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士翠
(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沈阳 110122)
传统文化视域下创新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
老士翠
(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沈阳 1101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丰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的深厚土壤,是提升实践育人效果的重要抓手。根据新时代要求和现实条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孝道、诚信、文明礼仪等教育思想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中,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将大大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传统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的深厚土壤,是提升实践育人效果的重要抓手,对高职院校思政课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深化大学生对思政课的科学认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1.1 传统文化可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体现了我国民族历史中的精神意志,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是伟大先师孔子在学习态度上指出的学习思维,对于现代社会个体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引导价值。再如“精忠报国”的历史典故,在展现中华儿女坚韧不拔的爱国热忱中,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爱国热情。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体系,可极大地丰富思政课程的内容,优化思政课程的内涵,推动思政教育向积极、科学、理性的方向发展。
1.2 传统文化可深化大学生对思政课的科学认知
传统文化不仅能丰富思政课程的内容,还能深化大学生群体对思政课的正确认知。因为,每一个传统文化故事的背后,都是从真实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出的真实的人生感悟。这些取自于生活,贴近生活,又在文化领域中升华而大放异彩的思政理念,可引导当代大学生构建思政认知,保证大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中,逐步内化传统文化思维,并将其与现代社会紧密契合,从而激发其坚韧不拔、英勇果敢的良好品质,以及内敛谦逊、彬彬有礼的文学素养,并能理性的认知社会发展实况,了解社会发展动态,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创新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是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是坚持课堂实践活动、校园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在这些统一活动中,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创新实践教学形式。
2.1 通过内容丰富、极具教育意义的传统文化,开展多样化的课堂实践教学活动
2.1.1 爱国主义教育
岳飞“精忠报国”和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展现的牺牲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展示的责任意识,都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主题突出表现为救亡图存,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毁家纾难的陈嘉庚到英勇为国牺牲的共产党人,无不展现了爱国主义的情怀与行动。这些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基础课》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内容之中,突出展现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着力增强国家认同,培养学生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
2.1.2 孝道教育
“百善孝为先”,孝道教育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首先,将“孝亲”作为孝道教育的起点,随后将这种感情推及他人和国家。其次,强调孝道不仅在于养亲,更在于敬亲与悦亲。正如孔子指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父母,何以别乎。”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在理论课堂之中播放“二十四孝”的教学记录影像,让学生将传统孝道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正确认知孝道的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将孝道精神践行于实际的生活学习之中。同时,学生小组开展经典诵读比赛,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文化经典。通过“读、诵、唱演、学”等形式,学习文化经典,活跃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们的文化认同与品德提升。
2.1.3 诚信教育
《论语》中经典名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表明诚实守信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很早就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诚”作为伦理学范畴,既代表事理,又代表人的品性,“诚者,天之道也”,“诚”是天地的根本特征。“诚”是“真实无欺”的品性。“诚”也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被列为传统道德规范的“八条目”之一。诚实守信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一直为人们所信仰、所遵循。课堂上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天价大虾”“旅游欺诈”“诚信油条哥”等案例,理解诚信对个人的重要意义。
2.1.4 礼仪教育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教育源远流长。礼仪是内在价值与外在形式的有机统一体,礼就是礼义,代表一种道德观念;仪就是仪式,是道德观念的表现形式,二者互为表里,密切联系。中国自古把礼仪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予以重视。孔子将礼看做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成人的必由之路,提出“不学礼,无以立”;将礼作为君子理想人格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课上可由学生小组按照礼仪方式,互相演练礼节,做到知礼行礼。
2.2 通过传统文化社团,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校园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
2.2.1 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社团的作用
传统文化社团以弘扬传统文化、丰富校园生活、增强综合素质为宗旨,让学生互相学习,博采众长,凝聚传统文化的精神,传递正能量。
近几年,央视百家讲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热播,收视率很高,效果很好,给不同年龄段的人带来文化盛宴。这不仅说明文化类节目可以既有意义又有意思,也说明现代人需要领略古典美,需要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营养,涵养当下的生活。这些文化活动,以传统文化社团为活动载体在校园里都能模拟开展。
2.2.2 加强思政课教师对传统文化社团活动的指导
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师对传统文化社团活动的指导,努力使社团活动内容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在当前多元文化的冲击下,90后大学生受新媒介传播的影响,对价值观导向的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文化的内涵教育受到了图片化、快餐化的消费主义文化的冲击与解构,传统文化社团容易出现偏离主流意识形态方向的情况,因此,社团特别需要正确的理论和思想指导,为其把握方向。思政课教师直接参与社团指导,将社团活动内容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保证了社团方向的正确性,又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大大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2.3 参观传统文化基地,采取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教学形式
社会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渠道。中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历史遗存比比皆是,博物馆、纪念馆作为历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承担着传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大学生要有意识地结合本地区的地域特色,将传统文化与课外活动紧密联系,定期访名胜、探古迹,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祖国的厚重历史,自觉接受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传统文化中蕴含极为丰富的加强师德建设的资源,如“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高校思政教师应该自觉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将其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享受传统文化带来的博古知新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
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历史、人生哲学、价值追求和爱国情怀的过程,是提升实践育人的主要抓手。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要充分关照大学生文明素养培育的现实环境与精神特质,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合。在教育形态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视域下思政课实践育人的模式,实现多渠道发展。
[1]沈万根.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创新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7,(1):63-66.
[2]艾红玲.基于学生社团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J].高教学刊,2017,(4):66-67.
[3]吴文浩.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探讨[J].教育理论研究,2017,(1):102-103.
[4]王丽杰,张蕾.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J].文化教育·大众文艺 ,2017,(1):251.
[5]郭曰铎.传承与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2-25+31.
[6]杜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7,(2):87-95.
[7]汪鹤.高校思政教育运用传统文化的对策[J].教学实践探索,2017,(1):189.
(编辑 文新梅)
Practice Education Mod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LAO Shicui
(Liaoning Urban Construction Technical College, Shenyang 110122, China)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deep soil enriching the cont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the key factor is to improve the practice education effec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and conditions of the new age, integrate the patriotism, filial piety, honesty and etiquett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practice teaching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innovate practice education mode, which will great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raditional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practice education
2017-03-29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实践育人模式创新研究” 研究成果,课题号:JG16EB094。
老士翠(1980-),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41
A
1672-0601(2017)05-00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