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民
(中原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以强调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根本目的,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凝练专业方向和特色为目标,将综合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中,同时,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对我校中外合作办学会计本科专业项目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
中原工学院2004年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会计学专业以来,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水平和效益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现有会计专业培养计划修订于2013年,是由中外合作高校双方共同商定,并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联合管理委员会聘请专家审定后形成,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业务规格、专业核心课程、培养计划特色说明、学时分配、引进合作方资源和双方对接课程对照表等相关内容。主要存在以下优点与不足。
一是提出了适应国际环境从事财务管理及会计相关工作,达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纺织行业高级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等方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本准确。
二是建立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等3个方面,包括16个二级指标和22个三级指标的人才标准,明确了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与实现途径。
三是在教学计划中对引进资源(引进外专、引进教学资料、引进课程、双语教学等)有明确的说明与要求,基本符合“四个三分之一”的要求。
一是培养目标特色有待进一步凝练,人才培养矩阵的课程支撑不够。
二是教学计划有明显“纺织行业”人才培养倾向,课程中有较多的纺织行业基础课程。依据现代大学教育理论和社会人才需求的状况,应减少人才培养行业倾向。
三是原有课程体系设置存在“万金油”体系的弊端。课程体系中会计、财务、审计、税务课程并重,难以突出培养学生管理会计能力特色。
四是必修的学分较多,使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自我学习、思考,不利于创新力的培养。
五是现有的课程体系中,理论与实践课连续性不强,实践教学学分不足,实践课程体系不完善,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六是现有的课程体系与国外合作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度不够,专业特色不够明显。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树立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积极借鉴国外合作高校的先进培养理念、模式和方案,立足学校实际,以突出专业办学特色为指向,以加强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责任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根本,注意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素质综合、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的高级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修订后的专业学生培养计划应能更好地体现国际合作办学的目标,更深地体现与合作方会计人才培养的融合,更加突出专业培养定位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升方面的内容。
第一,突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在充分借鉴吸收国外合作方的先进办学理念、模式和方案的基础上,引进合作高校的教学大纲、课程、教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师资队伍和质量保障体系等优质教学资源,加大合作方教学资源的引进与转化力度,教师、课程、核心课程和教学时数的引进应充分满足“四个三分之一”的要求,同时,强化外方教师的质量。
第二,强化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突出英语特色。一、二年级强化英语应用能力培养,适当增加专业课双语教学学时,按精读、听力和口语分小班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尝试采用雅思课程的教学模式,加大外籍专家的授课学时,强化听、说、写等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三,注重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培养。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等综合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强化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强化自主学习、课外学习等能力的培养,提升适应社会发展和变化的综合能力。
第四,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依据人才培养标准矩阵,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强化学生课外学习的意识,加大课外学习与实践的比重。
第五,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充分凝练专业特色,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适当压缩理论课程总学分,调整课程结构,注重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注重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挖掘他们的潜能,以促进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
第六,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应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中心地位,将实验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和二课活动等作为教学的重要组织部分,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探索实践教学的手段、方式、内容及形式等方面的改革,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真正实现培养高级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第七,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立足会计专业,强化互联网+时代的数据库思维,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财务数据分析、预测与决策的能力,着实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财务管理能力。
第八,着力培养职业素养。在基本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做好专业选修课、通识课等方面的设计,并结合就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把原来培养目标中的“具有纺织行业背景,适应国际环境从事财务管理及会计相关工作,达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修改为“具有国际化视野、动手应用能力强、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国际化高级管理会计应用型人才”,突出服务当地经济,弱化行业倾向。
弱化原来课程体系中会计、财务、审计、税务课程并重的设计,突出信息化环境下管理会计数据分析能力培养的特色。设计了计算机文化基础(EXCEL数据分析工具)、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数据库思维),增设了运筹学(数学基础)和会计管理信息(软件思维),以强化运用数学理论与方法及信息化工具进行定量分析技能的培养,突出会计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国内外发展动态的掌握,注重学习力、实践力和创新力的培养要求。
在增加运筹学、定量分析方法、会计信息系统、中级管理会计、高级财务管理等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企业经营沙盘、财务报表分析实习等实践课程,以强化财务管理能力的培养;加大了国际财务管理、国际会计、出国交流学习、双语教学的比重以强化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理论课程体系上,设计了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初级管理会计、中级管理会计、高级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公司战略和公司治理等递进性理论课程体系,同时增加了运筹学、定量分析方法等数据分析理论与方法,以形成企业管理视野下的管理会计能力培养的理论课程模块。
设计了包含基础性实践、技能性实践、综合性实践和创新性实践等四层次递进的多维实践课程体系。基础性实践主要培养学生财务会计基本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能力,提升其会计核算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初级财务会计实习、中级财务会计实习、会计软件实习、会计信息系统实验、内部审计课程实验等;技能性实践主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方法、工具,进行财务数据分析,提升其管理会计数据分析能力,主要包括EXCEL、ACCESS、财务报表分析、成本与风险管理、国际财务管理、运筹学、统计学、定量分析方法等课程实验与实习实践;综合性实践主要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综合知识,提升其管理会计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主要包括高级管理会计、税收筹划、企业经营沙盘模拟、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实验与实践实习;创新性实践主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综合运用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主要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学科竞赛、二课活动、实习实践、创新创业等。
在把现有计划由174.5个学分删减为157个学分的基础上,减少理论学分数,增加实践学分数,并改变原来理论与实践课程分离的状况,在理论课程中加入1/3左右学时的课程实验,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同时,增加学生课外学习与实践的学分数,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意识。
为了强化与提升英语学习氛围和应用水平,改革原来单一的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改革,针对专业教师采用结合双语教学比例的奖励措施,为学生提供全周期的英语学习环境。同时,对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与考核进行改革,采用雅思的教学内容与考核方式,实现课堂英语教学与学生出国学习、就业等方面的英语应用能力需求的一体化。
把通识课学分增加为12分,并把其分为高新技术类、跨学科领域类、人文与社会科学类、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及中华文明与外国文化类等五大类,要求学生选修必须包含五大类内容,以强化学生的多学科交叉、人文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同时,专门设置5学分的二课活动,并按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学术讲座、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公益活动等大类设计了详细的学分认定指标体系,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组织活动、专业实践和就业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四个三分之一”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原教学计划满足“四个三分之一”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合作方教学资源”模块分别从“引进外专”“引进课程”“经合作方培训的双方认可教师授课”等方面进行细化说明,以更好地实现全过程管理,保证“四个三分之一”的实现。
为了更好地落实优化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以实现“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级财务管理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完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软、硬件建设,以满足与保障项目专业日常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为此,学校建立了外专授课专用多媒体报告厅、自动录播教室(实现外专授课视频的自动采集与编辑)、语言交流与学习中心、会计专业专门实验室、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实训室,购买与配置了课程实验或实习的系列专门软件。
在引进外专授课的基础上,通过中外双方日常教学、教研和科研合作,让外方教师参与到实践教学、毕业设计中。安排中方助教参与外专授课的全过程,强化中外教师的培养与提升。通过建立教师出国基金,鼓励专业教师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合作与学位提升等。同时,以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实训课程为依托建立了由经济管理不同专业教师组成的虚拟教研室,以强化教师的企业管理视角下的管理会计思维。
安排专门的教学资源管理人员,组织与管理合作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整理、吸收与转化工作。建立了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电子阅览室和互联网共享平台,实现合作双方的教学资源的互通与共享。
在理论教学上,积极借鉴国外的案例教学法、个性化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方法,并采用翻转课堂、MCOOS等教学形式提高理论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实践教学上,积极探索仿真模拟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强化学生的系统知识运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学校教务处设计了中外合作办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专项基金,期望通过教研活动促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优化。
为了强化教学质量管理,学校建立了“六评、三查、一审核、一员、一督导、一报告”的质量监控体系。“六评”即教师教学水平评估、专业评估、实验室评估、课程考核评估、毕业设计(论文)评估、学生评教;“三查”即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一审核”即对项目引进的课程和教材进行审核;“一员”即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负责收集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定期上报;“一督导”即教学督导制度,由项目联合管理委员会委员和专业院(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督导专家采取现场听课或利用课堂教学实时观测系统,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进行持续、实时、全面的教学督导,通过听、看、查、导等方式,督促中外教师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帮助、引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一报告”即合作办学项目教学年度质量报告制度。通过上述基于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开展质量检查和评估,以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通过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校企合作、境外寒暑假短期实习项目,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十余年来,经过不断的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优化与教学改革,中原工学院在引进、消化与吸收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如何通过创新教学计划,整合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促进中国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宗民.中外合作办学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以中原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会计专业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21):214-216.
[3]杨红英,刘让同,牛建设,等.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改革[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3,24(6):8-11.
[4]林金辉,莫玉婉.推进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外合作办学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国际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2013(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