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择业偏好的社会性别分析

2017-04-25 07:34周旅军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体制单位大学生

周旅军

对大学生择业偏好的社会性别分析

周旅军

基于2011年女大学生典型群体择业偏好的调查数据发现,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多数人更为偏好体制内工作。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对大学生群体决定理想单位类型有统计显著性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是否独生子女、目前就读的年级、学科门类、自己期望的最高学位、父母期望的最高学位、政治面貌等。但并不是所有因素对男女生的择业偏好都有影响,各因素对不同性别群体所起的作用在强度和显著性上并不相同。这一发现可以为相关政策制定和评估提供实证基础,促进大学生群体尤其是女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和职业发展。

大学生;择业;体制偏好;社会性别

一、研究背景

2016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的就业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今年高校毕业生有765万人,创历史新高,加上中职毕业生,仅这两项新增就业人数达1200多万。”大学生就业工作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1]为此,《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2013年25号)要求,自2013年起,各高校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目的是要全面系统地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际,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

从大学生的性别构成来看,女大学生的比例逐年上升。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白皮书,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和硕士研究生在校生中的女生比例分别为52.1%和51.6%,博士研究生在校生中的女生比例增至36.9%。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女大学生一直面临着就业困难问题,其就业选择也向来是学术界所关注的议题。[2]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在分析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时,有必要对就业单位进行体制上的二元区分。原因在于,在我国的二元经济背景下,体制内就业往往意味着稳定的收入和保障,而体制外单位虽然也能够提供高收入,但劳动强度相对较大,且未必解决户口问题,因此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远不如前者。[3][4][5]也就是说,体制内外的区分作为中国这一转型国家市场化过程的重要特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塑造了劳动力市场的格局,给不同体制身份的组织及其成员带来了不同的境遇和可能性。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来看,有研究表明,在中国当前的转型情境中,体制内组织更多地受到国家男女平等政策的影响,更有利于女性的发展,这是由于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与党的领导和政府的介入密切相关。[6]

二、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本研究使用2011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中有关女大学生典型群体调查问卷的数据。国家统一招收、全日制在读的高校本科生调查样本有 2822份,其中,男性为 1383人,占49.0%;女性为1439人,占51.0%。

在调查问卷中,受访者需要回答“您最希望在什么类型的单位工作”,回答选项包括党政机关,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自主创业,自由职业者和其他这九种,考虑到现实意义,并为方便统计模型结果的解释,在纳入模型作为因变量时归并简化为体制外单位和体制内单位两类。其中,体制内单位包括党政机关,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有企业;体制外单位包括外资企业、私营企业、自主创业、自由职业者和其他。以体制外单位为基准类,对该题进行二分逻辑斯蒂回归(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此种分析方式适用于因变量为仅有两种取值的分类变量。

综合相关文献的处理方式与调查问卷本身提供的信息,最终在模型中纳入13个自变量。

(1)年龄。

(2)进入大学前的户口类型。包括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参照类为农业户口。户籍制度导致就业市场的户口歧视,尤其是在就业形势紧张时。缺乏所在城市的户籍也会使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可能从事社会保障较少的工作,难以摆脱不稳定状态。[7][8]对这些客观障碍的认识会影响大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做出更为现实的选择。[5]

(3)是否独生子女。参照类为非独生子女。

(4)目前就读的年级。以大一为参照类。

(5)目前所在的学科门类。将问卷中原有选项归并简化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类,并以自然科学为参照类。具体是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军事学归为人文社会科学,而将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归为自然科学。

(6)自评综合能力量表。问卷中原题为“与同龄人相比,您如何评价自己在下列各方面的表现”,具体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抗挫折能力、计算机水平、外语水平等12项,而评价的选项包括很弱、比较弱、一般、比较强和很强5项,相应的赋值从弱到强为1至5。对量表进行信度分析,发现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以上,有相当的可靠性,因此取各方面自评分数的均值作为量表取值。

(7)自己期望的最高学位。包括不确定、学士、硕士和博士四项选择,参照类为“不确定”。

(8)父母期望的最高学位。包括没有要求、学士、硕士和博士四项,参照类为“没有要求”。

(9)是否找过工作。参照类为“没有找过工作”。显然,找过工作的大学生更清楚当前劳动力市场的情况,更了解自身的优劣。事实上,不少大学生还经历过实习,而这对该群体的职业规划有着直接的影响。[9][10][11][12]

(10)职业规划量表。问卷中原题为“以下描述符合您的情况吗”,具体描述包括“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明确规划”、“我希望拥有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工作”、“我希望自己在事业上能有所作为”、“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信心”、“为了成就一番事业我愿意付出艰辛的努力”、“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对我来说至关重要”,而符合程度相应的赋值从非常符合到很不符合为1至5。对量表进行信度分析,发现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以上,有相当的可靠性,因此取各方面自评分数的均值作为量表取值,分值越低则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越积极。

(11)政治面貌。包括共青团员和共产党员(包括预备党员),参照类为共青团员。

(12)婚姻和家庭观念量表。问卷中原题为“您赞同以下关于婚姻和家庭的说法吗”,具体说法包括“我愿意为了照顾孩子牺牲个人事业的发展”、“我愿意为了照顾家中长辈牺牲个人发展”、“我愿意为了配合夫妻感情牺牲个人发展”、“男人应以事业为主,女人应以家庭为主”、“挣钱养家主要是男人的事情”、“相夫教子是女人最重要的工作”、“男人也应该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对妻子而言,更重要的是帮丈夫成就事业”、“丈夫的事业发展比妻子的发展更重要”、“女研究生应该享有产假和生育医疗服务”,而赞同程度相应的赋值从非常赞同到很不赞同为1至5。对量表进行信度分析,发现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以上,有相当的可靠性,因此取各方面自评分数的均值作为量表取值,分值越高则大学生的婚姻和家庭观念越现代。

(13)就读大学是否重点院校。参照类为“不是重点院校”。学校是培养大学生能力的主体组织,一般而言,重点院校的就业率较高。[13][14][15][16]

表1列出样本数据中上述重要变量的基本情况,由于在不同变量上有着不同的缺失值分布,因此对每个变量以有效样本数为基础计算各统计量。

表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表2 高校本科生决定理想就业单位类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主要发现

以上初步的分析表明,在最希望的工作单位类型上,男女生中均为46.8%的人倾向于体制外单位,而53.2%的人偏好体制内工作。

除从性别角度描述现状外,我们还需要对大学生择业体制偏好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以下分不同性别群体对之进行二分逻辑斯蒂(Binary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从表2的二分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参数可以看出,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对大学生群体决定理想单位类型有统计显著性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是否独生子女、目前就读的年级、学科门类、自己期望的最高学位、父母期望的最高学位、政治面貌;但并不是所有因素对男女生都有影响,各因素对不同性别群体所起的作用在强度和显著性上并不相同。

(1)年龄。人生阅历的积累有利于社会网络的建构,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就业市场的形势和机会所在。从参数来看,男生年龄越大,越多考虑毕业后进入体制内单位工作;但对女生,这一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

(2)是否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使城市家庭的结构趋向小型化,而独生子女由于生活环境的相对优越存在着较高的保留工资水平,这意味着就业眼光更高。[17]相对于非独生子女的女生,独生子女女生更少考虑去体制内单位,可能性只有前者的75%,这或许是体制内单位的工资收入一般低于体制外单位的缘故,但这一因素在男生中并无显著作用。

(3)目前就读的年级。随着就读年级的增加,大学生本人对社会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更有能力思考自己的未来,尤其是随着毕业季的到来,何去何从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另外,学校也会相应地给予辅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更为理性地做出就业抉择。相对于大一年级,随着就读年级的递增,其他年级的女生中选择毕业后在体制内单位就业的可能性不断上升,大四时的可能性是前者的2.28倍;对于男生来讲,该因素并未造成显著差异。

(4)学科门类。不难理解大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的关联性,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今天,不同学科的毕业生因符合市场需求的程度不同而导致其就业情况千差万别。[18][19][20][21][22][23][24]从数据来看,相对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女生希望进入体制内单位工作的人仅占前者的70.1%;男生的情况类似,但影响作用在统计上不显著。

(5)自己期望的最高学位。在男生中,如果自己期望的最高学位是博士,那就会比“不确定”更可能选择体制内单位工作;对于女生而言,这一因素并无显著作用。

(6)父母期望的最高学位。该因素仅对女生有效,如果父母只期望女生达到本科水平,那么她们在毕业后进入体制内单位的可能性是父母“没有要求”者的2.12倍。

(7)政治面貌。在就业市场中,有的招聘单位本身的性质直接或间接要求就业人员的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比如公务员系统,而国有企业会隐性暗示党员应届毕业生比非党员应聘者更能享受晋升等机会。[25][26][27]对于男生而言,相对于共青团员,共产党员中选择就业于体制内单位的可能性是前者的1.873倍,而女生中此因素的作用不显著。

四、结论与讨论

基于2011年女大学生典型群体调查数据,本研究发现,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多数人更为偏好体制内工作。统计模型表明,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年龄、是否独生子女、大学生目前就读的年级、学科门类、自己期望的最高学位、父母期望的最高学位、政治面貌等7个自变量对高校本科生择业的体制偏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具体而言,在女生中,相对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更多考虑去体制内单位;随着就读年级的递增,女生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体制内单位就业;相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女生,自然科学中的女生更多希望在毕业后进入体制内单位;而父母若只期望女生达到本科水平,那么她们在毕业后进入体制内单位的可能性会两倍于父母“没有要求”者。在男生中,年龄越大,越多考虑毕业后进入体制内单位工作;如果自己期望的最高学位是博士,那就会比“不确定”者更可能选择体制内单位;政治面貌方面,相对于共青团员,共产党员中选择体制内单位的可能性是前者的近两倍。

破解大学生就业的难题,既要从改变外部环境(如劳动力市场的性别隔离格局)着手,又要从改变大学生自身的观念开始。显然,通过高校来指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积极地作用于就业率和就业水平的提高。[28]充分认识大学生先赋背景与自致因素的作用是正确和有效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前提。从上述结果出发,可以对高校提出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政策和措施建议。

(1)依托互联网信息平台提升数据洞察力,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建设和择业观念引导。数据显示,多数人偏好体制内工作。然而,体制内的工作机会相当有限,追逐者更是“千军万马”。例如,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只有1.9万多个,报考人数却达到111.9万人。[29]相当多的大学生在择业观上与目前的就业机会结构不匹配,人为地窄化了选择范围。这就需要高校借助发达的互联网信息平台,及时并充分地掌握动态的就业情况,实施包括就业舆情信息在内的全方位资讯监控,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辅导,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能力、特点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机会结构,从而做出理性的就业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关注女生在求稳求安定方面的心理需求。

(2)增强新媒介素养,借助各种信息化手段构筑与学生、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网络。研究发现,父母期望显著地影响了大学生对未来的设想,尤其是对女生的影响更大。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父母未必了解劳动力市场的情况和自家子女的特点,可能会缺乏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能力,甚至与孩子产生矛盾。对此,高校不仅要及时了解大学生本人的思想动态,还要通过先进技术手段,如开设微信公众平台等,与大学生的父母保持互动,使父母更了解学生,也使家长的观念能够尽可能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劳动力市场情况保持一致。

(3)有针对地进行职业规划辅导和就业扶持,尤其是将之与党建工作相结合。研究发现,诸多大学生的先赋背景与自致因素(如是否独生子女、年龄、就读年级等)会影响其就业观念和就业抉择。这意味着,高校的相关工作应依据相应的信息进行学生分类,实施精准辅导。以公务员招考为例,部分岗位依然对学历、身份、户口等有所要求,其中身份还包括中共党员身份。高校对此要强化教育,端正学生的入党动机,不能让利益的获取成为推动大学生争取入党的原因,尤其在就业辅导工作中应坚决抵制大学生捞党票得实惠的错误思想。数据表明,男大学生中党员群体更倾向于进入体制内单位工作,因而有必要考察其入党动机的功利性质。

(4)建构大数据模型,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服务。研究表明,基于个体层面的调查数据可以有效地掌握和预测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规划,但限于当前调查未能包括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而且只是对就业意向的初步了解,因此,有必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建构大数据模型。事实上,高校有数据基础来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信息,完全能够结合分析往届学生的实际毕业去向和主观反馈来建构大数据模型,从而为因材施教夯实科学的基础,避免相关工作的盲目性。

本研究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基于最新数据支持或否定了以往研究数据得出的结论。与之前研究相比,在内容上更多地反映现实而非简单地评论,是建立在大样本基础上的实证研究,并不局限于个别地区、少数专业和部分非典型的院校,分析方式也超越简单的描述性分析或列联表呈现,从而能够对丰富的可能因素加以验证,澄清认识,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但是,定量研究只能对事物存在的代表性和相关性进行有限程度的检验,并不能阐释事物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和因果联系,因而有待于使用质性研究的方法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1]黄敬宝.教育扩展与大学生就业率的变化[J].北京社会科学,2007,(3).

[2]张晓丹,何代忠,盛锦,等.对高职女生就业选择的调查报告[J].经济纵横,2009,(12).

[3]周骏宇.二元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择业观——基于逻辑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5).

[4]周骏宇,李元平.人口流动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中西部地区部分高校学生的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10,(11).

[5]周骏宇.二元户籍壁垒与大学生就业困境——基于托达罗模型的分析[J].青年研究,2007,(11).

[6]马冬玲,周旅军.女领导的临界规模与组织性别歧视现象——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社会, 2014,(5).

[7]王新,江楠.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26).

[8]许静娴,吴克明.大学生就业收益偏低的经济学分析:劳动力流动的视角[J].教育科学,2007,(6).

[9]卿石松,曾湘泉.就业能力、实习经历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基于山东省2007届高校毕业生的实证检验[J].中国人口科学, 2009,(6).

[10]李军凯.大学生实习、求职状况调查及对策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2,(34).

[11]李军凯.实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J].人民论坛,2013,(8).

[12]王振源,孙珊珊.大学生实习与就业结果关系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0).

[13]黄敬宝.什么样的大学生具有就业竞争优势——2009年北京大学生就业影响因子分析[J].学术论坛,2010,(10).

[14]李永苍,吴选忠,陈瑛.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8).

[15]庞荣.社会排斥视角下贫困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5).

[16]陈永杰.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不流动[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17]张建武,崔惠斌.大学生就业保留工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7,(6).

[18]楚江亭.2000—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和预测[J].青年研究,2001,(9).

[19]楚江亭.2000—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和预测[J].青年研究,2001,(10).

[20]冯成志.从象牙塔到人才市场: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匹配度实证研究——基于在广东就业的高校本科毕业生的调查分析[J].高教探索,2013,(6).

[21]李彬.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2).

[22]刘红斌.地方高校不同学科毕业生就业工作搜寻行为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2,(35).

[23]赵婷婷,吴蕾蕾,樊文强.大学本科学科专业设置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对本科毕业生的网上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5,(1).

[24]邓峰,孙百才.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变动趋势研究:2003—2011[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25]高凯,任嘉庆,蒋承.基层就业期望与落实情况对比研究——以北京市大学生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4,(5).

[26]刘隽.大学生党员就业竞争能力浅析[J].中国人才,2012,(8).

[27]张清芳.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Logit模型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28]兰亚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0,(9).

[29]邓海建.年轻人不愿呆在“体制外的家乡”?[N].中国青年报,2014-03-26.

责任编辑:董力婕

A Gender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Job-hunting Preference

ZHOULyujun

Based on the survey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n 2011,the study finds that,regardless of boys and girls, most people prefer to work within the state organizations or governments.In the case of controlling other variables,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determining the ideal unit type of the college student group include the age,whether the only child of a family or not,the present grade,the subject category,the highest educational degree expected by themselves,the highest degree expected by their parents,political identity.However,not all factors affect boys and girls in the same way,and the role of each factor in different gender groups is not the same in strength and significance.The findings can provide an empirical basis for policy formulation and evaluation,and promote the employment and career development ofcollege students,especiallygirls.

college students;career choice;systempreferences;gender

10.13277/j.cnki.jcwu.2017.02.006

2016-12-10

G776

A

1007-3698(2017)02-0045-07

周旅军,男,中华女子学院性别与发展学院讲师,社会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洞察力与新媒介素养。100101

猜你喜欢
体制单位大学生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填单位 要推敲
看错单位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协办单位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