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煜舒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流行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借鉴与融合
孙煜舒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在当今社会,不论是音乐、文化、经济等等的发展方向呈现一种多元化趋势,声乐艺术作为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发展趋势也亦是如此。现在的声乐艺术中主流的唱法分为:美声、民族、通俗三种。但随着人民大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审美情趣并不满足一种单一的、固定化的模式,而是更趋于多元化的方向。在整个大环境的影响下,声乐艺术间的相互借鉴学习的现象应运而生,我们今天来谈一谈流行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借鉴与融合。
流行唱法;民族唱法
流行与民族两种唱法歌唱的方式有很大不同,不论是对发声位置、呼气、共鸣的要求以及对歌曲的演唱风格、艺术处理的方法上都是有很大区别的。中国民族唱法继承传统民歌唱法的精华,具有音域宽广、声音高亢明亮、咬字发音亲切动人、演唱风格淳朴、地方性色彩浓郁等特点。民族唱法的标准,在声音观念上要求甜、脆、圆、亮、水;在发声方法上要求气息、声带和共鸣灵活变化,协调配合,用嗓合理,持久耐用;在声音效果上要求音域宽广,声音嘹亮伸缩自如。穿透力强。而流行唱法具有大众性和通俗性,旋律简单上口,更贴近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流行唱法的特点是声音自然,用说话的方式去歌唱。采用真假声结合的唱法,很少使用共鸣腔体,所以音量较小,必须使用电音和扩音器。其更注重于表现歌曲内容及情感表达,受众面广、传唱度强,其唱法入门较为简单, 讲究的是“高音低唱”,流行的多元化曲风决定了流行唱法的多样化。
近年来,声乐之间相互融合是声乐自身发展的一种内在需要,我国许多带有民族色彩的流行音乐的歌曲在一些演唱技术的处理方面均做出了借鉴民族唱法的实践,用民族唱法的发声技巧来改善流行唱法上的一些局限。民族唱法的运腔是对表现流行音乐多元风格的大胆尝试,是一种对声乐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与融合。
在《我是歌手》节目上大红的谭晶,就是一个将流行唱法和民族唱法结合很好的歌手,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唱法“民通”,也有部分人称其为“谭晶唱法”这种唱法的形成跟谭晶的学习经历是息息相关的。谭晶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有着扎实良好的民族声乐基础,但因从小酷爱流行音乐也去学习和揣摩了流行唱法。在2005年谭晶发行了专辑《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我个人认为谭晶在这张专辑里虽大胆用流行唱法去演绎民歌,但是专辑里的每一首歌曲都没有失去应有的韵味,原因是她在演唱过程没有完全舍弃掉民族唱法的腔体和位置,在歌曲的编创上融入了很多流行元素,在和弦的使用上大量运用九和弦,使歌曲结构更加丰富和饱满,对每首歌曲配器上选择也十分考究,如专辑中的彝族歌曲《情深谊长》首段以吉他开头,谭晶以民族唱法特点的声音缓缓进入,给人一享受悦耳之感,并不显得突兀。原因是谭晶虽然是以民族唱法演唱歌曲,可是把歌唱的位置和状态进行了合理的分配。使声音与吉他声音配合默契,歌曲后面融入了鼓和笛子的声音,再加上在几处高音甩腔充分显示出彝族特色,“民通”唱法的甜美也表现了彝族女子的温柔与可爱。整首歌曲使流行与民族的碰撞也显得和谐动听,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近些年来,谭晶在流行唱法与民族唱法相结合上进行更进一步的尝试。她独特的演唱方式也从此奠定:用通俗的唱法演唱民歌;用民族唱法演唱流行。特别是近期她与吴亦凡合作电影主题曲《乖乖》一发行就引起了广泛热议。吴亦凡的说唱风格与谭晶的“民通”唱法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让人耳目一新。
无独有偶,谭维维也是一个将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相结合的优秀歌手。说起谭维维大家的第一印象是超级女声,出名之前她一直在四川音乐学院学习民族唱法。并且在音乐剧《金沙》担任女一号,这些都为谭维维现在独特的音乐风格奠定了基础,出道之后的谭维维一直不温不火,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直到在中国之星节目上一曲和秦腔老艺人张喜民合作的《华阴老腔一声喊》惊艳了众人。秦腔与摇滚的结合,民族与流行的融合,唱出一种梦里黄河清见底,通天大路走长安的气势。秦腔在摇滚音乐的形式中喷涌而出,深埋于黄土地下几千年的沉重感被谭维维呐喊了出来。其实谭维维一直力致于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融合,使民族的含有深层次文化底蕴的民歌焕发出第二次生命。如《花夜》将少数民族的哭嫁歌融入到作品中去,前面使用流行唱法像是述说般将故事娓娓道来,在歌曲尾段处用民族唱法演唱了一段哭嫁歌的旋律,使整首歌得到了升华。让人们意识到她的歌唱能力,特别是《华阴老腔一声喊》使她登上了春晚的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她的音乐才华。民通唱法是将流行唱法与民族唱法融合,是适应社会文化形式的,是在声乐实践中自然产生的。民通唱法是声乐艺术表演者、声乐教育者和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文艺演出中、文化交流中共同选择和不断探索的结果。中国传统的民族唱法也许是因为唱腔的老派、声乐作品的陈旧,新的年轻一代并不对之感冒。流行唱法也因为唱腔的局限,和音乐风格更新换代快、风格众多。不能被老一辈所接受。民通唱法就是对二者进行了一个高度的融合,取二者之精华去适应和迎合当代社会的现状和人们对音乐的审美。
[1]张非.现代声乐论著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5.
[2]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3]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G642
A
项目类型: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中央高校项目名称《流行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借鉴与融合》(项目编号:CX2017SP146)。
孙煜舒,女,汉族,河南省漯河市人,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硕士,研究方向:音乐声乐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