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下基层精品上版面
——以《大理日报》为例浅析调研式采访报道的策划与实践

2017-01-28 06:20辛向东
中国地市报人 2017年3期

□辛向东

(大理日报社,云南大理671000)

记者下基层精品上版面
——以《大理日报》为例浅析调研式采访报道的策划与实践

□辛向东

(大理日报社,云南大理671000)

调研式采访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在当今政治、经济与社会体制不断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其重要性也越加凸显,已成为越来越多媒体竞相选择和效法的报道形式。

不久前,云南大理日报社组织了一次“记者下基层,精品上版面”主题采访活动,笔者认为,这就是一次成功的调研式采访报道,其做法和经验值得总结。

“记者下基层,精品上版面”主题采访活动的缘起

此次采访活动的缘起,是大理日报社根据大理州委宣传部《“记者下基层精品上版面”主题活动方案》结合本报实际,制定并实施的一次采编活动,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号召广大新闻工作者肩负起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要求新闻工作者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在新闻宣传工作中自觉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强化群众视角、运用群众语言、回应群众关切。更加鲜明有力地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社会进步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反映好。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不断提高新闻宣传的质量水平,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

此次集中采访的做法及要求:一是报社派出6组记者成立采访组。每组记者负责两个县市的采访,把“记者下基层,精品上版面”活动覆盖到大理州各县市。要求参加活动记者根据分工要深入乡村、社区、厂矿、学校等基层单位,特别要深入到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高寒山区,进行调研式采访,不断推出“叫得响、传得开、有生气、接地气”的新闻佳作。二是在报纸相关版面安排开设“记者下基层,精品上版面”专栏。专栏刊发记者在基层见到的新气象;开设“走基层·创业故事”专栏,报道正在自主创业中的普通人物故事;开设“基层·身边的感动”专栏,报道使记者感动的人和事。而且实行“栏头跟着稿件走”的方式。根据稿件内容,分别在各个版面的栏目中编发。三是要求各采访组争取得到各县市委宣传部、报社的支持。加强策划,寻找新闻线索。报道内容上,要以点带面,通过具体的新闻事例扩展到关注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四是要求记者要挖掘现实素材,采写现场报道。把报道对象对准普通群众,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讲述普通百姓身上发生的故事,抓取真实感人的动人场景,采写出一批反映实际、反映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

记者在基层:“有的放矢”地零度介入新闻事件的收获

采写调研式采访报道,可以说是“跑”功、“写”功都必不可少。尤其是要写出选题典型、内容生动、现场感强、细节感人的调研式采访报道,首要条件便是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要求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挖掘调研活动中的闪光点,以及公众关注的难点、重点、热点问题。在写法上,也要符合“短、实、新、活”的要求,这对记者的敬业精神、业务水平、协同能力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笔者这组所奔赴的是剑川、鹤庆两县。刚到县上,宣传部门就向记者提供了大量的书面材料,主要涉及到民族团结、脱贫攻坚、生态文明、高原特色产业、木雕加工等厚厚的一叠材料。如果我们拿着材料像以往那样改改写写,无疑又再次陷入到从材料到材料简单的工作总结式的采访。我们没有简单地拒绝材料,材料可以说“多多益善”。我们首先把所有书面材料都浏览了一遍,进行消化吸收,然后从厚厚的材料中寻找有用的新闻线索、发现闪光点,然后“按图索骥”走向田间、山野、农村、厂矿、学校……

在剑川县高寒山区乡羊岑乡杨家村委会大佛殿村,我们夜宿村民杨福桥家的“小洋楼”,听他讲起小时候家里房子破旧,躺在床上可以“数星星”的故事,写出了《“山里人”住上了“小洋楼”》;当我们走进剑川县金华镇桑岭村与村民一起到“甘龙泉”汲水,并听他们讲述一村三个民族世世代代同饮一眼泉的故事,写出了《全村同饮“甘龙泉”》;在鹤庆县草海湿地,记者与湿地管护员杨金山一起划起小船,打捞水面的漂浮物,听他讲述自己用胸口挡住打鸟人的气枪的感人故事,写出了《那村,那人,那片湿地》;到鹤庆县“有道香大理墨红玫瑰种植基地”,我们和村民一起采摘玫瑰花,加工玫瑰糖,品尝玫瑰花茶,写出了《“芳香四溢”的富民产业》……笔者这组在两个县行程6天,写出了12篇鲜活生动的通讯稿件。加上其他5组记者,在时间跨度近2个月的时间里,共写出了60余篇有事例、有数据、有现场、有图片的新闻稿件。报纸刊登后,不仅得到了上级宣传部门的肯定和广大读者的赞扬,有的还在州内外获得了不同等次的新闻奖。

“记者下基层,精品上版面”采访活动中的几点体会

笔者通过参加大理州委宣传部和大理日报社组织的“记者下基层,精品上版面”采访活动,有这样几点体会:

要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就要有好的策划。新闻作为新近发生的“事实”,有其突发性、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但是套用一句俗话说:“机遇是给有准备的记者的”。而记者整天待在办公室等会、改简报显然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深入一线,作蹲点式、调研式采访。最鲜活、最感人的新闻故事总是发生在基层。新闻工作者如其浮在面上“守株待兔”,不如有的放矢,主动出击。主动出击,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了好的策划,关键是抓落实。“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这是对记者的要求。当然,记者在调研采访中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思考怎么写、写什么?到了基层一定要有二度策划、三度策划,然后深入实践。如果记者图省事,搂搂材料走人,不扎实、不深入,没有投入到火热的生活,同样难捉到“活鱼”,最终只能作工作总结式的报道。

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在策划好选题的同时,开设好栏目非常重要。此次大理日报社的“记者下基层,精品上版面”采访活动,一“下”一“上”,正道出了“采”与“刊”的关系。报纸专门拿出重要版面、重要位置,甚至一改只有重大时政新闻才能上头条的传统做法,让最普通的群众、最“草根”的新闻也能上头条。如,《脱贫,我要唱主角》等新闻,只是写了几个乡镇小山村几个村民的“小事”。另外,此次采取栏目跟着稿件走的方式也灵活多样,有改革创新。

组织调研式采访报道,是改变新闻工作者的作风、文风,提高队伍素质、提升引导水平的最好方式之一。社会是一所大学,基层有挖掘不尽的“富矿”。通过对基层群众、单位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创造的新经验、好做法进行采访、总结,大力报道的同时,我们的编辑记者同样接受了一次“再教育、再学习、再提高”。因此,记者下基层应该常态化,把触角和版面面向基层、留给基层,而来自基层的新人、新事、新气象也展现在版面的最突出、最耀眼的位置。这,也正是党的新闻媒体的生命力所在!

(编辑:高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