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教育研究

2017-01-28 05:55:26
法制博览 2017年25期
关键词:法制观念观念法治

周 恺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教育研究

周 恺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依法治国是我国重要的治国方略,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必须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大学生代表着当今社会的新技术、新思想,也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他们将成为推动中国法治化进程最为重要的力量,所以对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教育必然成为建设法治中国最为重要的一环。本文鉴于大学生法治观念教育的重要意义,从分析大学生法治观念现状入手,进而探索大学生法治观念教育方法,全面深化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教育。

大学生;法治观念;法治教育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方针和战略目标,是我国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转变和伟大变革。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必须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在有效推进中国法治化进程的过程中,教育将是提升我国国民法治观念最主要的手段。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对象群体,代表着当今社会的新技术、新思想,也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他们将成为推动中国法治进程最重要的力量,所以对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教育必然成为国民法治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国全面进入新的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生活习惯的改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也趋于多样化发展。而对于互联网原住民的90后大学生而言,互联网已然成为他们了解各类信息的主要来源,他们对互联网信息有着本能的需求,甚至是与互联网密不可分。在信息碎片化的自媒体时代里,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又缺乏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大学生群体,容易被互联网上一些随意发布的信息、观点所影响,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法制问题产生错误的判断,形成错误的法治观念。如今,网络信息碎片化使大学生的注意力更加分散,也令大学生关注公众话题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许多大学生不是靠官方媒体来关注公众话题,而是靠社交网络的朋友圈。经过互联网急速激发的情绪,致使大学生的看待问题的方式较为偏激和片面。这也是造成目前大学生法治观念不成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大学生法治观念的现状

我国的法治教育贯穿于小学、中学、大学全过程,采取的是将法制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法治观念教育。经过了各个阶段的教育,目前大学生对我国法治体系的总体认识还是较为清晰的,绝大多数的学生基本知晓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和自身权利义务,在处理具体的日常事务时,具备一些法律思维和运用较为简单的法律手段,初步形成了基本的法治观念。但由于现阶段高校在法治教育的过程中更多的停留在法治精神上的传播。这导致了学生对于具体的部门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并且对已知法条的理解很片面缺乏基本的法律技能。另外,法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较为紧密,教学实践中更多的偏向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导致很多学生对于法律标准和道德标准混淆不清,在遇到社会热点话题时,我们的学生习惯用道德标准对法律事件进行评判。

习总书记曾说过,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法律信仰是人们在内心深处对法律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包括认同、信服、尊崇、敬畏等因素,体现的是对法律自觉自愿地忠诚和尊重。总体上看,大学生从理念上认同法治社会是社会治理的一种理想目标,愿意在这个理想目标的引领下,为之努力奋斗,同时也尊崇宪法法律至高的权威和地位,绝大部分学生心中有宪法法律至上的理念,并严格遵守着法律、法规的规定。尽管如此,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执法不严、执法违法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法治化建设的信心和态度,导致大学生对于当前我国法律实际运行状况的评价表现出谨慎态度。

二、大学生法治观念教育方法探索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高校的法治教育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基础,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的成部分。我们不能否认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法治教育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但目前也存在部分教师法治专业性不强的问题。要努力提高思政教师的法治理念,加强思政教师的法治素养。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引入法治教育,详细的为大学生讲解法治知识,帮助大学生区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使大学生对我国的法治体系有系统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2.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为在大学生在学校最亲密的人,辅导员对大学生的“言传身教”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之一。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带班作用,切实提升辅导员的法治业务水平,增强辅导员的法治观念。在日常的活动中,以现实案例为主线,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和第二课堂,用法律的视角带领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在达到法治教育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法律思维。使学生养成站在法律的角度看待事情,通过法律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

3.目前,高校的法治教育更多的是进行法治理论知识的教育,对于法律知识具体运用的教育还是非常欠缺。培养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灵活运用,很难通过常规的教学手段实现,这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法治工作者进行指导教育。因此,聘请校外法治工作者扩充高校法治教育队伍,成为行之有效的方式。吸收具备法律知识同时拥有实践经验的法治工作者为大学生兼职授课,不仅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案例分析,还能结合自身经历更加直观、生动的为学生讲授法律知识、传输法治理念。这将迅速、有效的增强学生的法律素养,强化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全面提高高校法治教育的效果。

(二)深化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改革

1.注重理论知识教育,坚持用科学的法治理论去教育、引导、培养学生,使其能正确的理解法律知识、认同法治价值。当今社会,法律已经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重要的不仅仅是法治观念,更为重要的是法律素养和具体对法律知识的运用。所以,不能把法治观念教育定义为单纯的观念教育,必须以法治观念、法律意识、法律技能应用等教学内容为重点,进行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的重新构建,单纯的思想观念教育已经满足不了这个时代的要求了。

2.深化教学形式改革,增强法治观念教育的趣味性。使用呆板的教育方法强行灌输法治观念,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不能把法治教育变成对法律条文的死记硬背。要用生动风趣的语言,通过对社会热点事件和典型的案例的分析,使法治观念教育声情并茂,又不失严谨性和科学性。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法律知识,理解法治理念,认同法治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法治观念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帮助学生树立成熟的法治观念。

3.通过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深化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借助“模拟法庭”、“情景剧”等活动形式,使学生产生带入感,让其把主观情绪代入相关案情之中。同时,通过多样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中产生实践经验并引发共鸣,对法治价值有更加直观的感受。

(三)打造全面立体的宣传教育平台

1.高校应充分利用传统宣传教育平台优势,这些传统的宣传教育平台具有很强的教育功效,仍具有积极的宣传教育作用。具体来说,主要包括课堂、校园广播、校报、社团组织等。要发挥好校园广播、校报宣传平台作用,尤其要围绕大学生法制观念养成教育开展好主题教育活动,鼓励学生投递稿件,深化大学生对法制观念的体会;要发挥学生组织社团的作用。社团是学生组织,在学生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力,高校要发挥社团组织作用,尤其是发挥社团骨干的引领作用,围绕“法制观念”主题进行实践活动。

2.高校要开拓全新的宣传教育渠道,在传统宣传与教育平台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网站与官方微博教育平台作用,全方位渗透凸显法制观念养成教育。首先,加强高校网站与官方微博的建设,在网站建设中,将法制观念养成教育有机融合进去,定时开展法制观念养成教育推送活动,凸显学校法治教育特色;官方微博也是展示高校文化与教育的重要平台,微博具有很强的互动性,高校要借助官方微博开展“法制观念”养成主题教育活动,尤其是围绕高校法制观念方面的热点现象与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推动学生之间的活动,提升法制观念主题教育效果。其次,充分发挥智能手机宣教作用。随着技术的提升,手机已经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将是高校宣传教育的新渠道、新平台。高校要善于发挥智能手机便捷的优势,抓住学生零碎的时间开展“法制观念”养成教育活动,不仅进行知识输送,更要推动学生之间的思想互动,深入开展好“法制观念”养成教育主题活动。

综上所述,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更要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和解决矛盾的能力。除此之外,实践是永无止境的,高校需要在充分认识和解读新时期新要求的基础上,清醒地认识到相关工作改革也应实时跟进。大学生法治教育作为法治中国的基础性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不断更新教育内容、转变教育理念、完善教育方式、拓展教育队伍以及优化教育环境,以进一步深化和完善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

[1]段忠新.大学生法制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研究[J].山西农经,2016(12):83-84.

[2]张素君.大学生法制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研究[J].法制博览,2017(03):151-152.

[3]郑小敏,乔鹏,邢姝,戚雯.信息时代大学生法制观念现状和特点的实证研究[J].陕西教育,2011(7-8):4-6.

[4]陈洁.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研究[D].复旦大学,2012.

[5]张雪芹.论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9.

[6]黄金燕.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7]邓映婕.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2016.

G

A

2095-4379-(2017)25-0127-02

周恺(1987-),男,汉族,江西乐平人,本科,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法学专业。

猜你喜欢
法制观念观念法治
维生素的新观念
保健医苑(2022年4期)2022-05-05 06:11:20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健康观念治疗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大学生法治意识调查分析
科教导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2:47:40
浅议新闻工作者的法制观念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浅谈废水处理设施的监管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