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东
教育信息化建设
提升移动学习平台应用效果的方法研究
郑晓东
随着移动技术发展和校园网络的建设,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平台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移动学习平台存在重建设轻应用、学生参与度低、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搭建易用的移动学习平台、设计制作优秀的教学资源、采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建设网上学习圈和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等改进建议,以期为利用移动学习平台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提供参考。
高职;移动学习平台;应用效果;教学资源;学习圈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网络上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人们希望通过方便有效的方式获取各类知识,以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和学习效果,并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个人竞争力。
随着数字化学习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结合,在教育领域催生了一种新的学习形式——移动学习。移动学习是学习者在自己需要学习的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通过移动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网络获取信息资源,在满足自身个性化学习的同时,还能够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的一种学习方式。[1]当前,智能终端的普及和移动网络速度及覆盖率的大大提高,解决了之前移动学习工具和学习平台等硬件和技术问题;同时,慕课、微课、SPOC等课程开发和课程组织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促使移动学习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高职院校利用移动学习平台的研究和应用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然而,网上教学资源建设中依然存在重建设轻应用、视频质量较差、学习资源单一、学生主动参与度和利用率不高、平台功能不完备、教师混合教学经验和手段缺乏等问题,从而导致应用移动学习平台进行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为了发挥移动学习平台在交互性、及时性、个性化以及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等方面的优势,本文从移动学习平台的搭建、学习资源建设以及考核评价体系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并实践适合课程的有效方法,从而使移动学习平台真正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力助手。
(一)搭建易用的移动学习平台
目前,支持在线学习的平台众多,既有相关出版社、大学开发的APP,如智慧职教、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等;也有相关公司开发的APP,如中国大学MOOC、果壳网、慕课网和超星慕课等;或者是教师、学校自己开发的APP;还有基于微信平台开发的公众号,如雨课堂、课堂派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过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超星慕课和课堂派,发现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不足,使用基于微信的移动学校平台,具有实时交互、知识分享的优点,但也有功能较为单一、缺少在线视频学习的缺点;而各类APP则支持在线视频学习,但是,在教学辅助功能和交互实时性上不够完善。
笔者认为,一个好的移动学习平台应该满足以下三点:(1)便于沟通与互动;(2)功能完备,便于师生使用;(3)便于学习过程监控。因此,在选择和使用移动学习平台时,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特点、个人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选择一个或多个平台来组织教学,依托移动学习平台,打通线上线下学习通道,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目前所采用的是学院统一使用的超星慕课,再加上课堂派及微信的组合。在超星慕课平台,利用它的视频播放设置种类丰富、教师备课操作方便的优点;而课堂派则有课堂签到、课堂互动的功能,特别是课堂互动功能,教师可以在课件上提出问题后,由学生手机作答,通过统计信息,教师可以马上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利用学生微信群,则便于实现师生间的实时沟通交流。
(二)设计制作优秀的教学资源
优秀的教学资源是移动平台抓住学生的核心手段,但当前移动学习平台上的资源存在类型单一、视频粒度过大、对PPT翻拍、或简单地对课堂教学过程及内容进行切割的问题。要做好学习资源,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做好学生的学习需求分析,资源的建设模式要从“供给思维”向“需求思维”转变。针对某一门课程,对学生特别是已经学完这门课的同学进行调查,征求他们对学习内容、知识点难易程度、资源的展现形式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有目的性地制作教学资源。
2.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反映,有些视频只不过是把课堂上讲的内容搬到了平台上,对知识的讲解并没有发挥视频展示的优势。因此,教学资源的制作要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进行特定的教学设计,利用动画、音效和交互等方式,对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组织,从而使学习内容具有趣味性且易学易用。
3.设计好移动学习内容。(1)知识模块要小,不应过分注重课堂内容的完整性。要尽可能做到学习信息足够短小,又不失知识单元的相对完整性。(2)呈现形式要多样。目前采用较多的形式是视频,但是,视频的内容可以是操作演示、作品呈现、知识讲解、动画演示、案例展示、情景表演等不同形式,经费充裕和技术条件好的还可以采用游戏呈现的形式。(3)资源量要多。要尽可能收集课程所涉及到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不仅仅有课本相关的视频、课件和图片等,还可以包括实用产品信息、岗位要求、相关手册、行业信息和相关企业信息等,从而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总之,要注意多种形式的交替使用,以便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三)采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高职教育的主阵地,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主动讲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2]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高职院校大部分课程采取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或者“项目化”教学,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重视。然而,教学中仍存在形式单一、学生厌学等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具备了移动学习平台和教学资源后,如何进行使用以发挥它们的作用,从而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翻转课堂、混合教学和线上线下互动式教学,是近几年来随着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改革而出现的新的教学方法,对此,大部分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缺少经验。因此,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探索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平台教学资源多、方法多样、学习效率高的优点,拓展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方法上,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作用,也要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协作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学习心得能得到及时互动和分享,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目前,笔者在实践中采取的方式有以下四种。(1)做好课前准备,包括课程相关的视频、课件、图片、习题、开放性问题等课程资源,以及教学组织计划和教学场景设计等;(2)通过平台向学生下发课前学习要求和对应习题,并获取统计信息;(3)通过重难点讨论与讲解、成果展示、协作学习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平台实时提交总结、小组结论或成果等信息;(4)课后提升,训练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建设网上学习圈
从笔者对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移动学习结合的实践结果来看,学生对新事物的兴奋度下降较快。初期由于是新课程、新知识及新形式,因而,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所带来的新鲜感逐渐消失,学生的新鲜感和参与度逐渐下降,最终应用效果并不明显。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移动学习缺乏教师及时和必要的指导,并且没有课堂教学时小组成员讨论、师生问答之类的交流探讨。[3]因此,如果仅仅依靠制定严格的考核规则或者制造一些新的兴奋点,很难持续有效。需要构建一个类似微信朋友圈的学习圈,在这个学习圈里,学生可以互相讨论遇到的问题、分享心得和资源、展示自己的作品,也可以及时和教师交流互动,以便得到教师的指导或同学的帮助。
学习圈的建设可以直接利用微信,或者在微信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在学习圈建立初期,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和发动工作,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逐渐养成使用习惯,最终形成师生进行知识和情感交流、信息分享、紧密协作的学习圈。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强移动学习的效率。
(五)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
通过考核评价,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总结学习成果,培养其形成良好的学习自主性。移动学习的考核评价也是确保学生参与在线学习的一种必要措施。目前,很多课程采取了过程考核,但是,标准细则的制定和考核过程的实施都需要耗费教师很大精力,且导致课堂效率不高,所以,依然有一些课程采取结果考核的方式。
采用平台考核,则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很多问题,这需要我们在设计或选择移动学习平台时,结合自己的需要与移动学习平台的特点,确定适合新型教学形式的考核评价体系。
1.能够记录学生学习过程数据,包括视频观看时间、视频互动考核成绩、发表有效讨论的次数和数量、单元测试的成绩、课堂互动次数等。
2.具有多样的考核形式,既有常规的单元试题考核方法,也有视频演示、实物展示、经验总结等方法;既有教师点评,也有同学互评、大众点评、甚至家长点评等。
3.考核评价要具有导向性,在涉及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时,要考虑是否促进学生学习经验的积累,是否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是否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合理有效的考核评价系统可以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利用移动学习平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移动学习平台应用效果的提升,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对于面向在校生的移动学习平台,应当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要搭建功能完善、便于操作、界面友好的移动学习平台,制作有趣、有料的学习资源,建设以情感交流为基础的学习圈子。同时,要能够不断更新,以满足学生的新需求,要追随知识、技能的发展不断扩充,最终让教师和学生愿意用、乐于用,从而真正体现移动学习平台的价值。
[1]武芳,郭骞.M-Learning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教育与职业,2013(11):163-164.
[2]张文娟,康家银.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科技文汇,2016(30):31-32.
[3]王新宇.移动学习平台在高职教学中的探索与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264-266.
[责任编辑 盛 艳]
2015年度广东省质量工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EIP-CDIO理念的‘DSP技术’课程改革与研究”(项目编号:GDJG2015007);2015年度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质量工程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平台在高职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JGZD201507)
郑晓东,男,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G712
A
1674-7747(2017)21-00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