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欢 康 毅[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哈尔滨150001]
福克纳与伍尔夫之两性共存意识研究
⊙王 欢 康 毅[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哈尔滨150001]
本文以美国作家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和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为研究文本,以男权制和男性中心主义为基本矛盾点,通过对两部小说中女性人物的人性分析来折射两性共存意识观,旨在解构父权制,重构女性主体性,构建男女平等。
福克纳伍尔夫男权制两性共存意识
威廉·福克纳被誉为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出生于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州北部的一个小镇,几乎一生都默默无闻地在那片“邮票般大小的土地上”从事着写作,这使他非常谙熟南方社会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南方妇道观与南方妇女形象。弗吉尼亚·伍尔夫被誉为是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文化之家,由于受维多利亚时期父权制与男性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一直从事着女性研究,解放女性,解构男权制,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为什么现代社会仍然存在性别歧视?主要原因在于性别歧视已深深地植根于文化之中,文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而这一思想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即根深蒂固的男权制思想。”福克纳与伍尔夫生活在同一时期,但是国别不同,性别不同,生活的社会背景及传统意识亦完全不同,然而,两位作家的共同之处却都是通过对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描述来深刻体现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及传统观念的。因为,无论是在美国南方传统社会,还是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女性永远是男性的附属物,女性边缘化永远扎根于男权社会中。“在美国南方,如同在所有男权社会中一样,存在着一个奇怪的现象:妇女的地位越低,她们,或者说她们的贞节就变得越珍贵……由于基督教文化和种族主义的双重效应,妇女的从属地位以及女人的价值在于她的贞操,这种情况在美国南部可能比在其他许多地方更为突出。”“女性主义心理学认为,主流心理学植根于西方主流文化——父权制文化,在父权制文化的影响下……将女性经验无形化、边缘化及病态化”可见,无论身处哪个国别,女性身上的男权制枷锁一直牢牢禁锢着女性的思想、生活,使女性主体性削弱,女性地位弱化,女性思想压抑,女性之所应有的权利、欲望、婚姻生活受到严重割裂与扭曲。
在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中,凯蒂这个女性角色虽然从未出现过,但却是通过家族里其他男性对她的影响而出现的重要人物。她热情、善良,对白痴弟弟班吉表现出超越一切的爱,对哥哥昆丁有着超越兄妹之情的爱,对自己的女儿更是施尽了全部的母爱。连福克纳本人都说“凯蒂这个角色是我的最爱……我爱上了我的一个角色,凯蒂,我如此地爱她,以至于因为短篇小说的缘故,我无法给她全部的生活。可就是这样一个女性角色,在整个家族中,却受到所有男性的排斥,尤其当凯蒂失贞后,被家族里的男性视为魔鬼的工具、罪恶的化身、仇恨的根源。“显而易见,她们的贞操比她们的生命或她们作为人的价值远为重要。在这样的妇道观和男权思想的束缚下,妇女的人性遭到压抑。”在父权制与男性中心主义社会中,女性一旦失去了贞洁,就等于失去了作为女性的身份。由于长期存在的清教主义的妇道观思想,让凯蒂这个悲惨女性始终不敢与家族中的男权抗衡,以至于她的女性地位越来越低,男权制与男性中心主义越来越猖獗,导致凯蒂的生活状况越来越糟糕,女性主体性受到严重的摧残与破坏。“这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道德观念的虚伪和残暴,这种虚伪和残暴根源就在于男性传统文化对于女性贞洁问题的偏见,在男权制的社会里,女性的地位是臣属于男权社会的传统和文化的。”
相比之下,英国女性作家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中所描绘的克拉丽莎·达洛卫的女性朋友萨莉·赛顿却是一个敢于同男权制作斗争的女性人物。在男权制社会中,女性被“当作男性财产关在家中,在社会上根本找不到自己的主体性地位,处在男权中心文化的边缘地位,是仅仅作为符号的妇女。”小说中,克拉丽莎一直压抑自己的情感,对男权制社会表现出无奈与顺从,这种压抑的情感致使她放弃自己的真爱而去嫁给达洛卫先生,一个政府议员,去过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所谓的“幸福婚姻生活”,而这种“幸福婚姻生活”一直笼罩在男性中心主义与男权制的阴霾之中。在维多利亚时代,“劳动人民不仅受到腐朽的土地贵族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还受到新兴的资产阶级权贵的欺压。女性和无产者一样处于受压迫的地位,几乎被剥夺了所有身为人的权利,因而身受双重压迫。”小说中,达洛卫先生独自去赴宴而使达洛卫夫人一人幽闭在那个阁楼中仅能容下一人的小床上。在这张小床上,达洛卫夫人通过自己的意识活动变回到三十年前的克拉丽莎·达洛卫。年轻的克拉丽莎虽然深爱着彼得,但当她看到彼得每次与她谈话时手里总拿着把小刀时,她就会感觉这把象征着维多利亚男权制的小刀深深刺入了她的内心,而这种小刀所影射出的男权制与男性中心主义对女性心理的戕害是那么牢不可摧,以致克拉丽莎将内心最真挚的爱情给了另一个女性——萨莉·赛顿,这个敢于裸身跑出去的女人,敢于同男性一样大谈当时的政治、躺在草地上大声朗诵诗歌的女人……带有颠覆与解构男权制思想的女性人物,在克拉丽莎内心起到了相当大的震撼作用,这种心灵的震撼给了克拉丽莎内心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给达洛卫夫人带来了充满光辉的晚会,而晚会的背后映射的是强烈的反男权制、反男性中心主义思想。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凯蒂相比,萨莉·赛顿的反父权、反男权思想给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敲响了警钟,同时,也给女性主体性的建立赢得了有利的契机。
两性共存意识是英国女作家继“雌雄同体观”理论后提出的又一重要思想。“男女平等合作/雌雄共体的社会或后父权制之后的社会强调内在联系和重视超越对立的差异,推进文化多元化,倡导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一种平等、无暴力、文化多样性、合作、无等级的理想社会。”两性共存意识不仅体现两性的差别,同时也体现两性的融合。伍尔夫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在男人的脑子里男性胜过女性,在女性的脑子里女性胜过男性。最正常、最适宜的境况就是在这两个力量在一起和谐地生活、精神合作的时候。”这种两性共存意识类同于后父权制社会,或男女平等合作的社会,而这种社会是建立在颠覆与消除父权制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正是后现代女权主义所一直努力并追求的终极目标,即“后现代女权主义在批判和颠覆父权制的目标中,努力解决现代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和人类目前所面临的各种危机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种理想社会模式,即后父权制社会”。
将两性共存意识用在跨越英美两国之间的女性问题上是女性文学史上的又一重大飞跃。只有解构男权制,解构男性中心主义,从文学、心理、阶级及性别角度等各个方面来修复与重建女性主体性社会地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女性边缘化的问题,真正实现两性共存意识。对于生活在现今社会下的人们,更应该合理利用两性共存意识思想,追求男女平等之和谐社会。
[1]ynn,Frederick L,and Blotner,Joseph.Ed.Faulkner in the University.New York:Vintage Books,Random House,1965.
[2]左金梅,申富英.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3]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4]沈非.“月亮娘娘”和映映——论《喜福会》中女性主体性在父权二元对立中的丧失[J].山东外语教学,2008(3).
[5]李儒寿.弗吉尼亚·伍尔夫与剑桥学术传统[J].外国文学研究,2004(6).
作者:王欢,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康毅,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西方文论、比较诗学。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
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项目编号:WY2015085-C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5WWC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HEUCF161210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项目编号:WY2016035-B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项目编号:WY201606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