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若杭
(中国音乐学院,北京 100000)
浅论“音乐团体疗法”对大学生心理音乐心理治疗的适用性
周若杭
(中国音乐学院,北京 100000)
由于面临各种竞争与挑战,当代大学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笔者认为音乐疗法是调节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拟从音乐专业角度出发,来探析“团体音乐疗法”的组织模式及其在调节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而治愈其心理问题方面可能发挥的积极作用,借此来阐述“团体音乐疗法”对于大学生心理治疗的适用性。
大学生;心理治疗;团体音乐疗法;参与;互动
当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且处于急剧变化中的社会,而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及人格结构的变动期、成长期、定型期,面临着考试、求职、就业等方面的多重竞争压力,比较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同其它的心理疗法相似,音乐心理治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查明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困惑,之后选择合适的方法展开针对性的治疗。这也是音乐心理治疗中的“辨证施治”原则。一般来说,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达成这一点:由施治者主动询问患者目前受到何种问题的困扰,曾存在什么样的既往病史。施治者一方面通过患者的主观陈述、另一方面通过观察患者谈话时各种表情及动作等“身体语言”来尽可能准确地判断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其二是引导患者填写相应的心理症状自评量表来获取有关其心理症状的细化数据。对于大学生患者来说,除填写常用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之外,还可根据这一群体特点,选择大学生心理症状自评量表、抑郁(焦虑)情绪自评量表等展开更具好、针对性的测试,获取更为翔实的数据。
在初步掌握患者病情及病因之后,施治者就应选择合适的音乐疗法及乐曲类型,分阶段展开临床音乐治疗实践。经过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探索和发展,目前已积累了包括音乐欣赏及讨论法、音乐肌肉放松训练法、音乐律动法、音乐瑜伽法、音乐处方法、意想引导法、音乐工娱疗法、音乐同步疗法、团体音乐疗法、即兴演奏法、项目引导式音乐疗法、投射聆听法、音乐心理剧创编法等20多种音乐疗法可供施治者选择。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因其具有相似的年龄特点和文化背景,在欣赏音乐时也容易找到共通的审美取向,因此可以更多地尝试采用“团体音乐疗法”展开参与性、互动性的音乐治疗。
“团体音乐疗法”一般采用“工作坊”的组织模式展开治疗。而“工作坊”也正因其强调互动、参与而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教育及心理治疗等领域。在这种模式之下,心理治疗的医患双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施治与被治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合作关系。即,医患双方通过各种形式的主题谈话和讨论来实时沟通彼此,不断地提供心理治疗的契机——我们无法指望仅凭最初的问诊和量表测试就能掌握患者心理症状的全部实像。相反,患者实质性的心理症结及病因往往是在治疗过程中逐步浮现出来的。主题谈话与讨论恰恰可以帮助施治者逐步挖掘并敏锐捕捉患者实质性的心理症结及病因,不断地实时调整治疗方法与策略,收获最佳效果。由此可见,“工作坊”实际是一种由医患双方通过互动合作来共同探究、查找心理病因及具体治疗方法的优秀模式。而当代大学生渴望在心理咨询及治疗中获得平等、民主对话的权利,而“工作坊”正好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激发他们参与、配合治疗的意愿和兴趣,促使他们敞开心扉展露心理问题的实质,为音乐治疗提供宽松的环境支持。
综上可见,在“工作坊”环境中施治者所发挥的更多是引导作用。他(她)可以引导具有相似文化背景和审美趣味的大学生患者通过对话讨论在治疗过程中达成共识,灵活地选择古典音乐、流行音乐、轻音乐、民族音乐等不同类型的音乐曲目作为素材来支持建构具体的音乐治疗手法。比如,组织患者共同创编音乐游戏、共同创编音乐心理剧、共同展开音乐律动、再共同欣赏音乐时展开肌肉放松训练或瑜伽训练等等。借助这些由患者共同展开的音乐主题活动,意在引导个体患者通过参与行为融入到群体当中去,借助现场良好的音乐心理场域、氛围来激发他们的沟通交流欲求并重新审视、认知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正常的真实关系模式,从而帮助他们走出狭隘的心理及人格障碍误区,达到心理调节、纠正、干预及救治的目的。
除此之外,“团体音乐疗法”还可以采用以个体案例为主导的治疗模式展开。比如,投射聆听法是一种个案式的音乐治疗方法,其特点是:由施治者为患者播放一段主题音乐,之后由患者根据自己聆赏音乐的感受,编写一个故事讲给施治者听。而有关患者心理障碍症状的许多深层的、有价值的信息往往就投射在这些故事当中,施治者有望借助它们来窥见患者内心症结的实像,从而在进一步的治疗中选择恰当的音乐曲目类型和治疗手法,帮助患者认知自身心理症结的真相,从而更为自觉、能动地破除心理障碍,从而达到疗愈之目的。而对于以大学生为对象的“团体音乐疗法”来说,在“工作坊”的环境中,投射聆听法所展现的心理问题个案恰恰可以成为医患双方展开谈话、讨论的主题。施治者可以引导众多参与音乐团体治疗的学生借助讨论的形式,集思广益地帮助实践投射聆听法的个案对象分析其心理症结,帮助其认识自身存在心理问题的实像。而在帮助他人、审视他人问题的同时,患者实际也是在审视自身心理问题,也是在帮助自己。这样一来,借助“团体音乐疗法”“工作坊”式的组织模式及环境,施治者还有望依托个体案例为主导的治疗模式,以点带面地增进集体化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可见,以“工作坊”为主要组织模式的“团体音乐疗法”不仅可以激发大学生心理症状患者参与治疗的能动性,而且可以引导、帮助他们在治疗过程中增进与他人、与群体的交往意识,强化交往行为,从而走出心理障碍误区,重构健康心理人格结构。因此笔者认为“团体音乐疗法”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调节与治疗来说,是一种高效的、事半功倍的疗法,应在今后的大学生心理工作实践中予以积极的推广应用。
[1]王佳.大学生心理调节中的音乐治疗作用[J].艺术评鉴,2017(05).
[2]杨帆.音乐治疗对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意义[J].知识经济,2015(15).
J605
A
周若杭,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