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在自然面前的真实自由

2017-01-28 03:20
伦理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自然界整体事物

王 萌

论人在自然面前的真实自由

王 萌

现代人仰仗着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而自认为已经充分实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自由,生态危机的发生则表明现代人所倡导的这种征服性自由只不过是一种自由的幻象。随着现代性征服自然之自由的破产,“什么是人在自然面前的真实自由”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当代人面前。人在自然面前的真实自由应当是:生态必然性关照生物必然性的认识论自由,人与自然本质一体而无外物与人对立的本体论自由,依靠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而实现的实践论自由。三者一致归旨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自由。

摘 要自然;自由;生态自由

自由的内涵和价值被不同文化传统和不同时代解释并实践着,对自由的渴望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它带有普遍的价值意趣。阿克顿就曾指出,“自由是个具有两百种定义的概念,而且除了神学之外,这一大堆解释引起的流血远甚于任何事物”[1](P14)。几乎每一门学科都有对自由独特的定义,因此,在不同学科中,自由的实践主体也不尽相同。然而,在所有的这些自由主体中,人作为最具主观能动性的社会性存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的存在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人从自然中产生即在自然中存在,随着社会的产生才有了人在社会中存在,所以人的“自由”也应该合理地包含两个方面的维度:人在社会面前的自由和人在自然面前的自由。人在社会面前的自由主要是指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自由的获得,人在自然面前的自由是指人类在自然界中生存生活时自由的获得,本文主要探讨人在自然面前的自由。近现代以来,人们凭借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强盛而自认为在自然面前能够畅行无阻,想当然地认为已经充分实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自由。基于此,现代人对自由的关注不再是在自然面前的自由,而是花费主要心血关照法律自由、社会自由、政治自由和道德自由。对此我们不禁要问:人在自然面前的自由真正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吗?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不仅给人类带来无尽苦难和无尽困惑并且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现代人并没有获得在自然面前的真正自由,而是深陷不自由的囹圄之中。探求人类在自然面前的真实自由首先要明确这种自由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本文认为,人在自然面前的自由主要关涉到三个维度:自由是对必然性认识的认识论自由,自由是无外物与我对立的本体论自由,自由是对自然界改造的实践论自由。本文就以此入手,分析现代性关于自由理念的误区,以及人在自然面前自由的应是形态。

一、真实自由是对自然整体必然性的认识

想要了解自由的本质,就有必要对自由和必然性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在一般意义上讲,必然性就是事物产生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而这种规律又分为社会历史规律和自然规律,起初这种规律被认为阻碍了人类自由的获得,但17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却指出“自由是对必然性认识”。他认为,“心灵认识的事物愈多,便愈知道它自身的力量和自身的法则”[2](P255)。换句话说,人类对于自然事物必然性的把握越多越准确就越能够按照自身的意志和方式行动,人就越自由。斯宾诺莎主张建立自由和必然之间的有效联系,并把二者统一起来,他指出,“所谓自由和不自由,实际上都是服从于必然性,只不过自由是意识到这种必然性,自觉遵守这种必然性,而不自由是不意识到这种必然性,强制地或被迫地服从这种必然性”[3](P367)。显然,斯宾诺莎主张必然性不因人类的干预而有所改变,人们感觉到自由或者不自由的区别只在于人们是否意识到这种必然性并自觉遵循这种必然性。

斯宾诺莎在理论上提出了自由在于对必然性的认识,但是并没有具体地分析这是一种怎样的认识,也没有明确说明这个认识的过程是如何进行的。黑格尔在此基础上对自然必然性与自由的关系做了详细的论证。他认为真正的自由不是漠视自然必然性,而是将这种必然性纳入自身之内,成为自由的必要条件。黑格尔说:“必然性的真理就是自由”[4](P322),首先,他把必然性分为三个环节——条件、实质和活动。条件是“设定在先的东西”[4](P310),它本身只是为“实质”的展开提供非实在的可能性。实质是事物的质的规定,它是“内在的可能的东西”,“就它是在先的而言,它乃是一独立自为的内容”[4](P312)。实质的产生离不开条件,实质是事物的结构而条件就是填充这个结构的材料,二者共同构成事物整体。活动同样具有独立实存的形态,“活动之所以可能,仅由于有了种种条件并有了实质”[4](P311)。所以条件和实质为活动的前提,条件在活动中被扬弃,实质则得以呈现。其次,黑格尔指出,实体是被设定起来的东西,但同时又可以通过产生效果的过程成为必然的东西,因果关系便成为连接这种必然性的重要环节。在因果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因与果是相互独立又具同一性的。“由于两者的这种不可分离性,所以设定其中一环节,同时也就设定其另一环节。”[4](P319)所以必然性的各个环节是被因果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在因果关系的制约下“必然性发展的过程是克服它最初出现的僵硬外在性,而逐渐显示它的内在本质的方式”[4](P323)。在这个过程中,始终都只是必然性的各环节参与其中,并无其他因素参与。第三,黑格尔强调,必然性的内在纽带是同一性,只是这种同一性是内在的和隐蔽的,所以彼此束缚的双方事实上并不是陌生的,而仅仅是不同的环节,受因果联系的制约每一环节与对方产生联系而恢复到自己本身并与自己相联系,这个过程就是由必然性转换为自由的过程,“无疑地,必然作为必然还不是自由;但是自由以必然为前提,包含必然性在自身内,作为被扬弃了的东西”[4](P323)。由此可见,必然性的真理和内涵就是“自由”。

既然把握了自然必然性就等于赢得了人在自然面前的自由,于是近现代人就殚精竭虑地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在一轮又一轮的科学技术革命的鼓舞下,现代人妄为地大声宣告,人类终于彻底征服了自然而成为自然的主人。不可否认,近现代人借助科学技术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利用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显而易见的巨大成就,但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如此迅猛的当今社会,生态环境却不断遭受破坏,人类不断遭受生存威胁而变得越来越不自由。生态危机的爆发昭示了现代人对自然的盲目性,这意味着现代科学技术对自然必然性的认识存在重大失误。一方面,生态环境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把任何一个部分单独分裂出来都不能构成生态环境,同时任何一个部分离开了作为整体的生态环境也很难继续生存。现代性对自然必然性的认识就走入了这样一个误区——对生态环境中的每个部分都进行物理的、生物的、化学的、数学的等等具体的分析,这就割裂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进而使部分逐渐脱离整体,这种脱离了整体的对部分的认识根本无法获得对必然性的真实认识。另一方面,我们认识自然必然性是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具体事物是个别物与普遍物的统一,按照现代性的认识原则,对事物的认识就是对脱离普遍性的个别物的认识,即原子式的探讨,然而认识活动“或者从实体性出发,或者原子式地进行探讨,即以单个的人为基础而逐渐提高。后一种观点是没有精神的,因为它只能做到集合并列,但是精神不是单一的东西,而是单一物和普遍物的统一”[5](P173)。与此同时,认识必然性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脱离自然规律或者控制自然规律,“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6](P120)。人是目的性的存在,人的一切行为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认识必然性的目的是在必然性指导下更顺利地完成行为的目的,而不是改变或者控制必然性。如黑格尔所说:“特定的内容就是在这种普遍的东西之外,从而分得支离破碎,各个孤立,没有其自身的必然联系,正因为如此,也只是有限的内容。”[7](P15)现代性自认为通过这种原子式的深刻认识之后,人在自然面前的自由已然实现,所以无需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探讨这种自由,转而沉迷于争取人在社会面前的各种自由。但事与愿违,现代性的这种认识根本无法摆脱走向虚假自由的命运。

既然整体自然界的必然性大于个别物的必然性,认识个别事物不能把握整个自然界的必然性,那么就需要认识整体的自然规律,现代科学技术恰恰忽视了对自然整体的把握而执着于对自然事物原子式的认识,即对个别物的认识。这种对个别物的认识是深刻的,但是却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原因,作为原始的实质,具有绝对独立性和一种与效果相对而自身保持其持存性的规定或特性,但原因只有在其同一性构成原始性本身的必然性中才过渡到效果”[4](P316)。所以否定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在事实上就否定了事物持存的必然性,事物的存在就失去了合理的基础。整体性的自然规律就是自然界的生态学规律,即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共生共存共荣的存在状态。所以,只有存在物本身相互协调构成整体的存在,这个存在才是真实的、完整的存在,同样,只有各个自然物之间相互协调共存构成的自然界才是真实、完整的自然界。其次,自然整体的生态规律旨在保持所有自然存在物在动态平衡与和谐之中的共存。如前所述,自然整体的生态规律是指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融合的共生共存共荣的状态,个别事物对自然整体的价值与自然整体对个别事物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个别事物的价值只有置于整体之中时才能显现其价值,自然整体为自然事物价值的体现提供空间和可能;自然整体的价值是由每个个别事物价值的彰显而体现的,个别事物价值的显现是自然整体价值显现的基础和前提。所以,离开自然整体,个别自然物的价值就无从体现,同样,没有自然物价值的彰显,自然整体的价值就变成了空谈。第三,我们强调对自然整体必然性的认识和自然整体的价值,并不是说对个别事物的认识没有意义,也不是主张放弃对个别事物的认识和研究,对个别事物认识得越深刻越全面越有利于我们认识真实的世界,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对个别事物的认识一定要在整体的关照和框架内进行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个别事物的价值从而避免认识的片面性。

二、真实自由是人克服了与自然界对立而生成的

如上所述,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要在整体的观照和框架内进行,整体之所以为整体是因为整体由不同的个别事物联系在一起而构成的,个别事物不仅仅指自然界中的个别事物、个别现象,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人类也是构成整体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自由是一种先验的存在,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这种先验自由完全从自身出发不受外物的限制、影响,因而这种自由也是一种绝对的自由,即自由意志。自由意志被看作是康德先验自由的实现途径,也就是康德所主张的在道德中实现自由,自由意志不受自然必然性和经验的限制,只需要符合道德命令。道德命令以纯粹实践理性为目的,不考虑行为主体所造成的后果,这样一来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先验自由”是一种超出因果必然性的自由因,即自由归于自在之物,而自在之物是人们永远追求却不能实现的“理念”,在自由意志之外还存在自然界,自然界与道德命令是一种纯粹的外在关系,这种外在性关系很难在其理论内部得到合理的扬弃,这就是自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之所在,因为在康德看来,“自由”存在于人类社会中,自然界是无自由可言的,“人为自身立法”仅限定在人类社会内部而不关涉自然界。黑格尔试图解决康德哲学中的这种二律背反,他指出,“只有当没有外在于我的他物和不是我自己本身的对方时,我方能说是自由”[4](P83)。因为无外力与我对立的自由意味着自由“是在他物中即是在自己本身之中,自己依赖自己,自己是自己的决定者”[4](P83)。即我可以自主决定我的行为、行动,这些行为都是我的意志的体现,而不被外界任何事物所干涉和控制,这是一种纯粹的内在性关系,它内在于“我”的内部,在“我”之外不存在其他任何的“他物”。虽然有时候具有“依赖性”的人看似是自由的,但那仅仅是“被他自己的冲动所决定的自然人”,即使被冲动驱使着做一些看似“自由、独立”的决策,“但他的意志和意见的内容却不是他自己的,他的自由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自由”[4](P83)。这种形式上自由的实现依靠外界的刺激而被激励起来,“但刺激的性质永远是一个异己的外力”[4](P115),永远是一个与自我对立的“他物”。自由之所以成为现实并不是逃避他物、臣服他物,而是克服他物。只有自己控制自己、自己决定自己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无外物对立的自由是一种本体论的自由,这种本体论的自由从“自由”这一概念本身出发,不关涉其他任何事物也不受其他任何事物的影响。人在自然面前自由的本体论意义也是“无外物对立”的自由,即人不与自然对立,自然也不与人对立。而现代性所倡导的人在自然面前的自由恰恰与此相悖,甚至大相径庭。现代性从两个维度认识人在自然面前的自由:人与自然的对立以及人对自然的征服。所以,从人们试图认识自然开始就预先设定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并妄图通过对自然的征服和控制获得在自然面前的自由。首先,现代性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诚然,人与自然是两种不同的存在物,人和自然是不一样的,但是不同和差异并不必然代表着对立和分歧。马克思说过,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两者虽有不同却也是紧密相连。现代性所认为的对立主要从两个方面理解:其一,基于对封建神权的反对而引发的人与自然的对立。基督教神权曾统治着整个中世纪,人作为神在世间的代表而统治整个世界的动植物,对于自然事物,人们只有使用权和管理权并不具有所有权。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人们逐渐要求做大写的人,要求摆脱上帝和神对人的统治,当尼采振臂高呼“上帝死了”的时候,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变得独一无二,所有外界事物都受到人们无情的批判,都成为与人类势不两立的存在。其二,基于人类理性的迅猛发展而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对立。得益于人类理性的发展,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不再是感知世界而是通过理性的分析和考察了解世界。人类理性发展程度越高,认识自然的能力就越强,想要得到的也就越多,但是自然事物的存在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方式,所以自然对人类欲望满足的阻碍也就越大,由此自然就变成了与人对立的存在。其次,现代性主张通过征服自然获得自由。人们妄图通过对自然界的控制而达到在自然界面前的自由,但是按照黑格尔主—奴关系辩证法的理解,征服就意味着对立,对立则意味着束缚和不自由。在主人和奴隶的搏斗中获胜的一方取得统治地位,而失败的一方则不得不屈居于获胜方并听命于对方。但是无论获胜的成为主人的一方,还是失败的成为奴隶的一方,事实上都没有获得自由,双方都无法逃脱被束缚、被影响的命运。因为这场搏斗的性质是双重的,征服对方生命的一方同时也征服了自己,因为我必须说服自己用生命为代价去赢得胜利;而屈服于对方生命的一方同时也屈服于自己,因为我不敢把生命置之度外全力以赴地去斗争,因此这是一场征服与自我征服、屈服与自我屈服的搏斗。表面上看来我征服了对方获得了胜利,但事实上,对立面是我的对象化的产物和存在,我是否自由是通过这个对象化的存在和承认体现的,如果我的对象是被我征服了的、在博弈中失败的存在,那么我也一定是不自由的。显然,并不是主人以他自己的力量否定了奴隶的存在或者战胜了奴隶就能获得自由,尽管看似这一对象是被主人否定的,实际上是这一对象自己否定了自己,自己承认了对方即主人的否定,反过来主人才能获得自由。

由此可见,人与自然对立和征服的关系很难维持双方动态的平衡,这种关系带来的结果只有争斗,最终将走向两败俱伤的局面。因此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统一和谐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人与自然的统一与二者的对立相区别,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二者的征服区别。首先,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按照黑格尔哲学的理解,自然是精神的外化,“自在存在着的精神或逻辑的理念显示的方式,在于理念向外在的、孤立的定在的直接性的转变,这种转变就是自然的生成”[8](P24)。精神在这里把自然设定为一个自身内映现了的东西,但最终被绝对的知扬弃了,这时独立的自然与精神的二元论便消失了。所以事实上,人与自然的统一是通过精神运动的三个阶段体现的:即自然的生成、将自然的外在性回归自身的内在性、扬弃自然与精神二元论。在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精神是唯一参与其中的主体,自然作为对象化了的、外在化了的存在只是精神以自身为对象实现的。其次,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为二者存在秩序的合理以及价值关系的对等。一方面,既然人与自然存在不同,这就意味着二者的存在法则有所差异,但是人类要在自然中生存又无法回避自然规律的影响,所以人类生存秩序的建立必须考虑自然法则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人类生存秩序的建立对自然规律的影响。另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种有序的价值关系,它内在地规定了人和自然各自的价值地位和权利,人与自然的和谐赋予自然界享受人类道德关怀的权利,这就意味着“和谐”规定了人类对待自然的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自然享有人类的道德关怀是实现其价值的前提,同时,自然向人类提供物质资料的过程也是人类价值得以体现不可或缺的条件。

三、真实自由是以物质变换为基础的实践活动

对“人在自然面前自由”的研究不仅需要认识论的支撑,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实现人类对自由的渴望,“人在自然面前的自由”是一个知行合一的问题,因此这种自由首先是对自然必然性的认识,但却不止步于认识,正确合理的认识只能作为一种理论指导人们的行为和行动,自由最终要通过实践活动实现,毕竟,“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9](P306),所以自由内在地就包含着认识和实践两个不可或缺的维度。康德把理性分为认识理性和实践理性,而实践理性又高于认识理性,因为在认识理性的范围内人类无法摆脱自然必然性的束缚,实践理性则主导着人的欲望,并在这种实践中达到自由意志。黑格尔在对必然性进行论述的时候,也将“活动”这一环节定义为必然性的必经环节,“活动”将“条件”和“实质”调和在一起才形成了对必然性的全面认识,从而达到“自由”的目的,所以,活动即实践是实现“自由”的有效条件。马克思所说的自由意味着人从物的统治下的解放,对于这种物的统治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自然界本身存在着的自然必然性以及异化和物化了的人类社会。所以,人的自由的实现也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向度上,自由意味着人类自由自觉地发挥能动性和主动性,这种能动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是通过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实现的;在人与人关系的向度上,自由意味着人类自由自觉地发挥创造性并提供用于生存生产的社会和物质条件,以便将人类从物化和异化了的社会中解放出来。人在自然面前的自由实际上表现为人类通过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使自在自为的必然性向为我所用的必然性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前提是正确客观的认识自然必然性,但更重要的一点是:人类通过对自然必然性的认识和合理使用实现自身的自由,这是一种规律性向合目的性的转化,也是一种必然性向应然性的转化。

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以劳动为中介的生产活动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生产活动具有创造性的含义,它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人们为了获取生活必需品而进行生产,并且在这种劳动的过程中逐渐萌发了摆脱自然束缚的愿望,所以,自由最初是在生产活动中生成的,“劳动的自觉意识和自由意识可以说是同时产生的”[10](P83)。这里所指的劳动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自由的劳动,是人有意识地进行的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而获取生活资料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必然性的指导下进行,也是确证必然性的有效途径,而生产活动最主要的内容和目的就是对自然界的加工和改造以获取可供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6](P158)自然界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础,它同时为生产活动和人类生存提供物质资料。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身体”在本质上与人类相统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也是人的一部分。

近现代社会以来,人类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在改造自然方面,几乎达到了为所欲为的程度,然而自然界无情的反抗和报复似乎在嘲笑人类:自由何去何从?究其原因,无非是人类的实践出现了致命的偏差。如前所述,人类的实践应该是与自然的双向交换的过程,而不是单向的索取和践踏。近现代社会中的劳动实践却是这样的一种状态:生产活动就是对自然物质的提取,改造自然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占有更多的资源就拥有更高的自由。所以人们往往忽略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以及自然环境对排放物的净化能力和承载能力。当人类的这种实践将自然资源消耗殆尽、自然环境破坏至无法修复的时候,人的自由该从何谈起呢?所以,这时的自然界变成了物的自然界,人类再不能通过自然界反观自身,这种自由事实上是不真实的自由。马克思在1844年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他认为异化劳动造成了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行为本身、人的类本质及其他人的异化,从而造成了整个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异化,人失去自由的同时自然界也失去了原本的自由。马尔库塞主张“自由以使自由成为可能的先决条件,即以意识和理性为先决条件”[11](P90)。意识所表明的是有意识的人才有追求自由的欲望和可能,而理性则表明人受理性的控制应该做出独立的选择和行动。然而近现代社会对自由的探求中的意识并没有真实地反映社会,而是一种“虚假意识”,进而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就变成了单向度的存在,最终,人就变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附庸,当意志所依赖的是这样一种虚假性的存在时,自由成为可能的条件就不存在了,进而自由也就变成了虚假的自由。

作为实现人在自然面前真实自由的劳动实践,事实上就是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媒介存在的。“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6](P207-208)物质变换是由人自身活动所引起的并受人类自身的控制和调节,通俗地理解就是生物体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这个过程是双向的,即生物体从外部环境吸收能量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同时消耗能量并向外部环境排放废物的过程;而外部环境则消化吸收生命体排放的废物同时将这些排放出来的废物转化成可供生命体使用的能量,进行新一轮的物质变换,整个物质变换过程的稳定和持续保障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持续。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也就是生产活动的过程,是双向交换的过程,而不是人类单方面征服自然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人与自然统一性的体现,而不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体现。人与自然之间这种物质变换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真实自由的实践过程。就“自由是对自然必然性的认识”来说,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顺利进行和完成本身就体现了人类对自然必然性客观、准确的认识。如前所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都有其独特的运行规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有序的生存有赖于对各自规律的尊重和不违背。物质变换作为人与自然之间交流的有效途径连接着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这种交流顺利进行的前提是双方尊重和遵循彼此特有的规律,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体现了人类对自然必然性的客观认识和正确使用。就“自由是无外力与我对立”来说,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具体体现。在黑格尔哲学中,对立本身就意味着限制和束缚,而限制和束缚则意味着不自由,因此,对立的直接后果就是双方的不自由。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基于人与自然不争斗、不对立的基础上的,只有双方关系的稳定,物质变换才能顺利进行,反之,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顺利进行也确证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即人类克服了与自然界的对立,克服了自然界对人的限制和束缚。因此,以物质变换为基础的实践活动既是将认识论自由和本体论自由变为现实的途径也是确证认识论自由和本体论自由的有效方式。

[1]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侯建,范亚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斯宾诺莎.伦理学[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钟宇人,余丽娥.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四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

[4]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黑格尔.自然哲学[M].梁志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黑格尔.精神哲学[M].杨祖陶,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张华金.自由论——一个热门话题的反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1]赫伯特·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王 萌,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江苏省2015年高校研究生创新计划“论人在自然面前的真实自由”(KYZZ15-0201),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培育计划”(YBPY16-002)

猜你喜欢
自然界整体事物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美好的事物
另一种事物(组诗)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例说“自然界的水”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