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娟茹
“柔远”文化的当代意义
——读李伯元《文明小史》有感
□ 赵娟茹
李伯元的《文明小史》(60回)连载于“晚晴四大小说期刊”之一的《绣像小说》第1至56期上,这是中国第一部以“文明”为题,为“文明”写史的小说,它反映出中国维新运动时期各地区、各阶层物质和精神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小说像是一面哈哈镜,映照出新旧文化碰撞时官员、学子和百姓主动迎合或被动适应的扭曲形态,李伯元以反讽、狂谑手法使中国悠久的“柔远文化”变得可疑、沉重。
《文明小史》开端于湖南永顺府沸反盈天的局面,它起源于一个偶然事件。高升店小二失手打碎了洋矿师的“白磁碗”,被地保上报给知府柳继贤,柳知府认为涉外事宜不可怠慢,他私自暂停武举考试,主动地前去拜谒、安抚洋人,遂引起民众的不满;另有好事者错误地解读勘探矿苗的告示,使散布的谣言如同火上浇油,“柔远”一事带来的后果远超出柳知府的预想和控制,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民众攻打府衙、洋矿师逾墙逃命、知府被革职、会党被缉拿,“柔远”成为压垮脆弱的社会关系的一根稻草。
柳知府在拜谒外国人之前对同僚说:“论理呢,照那《中庸》上说的,柔远人原该如此。况且他们来的是客,你我有地主之谊,书上还说送往迎来,这是一点不错的。现在里头很讲究这个工夫,以后外国人来的多了,才显得中国柔远的效验咧。”他遵照儒家文化行事,“柔远”未能落于“一点不错”的实地,反而使他成为舆论场上的抨击对象,“柔远”绝非晚清社会自上而下的共识,在民众看来“柔远”等于“媚外”。
掩上书卷,心头浮现的“柔远”二字升腾到暗夜的半空,幻化成久不谢幕的问号:柔远文化,何以成为了李伯元反讽、狂谑的对象?“柔远”语出《诗经·大雅·民劳》:“柔远能迩,以定我王。”西周厉王掌权时横征暴敛、任用奸佞,民生艰难,召穆公规劝厉王要爱护百姓,安抚远方贵族,使近处的贵族顺从。《尚书·尧典》记载:“柔远能迩,惇德允元。”意谓安抚远处才能安抚近处,行厚德信足以使好的品性永久。《论语·子路》也勾勒了一幅“近者悦,远者来”的内政外交的图景。汉代已降,儒家文化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柔远即安抚远方族群,亦成为历代统治者御外安内的理想策略。
但随着国力的强弱,“柔远”的内涵在清代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它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积极的一面是由于中外交往频繁,柔远获得更加重要的地位,它从一种传统儒家文化理念,变成有专人负责实施的机构,上升为一种国家意志。赵尔巽等人撰写的《清史稿》共有25处用到“柔远”一词,内容除了帝王、大臣与番邦、异邦的交往,还包括设立柔远司、柔远郡等机构。比如,顺治十八年(1661年)八月,理藩院设有录勋、宾客、柔远、理刑四司。嘉庆二年(1797年)暹罗(今泰国)派使臣朝贡,清廷与其交往施予丰厚而纳受微薄,还奉行着安抚小国的定制等。
消极的一面主要表现为“柔远”文化在晚清严重退化,它成为弱国外交的托词。王之春的《国朝柔远记》是以编年体的形式,撰写的一本从顺治元年(1644年)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中央和少数民族、外国交往的史书。彭玉麟在此书的序言里借用孔子对鲁国君讲文治武功的道理,长篇大论地论证了处理对外关系只能用“柔”,因为示柔不同于示威和示弱,它是最符合儒家中庸之道的高明之策。但占据《国朝柔远记》大半篇幅记载的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间武将战死、文官和谈、割地赔款等近代史上的屈辱之事,序言的期望和正文的史实正好构成强烈反讽之态。由此,我们也就能够理解游离于官场之外,但又深具爱国之心的晚清文人李伯元,为何以其“觉世”、“醒世”、“裨国利民”之笔对“柔远”做出的辛辣讽刺了。
倘若以晚清外交政策的错误,推导出“柔远”一无可取之处的结论,显然又陷入了另一个不够审慎的极端。笔者认为柔远是一种和平的政治策略,在古代它是强大的国家对周边弱小的民族和藩属国,以封王、赐爵、经济扶助、和亲、教育开化等手段进行拉拢、安抚,使他们归附于自己,从而达到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目的。那么,“柔远”的当代意义何在?
柔远是表征一个国家内政外交政策的晴雨表。几千年来,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日渐壮大,以强大的经济、军事、文化实力,吸附周边的民族和国家前来朝拜和上贡。例如,国富民强的盛唐开创出“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繁荣景象。这除了盛唐有强大的经济和文化实力等因素外,还与中国是一个重视礼文化的国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并非一个热衷于侵略、咄咄逼人的国家,而奉行着一套“他者为上”,“厚往薄来”的理念。我们当然要反对晚清在国力积贫积弱之时所作出的柔远人以饰太平的假象,但也应当赞许国家强大时与别国互惠互利的局面,以及所作出的大气努力甚至让步。
同时应该强调,柔远作为谋求和平共处的策略,它的立足点一定是为了维护,而不是损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晚清朝廷极端错误地颠倒了人民和异邦的关系,丧失了民心和社稷。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得以重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应尽一切努力营造和平的环境,这符合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利益。但我们都应清楚,不是所有人都会为我们的发展送上真心的祝福,他们会不遗余力地叫倒好,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这时更要清醒地把握好柔与刚、近与远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作者:陕西省西安市西安翻译学院文学院教师,邮编7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