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敏
(集宁师范学院,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后调性时期西方钢琴作品的音高与非音高素材研究与梳理
徐桂敏
(集宁师范学院,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1890-1920年间人们称之为后调性(post-tonality)时期,这个时期的古典音乐亟于打破传统和声理论与调性限制而迈向新的领域。后调性音乐虽然没有发展了四个世纪的调性音乐那样完善和成熟,但就是在后调性音乐形成和发展的几十年里,后调性音乐理论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本文就“后调性时期西方钢琴作品的音高与非音高素材研究与梳理”进行了论述,在文章中论述了后调性时期西方钢琴作品特点、后调性时期西方钢琴作品的音高与非音高素材来源和后调性时期西方钢琴作品的各种音高与非音高素材的结合三大问题。
音乐;后调性;音高素材;非音高素材
音乐是一种可以震撼人心灵的兴奋剂,同时又是一剂疗伤的良药。人们在音乐中陶醉,在音乐中享受,同时又在音乐中悲伤。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世界范围内的音乐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调性发展成为后调性。
西方钢琴音乐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即最早的巴洛克时期,然后发展到古典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间的推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钢琴音乐又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后调性发展时期。后调性时期西方钢琴作品特点表现在:
(一)多种音乐流派并存
20世纪后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人们的思想也打破了原来那种守旧的思想,向着全新的、自由的思想发展。音乐家的思想更是走在时代的前列,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不再遵循统一的共性创作,他们要追求个性的解放,要寻找具有时代特征并与个性解放相结合的全新音乐[1]。由于音乐家所处文化背景的不同,他们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和音乐创作方向、音乐创作内容也不尽相同。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新民族乐派、先锋派以及新浪漫主义等流派。
(二)雅俗共赏
音乐永远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以前大家都认为音乐只是有钱人或者文化人享受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精神上也追求享受,所以音乐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特别是钢琴作品越来越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为了迎合大家对音乐的要求,后调性时期西方钢琴作品出现了雅俗共赏的特点。后调性时期西方钢琴作品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中典雅的因素,让人沉醉于音乐本身所营造的美丽梦境中[2]。音乐仍然保持它特有的个性特点,让人在心灵上获得慰藉和震撼。同时音乐发展到后调性时期西方钢琴作品中不乏出现结合民间音乐、时代元素和个性解放的特点,这些钢琴作品中运用音高与非音高之间的交错达到抒发音乐人情感的目的,同时能和听音乐的人产生共鸣。
(一)古典音乐元素的继承
后调性时期西方钢琴作品雅俗共赏的特点决定了其音高与非音高素材很多来源于古典音乐元素。这一时期钢琴作品的创作者把西方古典音乐运用于自己的作品之中,再结合现代演艺,把民间音乐融入到作品中。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匈牙利音乐大师——巴托克[3]。后来经过演变后调性时期西方钢琴作品纷纷仿效巴洛克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形成了新古典主义钢琴音乐。
(二)爵士音乐元素的引入
进入到20世纪后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政治的相对稳定,人们在追求稳定的同时,更想实现个性解放,想通过音乐来抒发自己激昂的情绪,或者借用音乐来缓解自己的压力,发泄心中的不快。在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后,人们慢慢从浪漫唯美的印象主义音乐中苏醒,这些音乐创作者在创作音高与非音高时,运用极端、夸张和强烈的手法来反映现实的残酷,同时他们又想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对未来的憧憬。而爵士音乐元素的那种无序列、无调性和印象刺激的方式正好可以让他们把后调性时期西方钢琴作品的音高与非音高运用到极致。爵士音乐元素的引入让后调性时期西方钢琴作品体现出了大胆创新、突破传统的思想的音乐创作特点,所创作出来的音乐也极其的激进[4]。
(三)流行音乐元素的运用
任何时期音乐的创作都不能离开时代背景,时代的变化要在音乐中有所体现。特别是后调性时期西方所创作的钢琴作品都结合了流行音乐元素,把当时大家喜闻乐见的流行音乐中的部分元素运用到自己钢琴作品中音高与非音高的创作之中。20世纪时期的民众解放运动如火如荼,所以这个时期创作的钢琴作品注重吸收了当时流行的民族元素,他们采用格式各样的音乐风格与现代的创作手法结合在一起来表达对祖国及人民的热爱[5]。比如,新浪漫主义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具有简单清晰的特性,情感丰富,它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融合的产物。“情”与“形”协调地结合在一起,调性明确,自然清新。它是把流行音乐元素运用在后调性时期西方所创作的钢琴作品的典型代表[6]。
音高中的三种运行形态:音阶思维、音程思维和音列思维。
后调性时期西方钢琴作品的各种音高与非音高素材的结合是音阶思维、音程思维和音列思维三种音高思维的有机结合。这三种思维对于音乐创作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三种音高思维方式维系着调性与非调性音乐创作的基本理念,使其产生打破两者间认识屏障的自然力量。归类与融合这三类音高思维以及它们所派生的具体作曲技法,可以引发我们音乐创作中诸多的思考与创新[7]。通过对音乐作品音高的分析,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对音乐风格的理解。在音乐创作中,要将这三种音高体系思维方式融合,才能产生出形态各异、风格多样的音乐作品。
[1]高光明.浅析西方后现代音乐的形成与艺术特点[J].温州大学学报,2005(03).
[2]刘岩晶.申克音乐分析体系与传统音乐分析体系个案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耿仁甫.音乐分析法研究[D].贵州大学,2008.
[4]王少维.纵聚类音乐分析法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3.
[5]冶鸿德.二十世纪(五种)音乐分析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
[6]张放.现代音乐的观念[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4(01).
[7]王艺.约翰·菲尔德夜曲初探[D].山西大学,2010.
徐桂敏(1978—),女,汉族,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钢琴及音乐理论教学。
后调性时期西方钢琴作品的音高与非音高素材研究与梳理(项目编号:Jsky2016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