也一跃成为诸侯联军的总指挥。而几乎就在同时,另一支反秦力量在刘邦的率领下,由宛城(今河南南阳)过武关再经峣关,兵锋直指秦都咸阳。刚刚即位46天的秦王子婴眼看大势已去,于是以绳系颈,将秦始皇传下来的御玺符节奉予了刘邦,向义军投降。至此,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统一的秦王朝仅仅统治了不到15年的时间便灭亡了。

刘邦是在公元前207年的10月进入关中的,12月,项羽就率领着钜鹿之战得胜后的诸侯联军来到了函谷关前,当他们准备入关时,却遇到了刘邦军队的武力拒绝。项羽“闻沛公已破咸阳”,“大怒。”(《史记·项羽本纪》)遂率军冲破函谷关,进驻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准备与刘邦一决雌雄。刘邦自知势力难与项羽抗衡,遂亲赴“鸿门宴”,与项羽卑辞言好。数日后,项羽率军入咸阳,杀秦王子婴,烧秦宫室,收财宝妇女,然后发号施令,分割了天下,封立了18个诸侯王。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他尊先前那位放羊娃出身的楚怀王为义帝,接着又将其暗杀。从这时起,到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在今山东定陶附近的汜水之北称帝,这其间的4年,我国历史上习惯性地将其称为“楚汉战争”时期。

在这四年里,中华大地上似乎一下子缺失了一个如先前周天子或者秦朝皇帝式的人物,但是却多出了一个亘古未有的西楚霸王,他实际上充当着这样一个拥有最高统治地位的角色,其当年面对秦始皇巡行队伍所发的“彼可取而代也”(《史记·项羽本纪》)的豪言也不再只是壮语,项羽确实实现了他的目标,问题只不过是这达到顶峰的事业究竟还能持续多久罢了。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为项羽列本纪,而且将其设为上承秦始皇、二世下启汉高祖的这样一个位置,其实是在充分肯定项羽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那么这样的一个人,和他所立起的西楚国大旗,究竟对历史产生了怎样的作用?“西楚”只是一个名号吗?“西楚”的背后又蕴含着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呢?

一、反秦英雄们的“楚”字大旗

秦帝国自建立那天起,统治者就在以其专断的统治理念进行着严酷的统治,为了满足新生帝国的各种巩固统治的工程的需要,统治者对于百姓的剥削力度不断加大,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就像绷上弦的箭一样,反秦大事一触即发。

其实自反秦战争之初,反秦的英雄们就打出了“楚”字大旗。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淮河流域一带的贫苦百姓900余人被征调到渔阳(今北京密云)戍守。当这些人走到了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寺坡乡刘村集),正好赶上大雨,道路不通,无法按期到达指定地点。依秦律,戍卒误期当斩。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队伍中的陈胜、吴广密谋举事,利用秦尉酒后行凶打人的时机,杀掉了两个秦尉,发动戍卒起义,号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在起义军攻占秦的交通要道——陈县(今河南淮阳)之后,陈胜在众人的拥戴下,自立为王,国号“张楚”。于是在全国范围内,“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史记·陈涉世家》),“方二千里,莫不响应”,“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史记·秦始皇本纪》引贾谊:《过秦论》),“天下为之麋沸蚁动,云彻席卷方数千里”(《淮南子·兵略训》)。这场反秦风暴迅速席卷了全国,而所谓“应陈涉”、“云集响应”、“景从”等等很大程度上正是受了“楚”这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旗帜的鼓舞!

陈胜(阳城,今河南登封人)和吴广(阳夏,今河南太康人)都并非楚人,但是他们却先后以“大楚”、“张楚”为旗号,之所以这样做,其实就是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昔日关东六国,以楚国疆域最为广阔,人口最为众多。陈胜、吴广虽非楚人,起义之初的追随者却来自楚地多为楚人。而且事后率先起事响应的如项梁、项羽于吴县(今江苏苏州市),刘邦于沛县(今江苏沛县东)等也都是在楚地,楚地所受的压迫最为严重,秦对这里的统治也相对薄弱,因此楚地具有较好的反秦革命基础。

陈胜、吴广失败被杀后,继续领导反秦斗争的项梁听从了范增的建议,在民间找到为人牧羊的前楚怀王的孙子心,拥立为王,仍号楚怀王,这无疑是为了笼络失散的楚人之心。这时候,“楚”再次成为了加强凝集力,大力号召反秦力量的一面旗帜。项氏世代为楚将,但他们选择号“楚”,却不仅仅因为他们是楚将之后,更重要的是要对陈胜、吴广起义所引发的反秦斗争的继承和对可用之反秦力量的重新整合。

项梁是想以“楚”为号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权,但是在他兵败遇难后,这位楚怀王心以及那些所谓的“诸老将”出于自身政治利益的需要,就成为了项羽的绊脚石,他们夺项羽兵权,即使不得不起用项羽前往援赵作战,也要让一个胆小鬼宋义来打压项羽。但是具备卓越才能的项羽最终通过战斗充分展现了自己,实现了自己的抱负。这个时候,秦已亡,项羽作为诸侯联军的总指挥,拥有着无人能比的强大军事力量。手里有着枪杆子,也就有着发号施令的实力。那些当初阻碍他的绊脚石就必须被搬开。问题是他的旗帜该怎么办?异帜吗?另立旗号,就意味着先前所拥有的政治主动权就要失去并拱手送与他人,项羽当然不能这么办。仍然只是用“楚”吗?又何以彰显自己的不世之功呢?而最重要的是,这个时候,项羽显然也是有他自己的更高一步的政治追求和愿望的。

当时,摆在项羽面前的有三种选择:选择王业称王,选择帝业称帝,选择霸业称霸。所谓周朝的王业距离项羽生活的时代已经很遥远了,实际上可供项羽选择的只有秦朝的帝业和战国时代的霸业。出于对秦朝统治的反感,也由于项羽集团本身的局限性,他选择了霸业。但是很有意思的是,他还搞了一套类似西周初年的诸侯分封,分封了18位诸侯王,算上他自己,是19位。他给自己定的号为“西楚霸王”,“霸王”容易理解,让人不容易理解的是“西楚”这个号究竟该从何讲起呢?其实这正是项羽为了显示其功绩而定下的号。秦面对六国常所谓“关东”或者“山东”之语,现在项羽正是要突出这种对立,所以才会将“西”冠于“楚”前为号。如果说秦始皇是要面东而临天下,项羽则是要向西而霸中原了,此之谓“西楚”。

还有一种现象,与有些学生不愿意像老师相反,有些学生拼命要像老师,甚至连基本的技术层面的像也达不到,就逢人便称自己为某某人的弟子!韩愈《师说》中一针见血地说,在唐代学生对老师就有“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现在中国书画界盛行大师班,只学几天见几次面,学生就纷纷以大师传人自居,大有“黄埔几期”的派头,如果老师是业界大官,更是受人追捧,就像国军将领无论哪派,都喜欢称蒋介石为“校长”,称自己为“学生”一样。

从大楚、张楚到楚,最后再到西楚,所不变的就是这个“楚”,这面旗帜为反秦英雄们所高举,并由此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二、西楚国地域及后来的汉代诸侯王国——楚国

可能会有人认为上文这样解释“西楚”并不正确,因为汉末魏初的文颖就曾在其《汉书注》中引用《史记·货殖列传》中的“三楚”之说得出“羽欲都彭城,故自称西楚”的结论。现将《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谓的“三楚”之说引文如下:

越、楚则有三俗。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其俗剽轻,易发怒,地薄,寡于积聚。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陈在楚夏之交,通鱼盐之货,其民多贾。徐、僮、取虑,则清刻,矜己诺。

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其俗类徐、僮。朐、缯以北,俗则齐。浙江南则越。夫吴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

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其俗大类西楚。郢之后徙寿春,亦一都会也。而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与闽中、干越杂俗,故南楚好辞,巧说少信。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多竹木。豫章出黄金,长沙出连、锡,然堇堇物之所有,取之不足以更费。

从沛郡西至荆州并西楚也。

从徐州彭城历扬州至苏州,并东楚之地。

淮南衡山、九江二郡及江南豫章、长沙二郡,并为楚(按:南楚)也。

张守节的解释是非常准确的,在细节上他订正了徐广和裴骃的错误。但问题是,司马迁所讲的“三楚”地域当按西汉时的地域行政区划来界定,张守节正是依此作出了解释,其以汉制为标准,由唐推汉。至于先秦时期乃至秦至西汉建立以前,是否就一定有这样的所谓三楚之分呢?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记载有关“西楚”、“三楚”的文献便是《史记》了,先秦文献从未出现过“西楚”一词。退一步讲,便即使战国时有所谓“三楚”之分,矛盾仍然很明显。按司马迁所述,彭城属东楚。“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 (《史记·高祖本纪》)这个西楚国的疆域实际上在地域上更像是以司马迁所讲的“东楚”为主,如果项羽如文颖所说只是依地域而立名号,似乎当叫“东楚霸王”更加恰当,但是显然他没有选择这样的称号,恐怕在项羽的意识里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概念。现在回头再看文颖的观点,就很容易明白他错在哪里了,因为他根本没有弄清楚彭城是属于司马迁所讲的“西楚”还是“东楚”,而这“西楚”与“东楚”之分大概也正是自项羽之后才形成的。

比较困难的问题是,现在不好说所谓的“王梁、楚地九郡”究竟该以秦代郡制还是汉代郡制来作为标准了,但无论是秦郡制还是汉郡制,项羽西楚国的大致疆界还是能指出来的,按今天的行政区划来说,就是包括河南东部(商丘、周口、驻马店)、安徽北部(蚌埠以北)、江苏大部以及鲁南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其中以江苏为主,苏北为中心。

西汉建立后,作为诸侯王国的楚国仍然是以彭城为都。第一代楚王就是汉初三大名将之一的韩信。至西汉景帝削藩以前,楚国一直拥有着淮河以北东海郡、薛郡和彭城郡的广大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皖北、苏北和鲁南的部分地区,仍以苏北为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汉代作为诸侯王国的楚国是对西楚国核心区域的延续。

三、西楚文化及其内涵特征

“西楚”作为地域概念,在汉代得到了明确的认识,留下文献资料的也不仅仅是司马迁。扬雄在《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一书中三次提到有关西楚地的个别方言用语,例如:“肖,类,法也。齐曰类,西楚梁益之间曰肖。”(《方言·第七》)直到今天我们还会用到的“不肖子孙”,其语源便在这里。另,“陈郑之间曰敦,荆吴扬瓯之郊曰濯,中齐西楚之间曰訏。”(《方言·第一》)敦、濯、訏都是大的意思,但扬雄在这里列举了不同地域的三种不同方言,实际上表现了三种不同的地域性文化,这里的“西楚”已经体现出了其特有的文化符号,而我们现在来谈西楚文化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即自秦至西汉早期,以苏北地区为核心的一定区域内形成了一种很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文化,考虑到一些历史因素,故以“西楚”冠名之,谓之“西楚文化”。

西楚文化不同于楚文化。楚文化,是先秦时代一种历史悠久的区域文化,在其早期,还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文化。从时间上说,楚文化是随着南方的诸侯大国——楚国的发展而成熟起来的。从空间上说,又是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疆域的不断拓展而向广大的地区扩散的。楚文化的诞生和大发展是在江汉地区,这里属于长江中游。春秋时期,楚国曾有志北进,但遇到将它视为蛮夷的北方强国晋、齐的有力遏制。楚国因而改以东进与南拓作为战略目标。到战国初年,楚国向东扩展的势头很猛,基本占有了长江下游地区,其北界已接近黄河流域,东部属于吴越文化区的吴、越故地已归其所有。同一时期,其南界也达到或越过了南岭。西楚文化其实正是在楚文化的扩散影响下融合本地所固有的传统文化而形成的。

从《楚辞》中我们可以看到,楚文化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和神话色彩,崇尚自由,富有激情,善于想像,善歌好舞,但也信鬼好祠,重神厚巫,原始文化的味道很浓。这些楚文化的精华要素是一定会影响到西楚文化的,只不过在西楚这片地域内,楚文化的要素也会受到本地文化传统的影响,文化的相互作用力无疑也就给西楚文化赋予了更为深厚的底蕴。

项羽是宿迁(今江苏宿迁)人,跟随叔父项梁长大。项梁因杀人犯法而携项羽避祸于吴中(今江苏苏州),后来叔侄就在此杀了会稽郡守殷通,举起义旗。可以说,项羽就是在西楚文化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个典型,他的性格及其身上所具备的一些特质,很大程度上就反映着西楚文化的某种内涵。我们不妨列举一些事例来加以说明。

首先表现在项羽身上的最大的特点便是勇气。这一点从项羽挥剑斩杀郡守而登上历史舞台,一直到他人生的最后时刻,都是贯穿始终的。综观《史记·项羽本纪》,我们会发现,项羽怒过,忧过,甚至惊过,但从未畏惧过,他的勇气不仅仅是出于自信,更多的是来源于一种常人所不具备的执着。这种执着带来的勇气也同样表现在他的对手刘邦身上,在反秦斗争陷入困境之时,他与项羽一同担负起了反击重任,而刘邦是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人,可以说,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西楚人。

其次表现在项羽的信义与谋略。“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如此守信义的季布一直追随项羽,且“数窘汉王”(《史记·季布栾布列传》)。项羽正是以自己的信义才赢得了季布的效命。但同时,项羽也绝不是一个没有头脑的莽夫。从少年时的“学万人敌”(《史记·项羽本纪》)之志,到后来的破釜沉舟,钜鹿之战。可以说,破釜沉舟并不仅仅意味着一种勇气,更是一项极高明的军事计谋,真所谓“陷之死地然后生”(《孙子·九地》)。无独有偶,那位将兵“多多而益善”(《史记·淮阴侯列传》)的韩信是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也是西楚人。

关于项羽人们谈论最多的还是他的情谊。一方面是他的待友之谊,另一方面则是他的重情。一首《垓下歌》成为了千古绝唱,“虞兮虞兮奈若何”的伤情也让多少人为这位西楚霸王感到无限惋惜。放在今天,可以说项羽的情商绝对不低。

总结以上所述可以得出五个字:勇、智、信、义、仁,这是西楚文化的精髓,是西楚文化内涵特征的集中点。

四、结语

历史真地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接替秦王朝再次统一的西汉王朝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只是这位西汉的开国皇帝本人也是一个个地地道道的西楚文化承继者,《汉书注》:“沛人语初发声皆言‘其’。‘其’者,楚言也,高祖始登帝位,教令言‘其’,后以为常”。( 《史记·高祖本纪·集解》引《风俗通义》)刘邦所传递出的恐怕绝不会只是一个“其”字,有多少西楚文化的因素从此被注入到中华文明之中,成为后世沿用的音符呢?我们很难作出一个具体的统计了。但可以确信的是,西楚文化在历史上确曾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并曾以其特有的方式独领风骚。其上承周秦,下启汉魏,奏响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责任编辑:郭昱]

2016-10-28

杨鑫(1984-) ,男,河南柘城县人,中国文字博物馆馆员,主要从事考古与历史文化研究。

K232

A

1001-0238(2017)01-0057-04

猜你喜欢
楚文化楚国项羽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自相矛盾》扩写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小燕子
论楚国乐律的自成体系及其乐学实践
楚文化在当代公共艺术创作中的体现
梦遇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