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君
试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
陈丽君
随着在全球范围内学习汉语人数的增长,对外汉语专业教师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大,然而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中,选择从事对外汉语专业教学的人数比例却很低,部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对所学专业缺乏准确而清晰的认知,没有形成职业认同。因此,在探索对其合理有效的培养方案和模式的同时,应关注学生的内心矛盾和困惑,加强对其职业认同的培养,使其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职业认同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凸显,汉语作为了解中国的重要媒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人数也日益增长。为适应世界各地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对外汉语教师,尤其是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为在国内外积极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国文化的研究,截至2015年12月1日,国家汉办已在全球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遍布世界134个国家和地区,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1亿。[1]
当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进入了迅猛发展的阶段,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截至到2014年6月,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3年起,对外汉语专业改称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大专院校共计514所。[2]每年该专业(本科和硕士)招生人数大约为3万人,大多数学校的年招生规模在60人至90人之间,某些学校超过百人。[3]
随着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师资队伍的不断扩大,一个突出的矛盾值得引起注意,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选择对外汉语教师作为职业。笔者曾经调查过不同类型的十余所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其领域分布,结果毕业后选择相关专业工作的毕业生比例普遍较低,情况好的能够达到40%,大多数在25%左右,或者更低。
一方面是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迅猛发展带来的对外汉语人才的巨大缺口;另一方面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找工作很困难,或者从事了与本专业相差较大的工作。这种状况不仅制约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和完善,还造成了国家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也直接影响了个人的职业发展。
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的职业的目标、职业的社会价值与其他因素的看法,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笔者在工作当中发现,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从入校前到学习中,直到毕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该专业缺乏准确而清晰的认知,对该专业没有形成职业认同,这成为影响学生职业选择和发展的直接负面因素。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步认识:是个容易学习的热门专业
在高考做出专业选择之初,很多学生以及家人对这个专业的认识并不明朗,只是从专业的名称“对外汉语”(现为“汉语国际教育”)上觉得,这个专业不错,有的人把它与“涉外”相关联,认为毕业后教授的对象都是外国人,那么工作一定体面,受人尊敬,出国机会可能会很多,工作环境和收入都会不错;有的把它看作“师范专业”,事实上,许多高校也把此专业当作是师范类来招生,那么,更多的女生会认为这个专业毕业后会做教师,也是不错的选择;也有的把它看作是“文化交流事业”,因为现在新闻中关于中国“软实力”、“汉语热”的报道很多,以传播汉语和中华文化为己任是多么光荣的事业……总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的职业之路可谓是相当光明。
2.学习期间:课程设置多是知识板块的拼凑
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外汉语)招生目录将培养目标阐释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跨文化交际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与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初看,似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就业口径相当宽。但事实上,许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就是中文系与外语系课程板块的拼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中文和外语的运用能力应达到的标准不明确,使得学生在学习期间觉得什么都要学,什么也没学好。而且,各科的任课教师中,真正从事过对外汉语教学的人少而又少,对这个专业的学生应培养什么样的能力,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不清楚。正如陆俭明教授在“全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研讨会”的开幕式上所尖锐指出的那样:“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出来的学生,论教育水平不如教育学学生,论汉语水平不如中文系学生,论英语水平不如英语系学生。”[4]
3.专业实习:实践经验不足以及专业知识的匮乏使学生缺乏信心
如果说一些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认同在选择之初就不明确的话,那么在专业学习之后真正引起学生困惑的,则是在专业实习时发现,有些汉语内容没办法或很难向学生解释清楚。学生在专业实习期间,由于经验不足以及知识上存在漏洞,他们更容易遇到感觉无法回答的问题;另外由于汉语本身的复杂性,实习老师常常自己觉得准备得很充分,可是一被学生问到难以回答的问题,又无从回答。实习老师一方面希望得到学生的认可,另一方面又感觉难以树立威信,这样的矛盾会使得许多学生在专业实习结束后,认为自己将来无法胜任这样的工作,导致职业认同的困难。而导致学生缺乏信心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教学中的学生需求有不小的差距。在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涉及的知识面宽泛却并不深入,因此,各门功课学起来都不会感到困难,但是当他们真正站在讲台上的时候却发现,仅仅靠课堂上学的知识并不能满足这个职业的需要。这表明,专业教学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方面与实际的职业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
4.就业选择:个人职业预期与社会职业预期之间存在较大落差
初涉职场的对外汉语教师,大多数人只能从教初级或者零起点的学生开始,他们得像“教练”一样,一次次给学生纠正不正确、不规范的发音,时刻监控学生错误并不断纠正(有可能是重复的)错误的过程,也许还收效甚微。这让其感到作为教师的自己没有进步的机会,自己虽然为工作不断地付出努力,但是得到的回报与他们理想中的预期相差甚远。与此同时,因为国内的高等院校较多选择硕士研究生以上的毕业生从事汉语与教学工作,而本科生可以选择的对口就业领域多在一些私立汉语培训机构。在这些私立机构中,许多学生感觉“自己像廉价劳动力”,既要像推销员一样去招生,又要像保姆一样照顾外国学生的生活,还要把课上得轻松有趣,让学生觉得有收获。有时,甚至要将个人“尊严”压到最低的限度。这样激烈的角色冲突和身份转换常常是年轻的对外汉语教师从未设想过的,这也是阻碍职业认同形成的重要原因。在求职的过程中,学生们也会发现,很多汉语培训机构表示“不学习本专业照样可以”,其根本原因是,目前对外汉语教师与医生、律师不同,对外汉语并不是一个让其他专业的人才很难涉足的专业领域。社会上有些人甚至认为“是个中国人都可以教汉语”,认为外汉语教师专业性不强,也是让本专业学生产生认同障碍的另一个因素之一。
在职业认同形成的过程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迷茫从入学开始,一直伴随到他们毕业,这与这个专业建立时间较短、交叉性较强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大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改行,提示我们在探索合理有效的培养方案和模式的同时,应关注该专业学生的内心矛盾和困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加强职业认同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明确职业的发展方向,才能使其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学习。
首先,应在学生入校的时候,就尽快帮助他们清晰地明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理性地认识对外汉语教师这一职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对外汉语教师。曾任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和北京语言大学校长的吕必松教授曾指出,不是会说汉语的人就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教外国人学汉语并不难的思想严重地影响着对外汉语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5]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刘珣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业务素质主要有:具有一定的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第二语言学习理论和教育学等理论知识,担任多种汉语课型教学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中华文化、中国文学和中国社会的背景知识,热爱汉语教学工作并具有一定的组织工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6]因此,对外汉语教师一方面具有教师的一般特点,即他们的工作与其他外语类的教师一样,需要不断地重复和纠错,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毅力。另一方面,对外汉语教师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在多种文化的质疑、碰撞、冲击等过程中,这个过程必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友好,也会有对立。这需要对外汉语教师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爱国精神。如果没有充分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那就很有可能刚进入职场,就产生畏难情绪,因缺乏职业认同而放弃,进而影响职业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围绕汉语言本体这一中心,突出课程的跨文化特色。汉语本体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著名古文字学家、语言学家、语法学家、教育家朱德熙先生认为:“现在我们要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上汉语课的时候,感觉许多问题说不清,是因为汉语语言学的基础研究不够。”[7]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属于文学一级学科下面的语言学二级学科,因此,与汉语语言学相关的各类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核心,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对外汉语教师和跨文化研究的专业人才,即借助外语来教授汉语或研究汉语与中国文化。教授外国人学习中文的学校、机构,以及进行文化交流的相关单位,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专业去向。因此汉语和外语(通常是英语)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整体的课程设置中,汉语和英语的课程比重应加大,应该强化学生对汉语和英语的本体学习以及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视,比照中文系和英语系的水平来要求,这样,学生在向外国学生解释何时加“了”,何时不加“了”等各种汉语语法现象时,不会觉得无从说起。同时,用流利的英语向初学者解释汉语的含义,一旦沟通顺畅了,自信心就会倍增,去国外从业的比率也会大增。
除了汉语语言学之外,文学与文化的学习也是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而这些内容的延伸应建立在语言学习的基础上。在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等相关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应与教授中文系的学生或通识课有所区分,应突出汉语国际教育系的跨文化特色,增加一些中外文化差异的比较、中国作家在海外的影响、译著的介绍、中西文艺理论的比较等内容,这样,学生从开始学习这个专业的时候,就需要树立一个时刻可能与多元文化碰撞的意识,学会适应和接受各种文化。这有利于学生应对不同国际环境下形形色色的汉语学习者,教好汉语,传播好中国声音,从而更能够坚定自己的职业认同。
第三,应重视专业实习的效果,促进学生在就业前对对外汉语教师职业形成较完整的感性认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要完成对外国人的课堂教学,因此,除了需要积累大量的中华文化知识之外,教学方法、技巧的掌握以及对课堂的掌控,也是尤其需要对学生重点辅导的方面。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教学教法,也都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是任何“教”都是由模仿开始的。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没有实践经验,那么学生毕业后也是“半成品”。因此,保证学生的专业实习时间,提升实习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曾经对一些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实习进行过调查,发现其重视程度不同,学生的收获相差甚远。有的高校实行放羊式管理,让学生自己找实习点,有的高校则统一在几个实习地点,指派带队老师监督,让学生观摩优秀教师的课程,选派专业实习指导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修改学生的教案、分析试讲等。这些方法和措施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魅力,从优秀的教师身上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从自身存在的问题中,学会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发现在今后的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等。从而对促进其认同本专业,做好职业设计和规划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四,积极推进对外汉语教师专业化进程,呼吁树立行业准入标准。从2005年起,国家汉办就停止了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对外汉语的教师的行业准入就没有了统一的标准。几乎不论是什么学科背景的人,只要懂一点现代汉语,都可以做对外汉语教师,使学生觉得学不学专业都一样,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就业没有任何优势。因此,加快对外汉语教师专业化的标准建设成为迫切需要。一方面,应该尽快出台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从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整体水平。目前,国家汉办正在推进《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希望能够逐步成为选拔对外汉语教师的一项标准化考试。另一方面,对外汉语教学需要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来推动整个事业的发展。我们应该鼓励学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不断加强自身专业建设,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成为行业中出类拔萃的人才,才会更有竞争力。
总之,影响职业发展的很大因素在于能否形成较好的职业认同。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面临更多的冲击,对成为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认同的形成并不顺利。这提醒我们应高度重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认同发展问题,唤醒自我反思意识,坚定职业发展信念,避免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学成之后的大量流失。
[1]国家汉办,教育部.关于孔子学院/课[EB/OL].汉办官网,http://www.hanban.org/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
[2]新东方高考院校库.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院校[EB/OL].新东方官网,http://gaokao.xdf.cn/college/m_zkc_301.
[3]对外汉语专业成为国家重视、社会关注的热门专业[EB/OL].儒森汉语官网,http://www.mandaringarden.org/duiwaihanyuzhuanye/ 2012-05-21/921.html.
[4]刘晓雨.对对外汉语教师业务培训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1999,(4).
[5]张和生.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培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6]刘珣.也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及其科学定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1).
[7]朱德熙.汉语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5,(11).
责任编辑:贾 春
Analysis on the Career Identity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CHENLijun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number of Chinese learners around the globe,the demand of teachers who teach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s increasing.However the ratio of the graduates of the major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who choose to teach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s very low.Influenced by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many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lack accurate and clear perception about their career identity.Therefore,we should explore the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training schemes and models,and at the same time,pay more attention to students’inner conflicts and confusion,strengthen career identity,help students have clear career development plans.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undergraduate major;career identity
10.13277/j.cnki.jcwu.2017.02.017
2016-10-03
H195
A
1007-3698(2017)02-0121-04
陈丽君,女,中华女子学院学生处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等。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