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曾艳兵
但丁的“天堂”
北京 曾艳兵
叔本华说:“但丁写他的《炼狱》若不是取材于我们的现实世界,还到哪儿去取材呢?而我们的现实世界也真已变成一个很像样的地狱了。与此相反,在但丁着手来描写天堂及其中的极乐时,要完成这一任务就有不可克服的困难横亘在他面前了,因为我们这世界恰好不能为此提供一点儿材料;因此,除了不写天堂的快乐而只给我们复述他的祖先,他的碧璀斯和一些圣者们在天堂里对他讲的教训之外,就没剩下可做的事了。”古往今来,作家们大都喜欢写地狱,因为地狱在人间容易找到摹本,而天堂则不能见或不易见,因而写起来总不免空洞无物。作家们常常将地狱描写得惊心动魄,令人目不忍睹,而一旦写到天堂便不免空泛无力,或者干脆弃之不写。我国诗人韩愈在《荆潭唱和诗序》中写道:“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眇,欢愉之词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大体上也是这个意思。但丁的《神曲》分为三部,人们通常认为,其中《地狱篇》最受重视,评价也最高;《炼狱篇》次之;《天堂篇》再次之。
然而,依据但丁自己的看法、写作的难易以及作者耗费的心血和精力来说,这种评价恐怕未必准确公允。《神曲》是但丁奉献的知识之盛宴:充满暴力、情节跌宕起伏的《地狱篇》,迷人的《炼狱篇》以及让人喜欢的、缥缈的《天堂篇》,三者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不可偏废。1984年香港中文大学黄国彬开始翻译《神曲》,直到1996年完成初译,1999年完成修饰,2002年完成注释,前后历时近二十年。2009年译本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黄国彬教授看来,《神曲》的最高成就在《天堂篇》。他说:“《神曲》的一般读者,大概最喜欢《地狱篇》,因为《地狱篇》动魄惊心,万怪惶惑,冶哥特式小说、魔幻、恐怖、动作、特技电影于一炉……《炼狱篇》是但丁手笔,自然不同凡响;任何一位作者能写出这样的鸿篇,就可以航向不朽。不过,但丁的神功,在《地狱篇》里面还未臻至高境界;要遽然极目而不见其极,读者得攀登炼狱,飞升天堂……但丁的《天堂篇》,是整部《神曲》的高潮,而且前无古人,完全是自出机杼的惊世之作……在《天堂篇》里面,尤其在《天堂篇》的最后几章——尤其在《天堂篇》的最后一章,读者所经历的,就是这样的至高境界——古今世界文学的至高境界。”《神曲》高明,而《天堂篇》最高明,但丁也由此获得“大师的大师”的美誉。
无独有偶,世界知名但丁研究者、翻译者、英国学者芭芭拉·雷诺兹(Barbra Reynolds)在《全新的但丁:诗人·思想家·男人》一书中亦写道:“《天堂篇》最难懂,但却最使人获益。在这里,但丁已经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他矛盾的思想已经得到调合,与上帝的旨意——或如他在最后一行所说的‘推动太阳和其他星辰的爱’——达成和谐。他知道自己正在写作从未有人写过的诗行,他需要新的读者:只有那些伸出手去主动索取天使手中面包(哲学与神学)的人才能够理解他。但他仍是个表演者,能够继续攫住那些一直对故事入迷的读者们。”“故事的构造也十分巧妙。但丁飞升时,无始无终地居住于最高天的灵魂们降下,问候正在故事框架内的具体时空中飞越诸天的但丁,这一景象十分动感,也同时驳斥了柏拉图关于灵魂永远回归其来自的星球的说法。”“《天堂篇》的成就不仅仅是作诗吟唱教义:它也是诗意想象的至高成就。”如果说,《神曲》是世界文学中的皇冠的话,《天堂篇》就是皇冠上的明珠。
据说但丁的《天堂篇》是献给坎·格兰德的,坎·格兰德是维罗纳的领主,他一贯乐意为负有盛名的流放者提供庇护。大约在1315—1316年但丁入住他的府邸。但丁每完成几个诗章便分批送给他过目。怀抱这样的目的,但丁在写作时自然更加尽心尽力。“君主们依赖诗人为自己生前身后树名乃自古以来的传统了。这样的庇护关系使双方都受益。搭上大人物的车对诗人自己有利,而诗人越有名头,则庇护人的声名也更大,更具有不朽之希望。这一体系让作家们得以与有影响力的社会、政治精英交往,并迫使他们去面对政治与社会问题。在这样的关系中,诗人们的作用如同公关发言人(如今称之为‘大话精’),并得到经济上的回报、保护与宾客之礼遇,另外,他们的作品也能得到传播,获得更有名望者的赞许。在随后的诸世纪,这一体系堕落成一种一味谄媚统治者的宫廷文学。”《天堂篇》从来就不缺乏读者,但只有那些想读《天堂篇》的读者才能读懂《天堂篇》。
在《天堂篇》里,但丁在贝雅特丽奇的引领下来到天堂。但丁的升天观念应该来自东方,“早在前基督教时代,升天之说便自东方传入古代晚期的宗教宇宙观”。《神曲》的天堂共有九重天,由地球向外扩散,依次是月亮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原动天。原动天通体透明,又称“水晶天”。水晶天借上帝的大爱,以无穷的高速运行,并且推动其下的各重天,使它们以较慢的速度旋动。水晶天之上是最高天,位于时间和空间之外。那是上帝、天使、福灵的永恒居所,充满纯光。“在那重神圣的、静止的天里面转动着一个物体,这个物体所包含的一切事物的生命都以它的能力为基础。下一重有众多的星星的天把这种能力区分为种种不同的能力,分配于它所包含的那众多的星中。其他诸天都以不同的方式配置各自里面的不同的能力,以获得各自的效果,实现各自的影响。”但丁关于原动天的构想部分地来源于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写道:“既然动与被动之事物为间在事物,这就必须有某些致动而不被动的永恒之事物,这永恒事物为本体亦为现实。欲望与理性之为作用也是这样的方式;它们致物于动而自己不动……原动者必须存在;既然其存在为必须,则其意为实是之本旨也必善,而正是由于这样的命意,这成为第一原理。”上帝的大爱推动一切,但它自己不动;上帝在时空中创造一切,但它自己在时空之外。
但丁在构思《天堂篇》时,他所想象的天国及其居民均具有抽象性,不能描写多样化的背景和刻画多样化的人物性格,因此这里主要只能谈论哲学和神学问题。但丁首先来到月亮天,他见到了一些精灵。这些精灵尚有模糊的人形,以后出现的人物则全是一些亮度各不相同的发光体。《天堂篇》的写作越来越观念化,越来越抽象,也就意味着写作的难度越来越大。“爱、秩序、拯救是他内心幻象的焦点——巨大的矛盾集结于光的天界。它们彼此投射,彼此萦绕,形成星系和图案。它们必须扩展成形状、唱诗班、灵魂之链、律法、预言。我们必须把但丁内在幻象的充盈完满的范围,理解为整个宇宙,包括宇宙的四面八方。”
但丁对自己的职责和荣耀始终难以忘怀。当他来到第五重天火星天时,他看到了那些为信仰而战亡的灵魂。“在那里闪闪发光的那个星座中的一颗星,从那十字架的右臂飞奔十字架的脚下;这颗宝石没有离开它的丝带,而是顺着径向的发光线条奔驰,犹如在雪花膏后面的火光一般。”这就是但丁的高祖父卡冾圭达,他回忆了但丁的家族史,以及弗罗伦萨的英雄时代。在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中,埃涅阿斯遵照神的旨意建造了后来的罗马,但丁相信自己受了神的旨意在他同代世人的心目中将罗马重建为基督世界的中心。“他便是当代埃涅阿斯,也是当代圣保罗。”但丁的高祖父卡洽圭达在天堂里对但丁说:“啊,我的骨血呀,啊,上帝给予你的深厚的恩泽呀,天国的门对谁,像对你那样,开两次呢?”天国的大门只有对埃涅阿斯和保罗开过两次,如今但丁享此殊荣,自然也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果然,“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卡洽圭达继续对但丁说:“你将舍弃一切最珍爱的事物;这是放逐之弓射出的第一箭。你将感到别人家的面包味道多么咸,走上、走下别人家的楼梯,路够多么艰难。压在你的肩上最沉重的负担将是那些和你一起堕入这个峡谷中的邪恶而且愚蠢的同伴;他们将通通忘恩负义,通通疯狂和穷凶极恶地同你做对;但不久之后,他们,而不是你,将为此碰得额角被鲜血染红。他们的行动将证实他们的愚蠢;所以你自己独自成为一派对你来说将是光荣的……你要抛弃一切谎言,把你所见到的全部揭露出来,就让有疥疮的人自搔痒处吧。”但丁自知命中如此,倒也敢于接受和承担。他对自己的家族充满了自豪感,他对自己的生父充满了思念之情,他一生都在长者中寻觅生父的替代者,他渴望成为一个受父母宠爱的孩子,这是《神曲》的又一个显著特征。
但丁来到最后一重天,即水晶天。水晶天是纯粹由光形成的天。这光是心智之光,因而能为富有理性的一切被创造物所理解。贝雅特丽奇将但丁带到圣彼得、圣雅各和圣约翰面前,考验他的信、望、爱三德。圣彼得、圣雅各和圣约翰,这三位耶稣的门徒,是但丁可以想象到的最崇高的忏悔者了。他们三位为但丁举行了天堂上的考试。《飨宴》中的盛宴在这里变成了天堂之宴席,但丁既是设宴者,又是赴宴者。首先,圣彼得考察但丁关于信仰的问题: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由于神的恩泽在这里向我显现的那些深奥的事物,下界凡人的眼睛是无法看到的,因而它们在那里只存在于人的信仰中,在信仰的基础上建立崇高的希望;所以信仰就具有实旨之意……我信仰一神,唯一和永恒的上帝,他自身不动,而以爱和意愿使诸天转动。”其次,圣雅各考问但丁:什么是希望?但丁回答说:“希望就是对未来的天国之福的确有把握的期待,这种期待是神的恩泽和先前的功德产生的,这一真理之光从许多星辰来到我心中。”最后,圣约翰考问但丁:什么是爱?但丁说:“这种爱必然印在我心里:因为,善一被人理解是善,就在人心里燃起对它的爱,善越大,人对它的爱就越大。”经过了这次考试,但丁便可以顺利地直抵最高天了。
贝雅特丽奇作为神学之象征,一路为但丁预先展示上帝光辉之象。后来,贝雅特丽奇的角色被一位受尊敬的长者替代,其面容露出温柔的圣爱。他就是圣伯纳德,一位神秘的冥想者,圣母玛利亚热情的敬仰者。如此,《神曲》的故事便圆满了:圣露西受圣母玛利亚之命派贝雅特丽奇前往拯救但丁,如今贝雅特丽奇又派来圣伯纳德,在但丁旅程最后的阶段给他启发和引导。
最后,但丁在《天堂篇》的结尾写道:“在那崇高的光的深奥而明澈的本性中,我看到具有三种不同颜色和同一容积的三个圆圈显现在我眼前……啊,永恒的光啊,只有你在你自身中,只有你知道你自身,你为你自身所知道而且知道你自身,你爱你自身并对你自身微笑!……如同一位几何学家专心致志地测量圆周,为了把圆化为等积正方形,反复思索都找不出他所需要的原理,我对于我所看到的新的形象也是这样……至此我的崇高的想象力缺乏能力了;但是我的欲望和我的意志已经在爱的作用启动下好像各部分全受相等的动力转动的轮子似的转动起来。”《神曲》的结束语是:“这爱推动着太阳和其他星群(l’amor che move il sole e l’altre stelle,英译:The Love which moves the sun and the other stars)。”
但丁相信,人在生前也可能见到上帝之象,并认识到上帝之象可能的样态。《天堂篇》最后一章可能是但丁切身的神秘体验与他寓言式方法及有意识的诗意创新的结合。但丁看见了全部造物之后,他看见了造物主。他看见呈现三种颜色的三个环,但却尺寸相同。其中一个环反射于另一个环,如同火焰,互相源自彼此:因此他看见三位一体,圣父、圣子以及圣灵。天堂的玄理,神创宇宙的故事,时间之河变形为永恒之圈,对天堂玫瑰中受福佑的灵魂们美妙的安排以及最后的圣三一幻象,但丁飞升时所见证的这一切,都是诗人精心策划、安排的,让读者跟随着人物但丁一次次感受惊奇。但丁又像一位高超的表演者渐渐将听众带入“神秘事物之中”。总之,《天堂篇》结尾诸章代表着但丁文学技巧最高水平的发挥:多样的叙事,引人入胜的对话,惊奇、空灵如画的比喻,丰富多彩的意象,对宇宙的想象以及风格从崇高到谩骂的鲜明反差。他越往上爬,头脑与灵魂便越得以升华,但是但丁这位艺术工匠,时刻留心着他的新听众们,他们虽然更加热心地应和,却依旧期待多样的叙事与精彩的人物描写。但丁富有心智和灵感的写作从来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和怠慢。
黄国彬在完成《神曲》的翻译后写道:“18年来,我跟着但丁一步步地走入地狱,然后攀登炼狱山,最后以天火脱云的高速飞升月亮天、水星天……穿过恒星天、原动天,直冲亿万兆炯光齐聚的最高天”:
语言呀,是那么贫乏,不能描述
我的情怀!我的情怀与所见
相比,说“渺小”仍与其小不符。
永恒之光啊,你自身显现,
寓于自身;你自知而又自明;
你自知,自爱,而又粲然自眄!
但丁在天堂感受到语言的贫乏和无能,译者面对但丁笔下光华耀眼的天堂,亦感到语言的贫乏和无能为力,时常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准确地表达意思。上帝的智慧是所有可能造物的原型,也超越所有造物之限度。因此,人类的智慧无法洞悉神圣的意志,一切人类的眼睛无法洞穿大海之深邃,即便是天堂中的灵魂也无法洞悉。用灵魂之眼看见永恒之光的经历永远无法用言语予以充分表达,而只能通过语言策略加以暗示,但却无法解开上帝之神秘。这就是但丁的“天堂”。这是一种智力的痴醉状态,但丁以光和歌声的形式体验了真理。但丁创作这部作品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类更好地理解上帝的荣耀,正如他在给坎·格兰德的信中所说的:“理解人们此生之痛苦,将他们领入幸福。”今天,天堂离我们似乎渐行渐远,但正因为如此,但丁的“天堂”反倒具有了某种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①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45—446页。
②参见钱锺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37页。
③⑰但丁:《神曲·译者序》,黄国彬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第19—21页,第3页。
④⑤⑩芭芭拉·雷诺兹:《全新的但丁:诗人·思想家·男人》,吴健、张韵菲译,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432、433、443页,第421页,第457页。
⑥⑨恩斯特·R·库尔提乌斯:《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林振华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493页,第518页。
⑦⑪⑫⑬⑭⑮⑯ 但丁:《神曲·天国篇》,田德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第96页,第96、110—111页,第149—150页,第154页,第158页,第202页。
⑧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74—275页。
作 者:
曾艳兵,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学教研室主任,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会员,山东省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社会科学成果奖评选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卡夫卡。编 辑:
得一 31217632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