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提·着劳实
新疆阿勒泰电大
互联网+发展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影响研究
海拉提·着劳实
新疆阿勒泰电大
本文阐述了互联网+的主要概念以及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了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大学物理实验;互联网+;教学模式
互联网+的定义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是指以互联网技术为主的新兴信息技术在经济、生活、教育等其他传统行业领域的应用与融合,它的本质就是传统行业的在线化和数据化。“互联网+教育”这一新兴的教学形式也为传统教育行业带来了重大变革,不仅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授课方式,也让高等学校教育与现代科技的发展有了更密切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随着互联网+教学在教育行业的不断推进,“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兴的教学模式都成为了教学领域人们不断热议的话题,也为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
大学物理实验是高等工科院校基础学科中的一项重要课程,它涉及面广、实用性强,旨在让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以及熟悉各种实验装置,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物理知识的学习并且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到目前为止,国内大部分院校采用的依然是沿用十几年的传统教学模式——老师演示学生模仿,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这些弊端:(1)师生之间互动很少,老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按照老师的讲解操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高校中实验器材更新慢,管理模式比较落后,实验室开放率低,难以实现实验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3)缺乏有效的知识反馈体系,实验报告抄袭现象严重,老师很难准确掌握每个人的学习情况,导致考评成绩有失公正,容易打压部分同学认真做实验的积极性。这些都是目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所面临的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互联网+的发展为教育行业带来的变革,或许可以给这些问题提供一些新的解决方法。
1.提高了大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通过以“翻转课堂”为代表的互联网教学模式,给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和交流的网上平台,有效缓解了目前大学物理实验课时紧张,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对知识进行有效吸收的问题。同时,互联网平台丰富有趣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在实验课前可以自行进行预习,在上课听老师讲解实验操作时就能更好的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提高了他们对大学物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2.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新性更高
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教学与课堂教学相比更具有自主性和开放性,同学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或者实验项目进行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老师还可以在网上放一些探索性的实验内容,让同学们自主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互相借鉴并探讨方案的可行性,这对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因此,互联网为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有利于自主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师生互动更密切,成绩评定更具有公正性
在互联网平台上,课后作业以及线上讨论等形式大大丰富了网络课程的内容,通过线上反馈可以让老师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同时同学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积极向老师提问,老师在线上进行解答,师生互动更加密切。成绩评定是大多数学生都十分关注的一个要点,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让成绩的评判标准更加多样化,在预习阶段,老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小问题来检验同学的预习成果,计为成绩的一部分。课后可以将课后作业提交到网上,让同学们进行互评,这些都作为最后总成绩的参考,这样大大提高了成绩评定的公正性,也能督促同学们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4.线上的学习还需要配合线下实验室的开放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与一般的大学课程不同,它不仅需要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它更多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的能力。互联网平台上的学习虽然缓解了课堂压力并且对现有的问题做出了一些改善,但是线上的学习还需要线下实验室的开放作为支撑,学生在网上可以完成实验原理的理解与学习,这是为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打好基础。因此,高校对实验室的开放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毕竟这是一门实验课程,学生亲自操作所获得的体验和感悟是无可替代的,只有亲身动手实践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不足,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互联网为主要平台的新兴教学模式的出现为大学物理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变革。我们不应排斥新兴事物的出现,而应该积极应对挑战,不断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革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环境,提升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但是互联网的发展并不能完全取代现有的教学模式,实验室的实际操作是大学物理教学中最主要的一个部分,如何取得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的平衡,也是广大物理实验教师们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1]何志巍,李春燕,徐艳月,左淑华,祁铮,贾贵儒.“互联网+教育”下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构建与实践[J].物理与工程,2016,(S1):194-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