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景博 (珠江交响乐团 510310)
论大提琴演奏中情感表现力的提升策略
席景博 (珠江交响乐团 510310)
在大提琴演奏中,如何传达不同艺术作品的情感,提升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是一个难点。作为一门艺术,大提琴演奏艺术不仅只有声音,还在于情感表现力。在国内外优秀大提琴演奏家中,不乏可以将乐、情完美融合的人,大提琴演奏作品也是由于如此丰富、深邃的情感表达才会变得更加动听。为此,本文结合大提琴演奏的情感特征,就如何在大提琴演奏中提升情感表现力进行了探讨。
大提琴;演奏;情感表现力;提升策略
对于一门艺术而言,真正的魅力源自于情感,大提琴演奏也是如此,只有足够的情感表现力,方可称得上艺术。但是,演奏者想要将情感与演奏完美的融合并非一件易事,除了需要领悟作品的艺术内涵以外,还需要充分融入自身情感,结合作品要求,对应表达的情绪进行准确传达,这样方可实现二度创作。
情感表现力,主要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演奏人员从乐曲中所体会的感情,对于作品情感的把握和理解能力,由其是对作品音响结构的感知力;二是演奏人员能够极具表现力地借助于高超的演奏技巧,对作品情感、内容进行表达,特别是对音乐音响结构地精准传达的能力。对于大提琴演奏而言,其自身属于一种艺术创造过程,因而演奏过程中除了需要把握好演奏技巧以外,还需要更好地融入自身对于作品的领悟与情感,如此方可赋予音乐强大的生命与艺术震撼力。
正如黑格尔所著《美学》中所提到的那样:“在美学的领域中,音乐可以表达一切形色各异的特殊感。”但是,若缺乏了情感表现力,音乐就丧失了这一“特殊感”,也切断了其与人们情感生活的唯一联系,也无法感召听众,引发共鸣。作为最具歌唱性的器乐,大提琴被人们视为最接近“人声”的乐器,也被认为是最悲伤的乐器,这同大提琴演奏中情感表现力的传达不无关系,若非情感纽带的牵系,如何能深入人心?又如何能够使闻者感伤。以歌曲所改编的大提琴演奏作品《菊花台》为例,该作品中国风浓郁,旋律温婉而动人。大提琴与二胡对答式的完美演奏技法,加上大提琴演奏者极富感染力的掌控,实现了乐曲声、情、感与技巧的完美融合,实现了动作意识、作品情感思维的高度和谐,充分彰显了作品的艺术美。就像一份无语倾诉的哀伤,欲言又止的韵动,使人感受到淡笑背后滑落的泪珠,可谓大提琴演奏中情感表达的佳作。
为了提升大提琴演奏的情感表现力,除了需要提高自身的演奏技艺以外,还需要结合不同作品的感情加以体验、领悟、传达,娓娓道来。具体而言,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与感悟力,对演奏作品加以认识和理解
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要求演奏者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感悟力,对所要演奏的作品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以《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为例,在进行大提琴演奏过程中,除了需要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以外,还需要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情绪、内容、总体基调等加以明确,借助于自身丰富的想象力,将其与高超的演奏技巧有机融合,在演奏中传达和表达丰富的情感,应注意的是,自身情感表达时,必须控制好节奏,最好在作品演奏的高潮部分爆发情感,这样更容易激发听众的共鸣。当然,大提琴演奏中情感表现力的呈现,必须建立在高超的演奏技能基础之上,是对作品的二次创作,演奏人员需要将作品中喜、怒、哀、乐等多重情绪、内涵,借助于琴弦、手指间的精准、完美配合,实现对作品灵魂的把握。
(二)不断增强自身艺术修养,促进大提琴演奏中情感的准确表达
对于大提琴演奏人员而言,为了提升自身在演奏中的情感表现力,还需要不断对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加以提升,同时,不断积累自身的表演经验、演奏技巧。众所周知,艺术的灵魂源自于情感的流露,无论对于任何艺术形式而言都是如此。音乐这门艺术之所以持续绽放其魅力,就是由于其能够流露艺术创造者、演奏者的深切情感。但是,情感表现力的呈现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也无法凭空产生,需要大提琴演奏人员不断体验社会、文化、生活,积累阅历,丰富涉猎,逐步提升自身艺术文化修养。因此,身为大提琴演奏人员,必须重视培养自身浓厚的艺术文化兴趣,陶冶自身的情操,提高自身的艺术欣赏能力及品位。同时,不断涉猎各类优秀书籍期刊,如小说、诗歌、散文等,掌握国内外音乐发展史、历史等,观摩优秀影视作品、戏剧、大提琴名曲等,鉴赏丰富多样的艺术品,增强自身艺术鉴赏力。借助于此类方式,逐步净化自身心灵,提升艺术审美情趣,丰富情感经历和体验。当然,还需要涉猎些哲学、心理学、文学知识,帮助自身科学认识自我,明辨是非,丰富情感的来源。
(三)注重内、外情感的有机融合,增强演奏作品的情感张力
对于任何一种情感,都需要由情绪来支撑和体现,就大提琴演奏人员而言,其情感表达,不仅需要借助于音乐作品自身,还需要借助于合适的表情、精准的肢体语言来锦上添花。准确的肢体动作和表达,不仅可以瞬间感染听众,还可以帮助演奏者更有效地运用自身所积累的丰富演奏技巧,更彻底、全面地传达出自身的内在情感,实现内外情感的完美融合。外在表情、肢体语言看似无关紧要,却是一扇情感的窗户,直接地感染到听众,感染到自身,感染到其他演奏人员,使在场演奏者更好地投入到二次创作之中,以实现“声情并茂”、“音形合一”的目的,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使观众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身为大提琴演奏人员,必须意识到情感表达的多维性、多面性,正确的情感表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不必要的情感渲染反而会破坏音乐意境,情感传达需把握好,否则过度的情感外泄,会引发大提琴演奏失误,甚至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如何将情感表现力的呈现把握的分寸得当十分关键。
一言以概之,大提琴演奏中,技巧、情感表达两者都十分重要,其中,演奏技巧更像躯体,情感表现就像灵魂与生命一般,正是情感的表现力,赋予了大提琴演奏以生命与活力,带给观众以震撼,也是大提琴演奏者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对于大提琴演奏者而言,必须不断提高自身艺术修养与演奏技能,在演奏中科学地表达情感因素,逐步提高作品的情感表现力,这样才能逐步实现自身的艺术梦想,打造出美妙、动人的旋律。
[1]籍琳. 国殊?人殊一哈里森、杜普蕾、马友友对《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不同演绎[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19(02): 131 - 133.
[2]关立红. 谈对近现代中国大提琴作品风格及演奏的体会[J]. 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11(01):243 -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