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榜首状元到潜邸旧臣
——北宋杨砺仕宦述评

2017-01-27 18:19:48贾海鹏
华夏文化 2017年3期
关键词:真宗长编宋史

□ 贾海鹏

从榜首状元到潜邸旧臣
——北宋杨砺仕宦述评

□ 贾海鹏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兵变“黄袍加身”,为使赵宋不重蹈五代短命的覆辙,建国伊始就开科取士,注重对武人的抑制。杨砺是第一批通过科举进入宋政府的人,史载“太祖建隆元年取进士十九人,榜首杨砺”(《文献通考·选举五》)。其仕宦从最初“禄不足养母”的凤州团练推官,到临终的枢密副使,真宗为其“废朝,赠兵部尚书,中使护葬”(《宋史·杨砺传》),可谓荣显。细考其原因,累世璎珞成为其初期重要的从宦背景。

一、科举之路与杨砺入仕

杨砺字汝砺,京兆鄠县人。是经由五代入宋的第一批人,其家世的兴衰或多或少也有着由唐末历经五代再到宋的大时代印迹。其传记追述了曾祖、祖、父三代,“曾祖守信,唐山南西道节度、同平章事,本宦官复恭假子也。祖知礼,后唐均州刺史。父仁俨,入蜀仕王氏,为丹稜令。蜀平,补渭南主簿,累迁永和令。” (《宋史·杨砺传》)从祖上最终的官职来看,曾祖是节度、同平章事,到祖父时降到刺史,再到父亲时只是主簿、县令了,有很明显的家道衰落迹象。

从官职的文武属性来看,曾祖节度使,祖父刺史都是武职,到父亲时的主簿、县令文职,说明其有由武转文的迹象。再者,曾祖起名“守信”,因为他是宦官杨复恭的假子,可能含有假父子之间的某种约定,要信守诺言的意义。其祖父起名“知礼”,父亲起名“仁俨”也都含有浓郁的诗书文化气息。结合起来考察,其家族有由武转文的变化。而杨砺的文辞当有一定的造诣,“周广顺初,游澶州,持所为文谒世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不然断不会贸然在游览时,轻率地拿文章自荐于周世宗。至此之后,杨砺也开启了自己的为官之路,而这一道路既有家族因素的继承,也有时代之背景,再结合自身的文化素质,在新王朝伊始,必然有用武之地。

宋太祖开国之后,马上就着手开科取士之务。建隆元年(960年)“(二月)庚寅,奏进士合格者杨砺等十九人姓名”(《长编》卷1),杨砺位于榜首,但是当时并不称“状元”。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宋准榜位列榜首后才称状元,但是杨砺确有状元之实,冠以其两宋“第一状元”之名也是名至实归。

杨砺虽然在建隆元年就高中榜首,但时运不济,太祖时期他的仕宦并不顺畅。“砺,建隆中举进士甲科。父丧,绝水浆数日。服除,以禄不足养母,闲居无仕进意,乡旧移书敦谕,砺乃赴官。解褐凤州团练推官,岁余,又以母疾弃官。”(《宋史·杨砺传》)由于父丧和母疾之忧,再加之嫌俸禄低,数年时间只为凤州团练推官,仕宦不顺。“禄不足养母”说明宋初底层官员俸禄低薄,并不是如赵翼评价的“惟其给赐优裕,故入仕者不复以身家为虑”(《廿二史劄记》卷25《宋制禄之厚》)。所以真宗评其“介直清苦”是很中肯的。

以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杨砺去世时69岁推算,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其中进士甲科榜首时已30岁,加之母疾,生活清贫。但是其对于政权更迭中权力重新分配的机遇有着清晰的认识,这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太祖逝世后,对新的权力集团的靠拢上。

宋太宗即位后急需稳定政局,收揽人心,大力发展科举,有宋一代的科举之兴也发轫于太宗朝。当时对科举出身的文人都会加以重用,而杨砺也借献书,重新回到朝廷。通过献书,杨砺被召试学士院,得到了重新做官的机会。这次的初授之官比之前要高,为陇州防御推官。之后顺利入迁光禄寺丞,“久之,转秘书丞,改屯田员外郎、知鄂州”(《宋史·杨砺传》)。经历了数次迁转之后,成为一方知州。

二、潜邸旧臣以为晋资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改元,大赦天下,诸王相应地也进行加封,三子赵元侃被封为襄王。太宗不但手召诸王曰“汝等生于富贵,长自深宫,民庶艰难,人之善恶,必恐未晓,略说其本,岂尽余怀”(《长编》卷29),对其进行教导,而且亲自为诸王选择王府属官。杨砺家境清贫,为人介直,而且在地方做知州“以善政闻”,符合太宗知晓“民庶艰难,人之善恶”的标准,故“以屯田员外郎杨砺为库部员外郎,充襄王府记室参军”(《长编》卷29),成为王府官属。淳化五年(994年)由于寇准的建议,襄王被改封为寿王,开封府尹。杨砺也随其他王府官员跟随寿王到开封府佐职。至道元年(995年)八月寿王被立为皇太子,原王府僚属也多一并进入东宫,史载:“至道元年八月壬辰,以开封尹寿王为太子。九月丁卯,朝元殿行册礼。以杨徽之、毕士安兼左右庶子,乔惟岳、杨砺兼左右谕德,夏侯峤兼中舍,李至、李沆兼宾客,诏太子见宾客如师傅礼”(王应麟:《玉海》卷129)《长编》也载:“大赦天下。文武常参官子为父后,见任官赐勋一转。”其传记中也明确记载“储宫建,兼右谕德,转度支郎中”(《宋史·杨砺传》),杨砺由水部员外郎,开封府推官,转迁到了度支郎中,兼太子东宫右谕德,官职虽然不高,但明眼人都看得出其政治潜力之所在。

从端拱元年(988年)到至道三年(997年)三月,杨砺一直在太子身边,做了近十年的东宫官属。司马光在其笔记中记载:“在开封府,真宗问砺何年及第,砺唯唯不对。真宗退问左右,然后知之,自悔失问。砺不以科名自伐,由是重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7)杨砺唯唯不对的真正原因不得而知,但是确确实实得到了太子的认可,之后即位的真宗尝言:“朕在东宫,常与宫僚款接,杨砺、邢昺日夕讲诵,今当儆戒之也。”(《长编》卷80)

太宗至道三年(997年)三月壬辰,太宗驾崩,真宗即位,其潜邸时期的僚属首先得到升迁,“(夏四月)甲辰,太子宾客李至为工部尚书,李沆为户部侍郎,并参知政事”(《长编》卷41)。杨砺为东宫太子右谕德,其传载“即位,拜给事中、判吏部铨”(《宋史·杨砺传》),得到了这一考核官员升迁的优差。在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有官员主张恢复唐朝的二十四司制度,变差遣为实任,真宗回复道:“杨砺尝言行之不难,但以郎中、诸司使同领一职,则渐可改作”(《长编》卷86),但由于王旦的反对,没有实行。这当是真宗即位后,杨砺拜给事中、判吏部铨时候的建议,可见其在此任亦是有所作为的。吏部之任不久后,又被“召入翰林为学士。咸平初,知贡举,俄拜工部侍郎、枢密副使。”(《宋史·杨砺传》)之后,咸平元年:“有彗出营室北,光芒尺余”,下诏百官极言得失。吏部郎中、直集贤院田锡上书言事:“臣去年所上第一章,下在中书,第二、第三章,留中不出。臣虑外人窥其曾有贴黄,岂未付中书,且宣召宰臣、枢密使问其可否”,怀疑有人故意截留偷看奏疏。而且“密院公事,宰相不得与闻,中书政事,枢密使不得与议,相承既久,骤改固难,致兵谋不精,国计未善。求之近验,即去年灵州之役,关西之民死者十五余万。”(《长编》卷43)认为两府各自为政,才有灵州惨败。故此有必要对两府人事做一调整。杨砺作为真宗潜邸亲信,在人事调整中,被真宗安排进了枢府要职。其年冬十月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温仲舒罢为礼部尚书,枢密副使、给事中夏侯峤罢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户部侍郎向敏中加兵部侍郎、参知政事,翰林学士杨砺为工部侍郎,宋湜为给事中,并为枢密副使(《长编》卷43)。咸平二年(999年)八月,在成为枢府大臣不足一年之后,杨砺却去世了。其举丧之时,真宗“冒雨临其丧。砺私舍委巷中,乘舆不能入,上为步进,益嗟悯之,赠兵部尚书,中使护葬”(《长编》卷45)。可见死后真宗对其待遇之优渥,而且经常追思其言。比如在大中祥符六年真宗和枢密副使王嗣宗、宰相王旦等人讨论恢复幕职州县官俸户问题时,还能记得杨砺的建议,“顷年杨砺、夏侯峤言,立俸户便于官员,于国亦无所妨,俸户亦欲为之”(《长编》卷81)。

真宗即位时,杨砺已经67岁了,“方当任用,遽此沦谢”。虽然只有不到两年的短暂时间,但这段时间是杨砺仕宦的黄金期,其也可谓大器晚成。而这一为官高潮无疑与其潜邸身份有莫大关系,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朝廷或者说皇帝的用人心态,杨砺则恰好借助了这一因素,成为潜邸官僚群体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北宋第一状元的仕宦反思

太祖一朝共放进士十五榜,这些榜首状元在《宋史》中有传的也仅杨砺、张去华、刘蒙叟、柴成务、安德裕、宋准、王嗣宗七人。李景阳、刘察、张拱、刘寅四人甚至籍贯不可知。翻看这些人的传记,刘蒙叟于乾德五年(967年)夺得榜首后,仕宦近四十年,致仕时官职才是职方郎中,真宗赐正六品的太常寺少卿头衔(《宋史·刘熙古传》),安德裕开宝二年(969年)榜首,致仕时官至金部郎中(《宋史·安德裕传》)。所以杨砺之后的迁转,在上面的人中比较突出。一个人的成功不能背离大时代的主题,赵宋建国伊始就注重文治,太祖虽时常劝谏身边人多读书,但大举崇文还是从太宗时期开始的,历经真、仁朝,司马光才发出“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司马光:《贡院乞逐路取人状》)的议论。所以这一过程还是经历了一段时间。

杨砺从一开始时“禄不足养母”,到“丁内艰,起就职”,直至逝世时“私舍委巷中,乘舆不能进”,其一生介直清苦,符合君子贤人的形象。再者,其善于观察时势,抓住时机。周世宗时就主动“执文谒见”;太祖时抓住科举机遇,一举夺得榜首,成为新朝人;太宗即位后,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又主动献书重新获官;后作为真宗潜邸僚属,深得真宗信任。

在其谒见周世宗时,梦见真宗是来和天尊。“尝独处僧舍,梦一人衣冠甚古,目砺曰:‘汝能从我游乎?’砺即随往。顷之,睹宫卫严邃,若非人间。见大殿上真人服王者衣冠,秉圭南向,总三千余众,砺升殿礼谒。最上者前有案,置籍录人姓名,砺见己名冠首,因请示休咎。真人曰:‘我非汝师。’指一人曰:‘此来和天尊,异日为汝主也,当问之。’天尊笑曰:‘此去四十年,汝功成,余名亦显矣。’砺再拜,寐而志之。砺初名厉,以梦睹籍中作‘砺’字,遂改焉。至是,受命谒见藩府,归谓诸子曰:‘吾今见襄王仪貌,即来和天尊也。’”(《长编》卷29)笔者推测这一梦兆当是杨砺作为襄王潜邸僚属,储君地位确立之前,为真宗造势而杜撰的。梦的真实性已无从考证,但其侧面反映出的影响却是存在的,清人计大受评论说:“或问:王钦若、丁谓既导真宗,以封祀而建明道教,蒐讲坠典。帝意若符契,大修宫观,享玉皇,谒老子,史不胜书。然则杨砺之梦帝为来和天尊而降生者,信乎?曰:否,不然。钦若等为之也。彼盖欲以妖妄惑帝,即首为襄邸记室之杨砺。”(计大受:《史林测义》卷28)当然,认为杨砺是祥瑞活动的始作俑者不甚准确,但是确实可以想见杨砺对于真宗这一政治资本是倾心投资的。而“随龙潜邸”的身份也成为他仕宦的最大依傍。

总体而言,杨砺虽然半生处于五代割据之时,但是当新王朝建立后,本来乱世无用之书生,却成为状元。这不仅得益于自身文化素养和家族璎珞,也受新王朝崇文治国理念的影响,再加之审时度势,善于抓住机遇。《宋史》论曰:“杨砺遭遇龙飞,致位崇显,自以梦协其兆。”(《宋史·杨砺传》)可见潜邸旧臣的身份是其仕宦荣显的关键,而且这一点甚至大有超过其状元身份的影响。故而,传统认知中,北宋科举对士人的为官之要是有时代性或是阶段性的,在北宋初期,皇帝更愿意在潜邸旧僚中擢以高官,这一群体才是当时政坛的主导,而杨砺正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作者: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邮编710069)

猜你喜欢
真宗长编宋史
论北宋真宗时期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孝母
一席话救百人
赵振铎先生学术年表长编
读《郭沫若年谱长编》的几点思考
郭沫若学刊(2019年3期)2019-10-12 08:09:58
略谈《郭沫若年谱长编》的价值及有待完善的地方
郭沫若学刊(2019年3期)2019-10-12 08:09:54
宋祁生平考
“情—理—情”模式与《宋史·苏轼传》文本的形成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古代文明(2018年2期)2018-04-25 09:57:02
棋王
短小说(2004年4期)2004-03-29 22: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