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龛手镜》又音成因释例

2017-01-27 14:34李敬飞魏金光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通假音义体例

李敬飞,魏金光

(遵义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龙龛手镜》又音成因释例

李敬飞,魏金光

(遵义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龙龛手镜》中的又音字数量众多,统计分析其收字情况、特点,并通过释例,从行讹、通假、误读等方面初探其成因,对深化《龙龛手镜》音义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龙龛手镜》;又音字;成因

《龙龛手镜》(以下简称为《龙龛》)是宋辽时期的僧人行均为帮助广大僧众研读佛经而编纂的一部音义书,其收音数量多、来源广,字形字样丰富,在佛学、小学、辞书学等方面均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龙龛》又音是指《龙龛》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如:《龙龛·田部》(153①此处字数指该字在《龙龛手镜》中所在页数,下同。)“町,他丁他頂徒頂三反,田丘畒也。”这些又音字内涵丰富,既包括时音,又收录了不同年代、师承的语音,既能反映历史音变,又能反映方音、古音等特殊语音。本文在建构《龙龛》数据库的基础上,对又音字的数量、体例、成因等作初步探讨。

1 《龙龛》又音字体例概况

笔者以1985年中华书局影印《龙龛手镜》(高丽本)为底本,其中所缺的上声卷以及缺页辅之以《新修龙龛手镜》(四部丛刊续编本),统计全书共收录字头23152个,其中又音字为3589个,占全书收字总数的15.5%,其体例主要分为字形,字音和字义三个部分。

1.1 字形体例

《龙龛》又音字的字形体例与全书编纂体例大致相同,均采用“古”、“今”、“正”、“俗”、“或作”等十三个专门术语进行标注,并于整条注释后标注异读数目,如《龙龛手镜·人部》(24):“,俗。,或作②引自郑贤章《〈龙龛手镜〉研究》第五章(第86页)“或作是指某一个字还存在另外的写法,与正字相比算是一种准规范字。”。僄,今③引自郑贤章《〈龙龛手镜〉研究》第五章(第85页)“今字是指与正字比较算是一种准规范字,是能登大雅之堂的。”,疋昭疋妙二反,輕丨也,三。”

1.2 字音体例

《龙龛》又音字的字音体例则较复杂,分为以下四类:

(1)以“又”为标志,标注多个读音,如《龙龛手镜·舟部》(133):“,芳逼反;又音伏”;

(2)直接列出几个不同的读音,中间无任何标志性词语,主要有“XX几音”和“XX几反”两种注音形式,如《龙龛手镜·草部》(258)“蘄,其機勤三音,縣名,亦草名,又姓”;《龙龛手镜·田部》(153)“町,他丁他頂徒頂三反,田丘畒也”;

(3)以“又X声”为标志,区别声调,标注又音,如《龙龛手镜·心部》(55)“,於容反,憂也;又上聲”;

(4)以参考资料来审定读音,明确指出又音的出处,如《龙龛手镜·言部》(52)“譃,《舊蔵》作謔,許反;《郭氏》俗音虚”,上述四类注音形式既有单独出现的,也有相互交叠一起出现共同标注又音的。

1.3 释义体例

释义体例主要为先注音,后释例,如《龙龛手镜·土部》(247)“,《川韻》音灰,猪丨,地名;又丑玉反,土也。”《龙龛手镜·言部》(46)“讞,正,魚蹇魚列二反,議獄也”。

2 《龙龛手镜》又音成因释例

陈弟在《毛诗古音考》自序中曾云:“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①陈弟:《毛诗古音考》[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1年。”《龙龛》中又音字的产生,不仅因为古今方俗之别,还有形讹、通假、误读等原因,下文通过释例简要分析其又音成因。

2.1 因方音产生又音

按:此处二音应为南音与北音的差异。

考《慧琳音义》卷十一《大宝积经》第一卷中“猫兔”注(57p0607a):“上莫包反,江外吴音以为苗字,今不取。”又《慧琳音义》卷二十四《金刚髻珠菩萨修行分经》中“貓貍”注(57p0887a):“传音也,正音苗。”又《慧琳音义》卷十四《大宝积经》第八十二卷中“貓伺”注(57p0678a-0678b):“卯包反,本音苗,兽名也。”可知慧琳认为“苗”音(霄韵)为江外音,“莫包反”即“卯包反”(肴韵)为又音,与《龙龛》一致。

考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七》“有貓”注(99页下):“如字,又武交反,似虎浅毛也,本又作猫,音同。”又卷十二“迎猫”注(185页上):“字又作貓,音苗。”又卷三十“貓”注(435页下):“亡朝反。”同卷又注(436页上)“貓,音苗。”如上可知,陆德明将“苗”音(霄韵)为如字,又音武交反(肴韵),与《龙龛》一致。

《龙龛手镜·手部》(211)打,德冷反,丨撃也,棓也;又江外音都挺反。

按:此处为南音与北音的差异。

考《慧琳音义》卷三《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百三十七卷中“捶打”注(57p0452b):“下德梗反,江外音丁挺反。”又卷七《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百五十二卷中“捶打”注(57p0528b):“下德冷反。”又卷十二《大宝积经》第十六卷中“打治”注(57p0625a-0625b):“打,吴音为顶,今不取。”又卷八《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六十六卷中“檛打”注(57p0535a):“下德耿反。陆法言云:都挺反,吴音,今不取也。”如上可知,“打”音都挺反来源于吴音,正音为德冷反。

2.2 因形讹产生又音

考《大广益会玉篇·卷十三》(66页上):“藾,力蓋切,藾蕭也,蒿也。,同上。”考《经典释文·卷六》:“藾,音賴。”又卷三十:“藾,力大反。”考《宋本广韵》(363页):“藾,落蓋切,藾蒿;,同上。”又入声卷(463页):“,盧達反,蒿”。上述书中“”只有“盧達反”一音,释义也基本相同。查找与“”字形相近的“莿”,音义与《龙龛》所注“七赐切”音义皆同,考《大广益会玉篇》(65页上):“莿,七漬切,芒也,草木針也。”考徐铉《说文》(19页下):“莿,茦也,从艸刺聲,七賜切。”又《宋本广韵》(327页):“莿,七賜切,草木針也”。“”“莿”是两个完全独立的字,但字形相似,《龙龛》将两字合为一字,产生异读。

《龙龛手镜·刀部》(98)搯,士刀反,丨捾也;又俗苦甲反,捾音烏活反。

按:此处系行均抄写时将“士”与“土”相混淆而形成的又音。

考得“搯”:《大广益会玉篇·卷六》(29页下)作“他勞切”;《唐韵·豪部》作“土刀切”(卷2);《说文》作:“捾也,从手舀聲”(251页上)段注:“土刀切”(595页下);《宋本广韵》作“土刀切”(156页);《慧琳音义》卷十“搯數”下注(57p0593b):“口甲反……”,又卷四十“搯其”下注(58p0198b):“上口裌反”,又卷五十九“搯傷”下注(58p0637a):“枯狭反,或作,同,枯洽反……”,又卷七十一“搯心”下注(58p0887b):“他勞反,……中國言搯,江南言挑音土彫反”,又卷七十二“”下注(58p0904b):“上討刀反”,又卷七十五“搯叩”下注(58p0970a):“吐刀反。”《玄应音义》、《经典释文》、《六臣文选注》等《龙龛》之前字韵书未收或不注“搯”字。

综上可知,《慧琳音义》中作“口甲反”、“口裌反”、“枯狭反”与《龙龛》中“苦甲反”同,行均当引于此。而各书中均未收“士刀反”一音,只存“土刀反”一音,又作“他劳切”、“吐刀反”、“讨刀反”等,“士”与“土”形似,或许行均抄写时讹误产生。

《龙龛》中因形讹而产生的又音还有许多,如“刕”与“劦”形似,行均作“刕”音“叶”,这或许是由于《龙龛》系行均个人修书,抄写校订不严谨所导致。

2.3 因音变产生又音

《龙龛手镜·广部》(301)厭,於葉於叶二反,伏也,四。

按:此处因行均所处时代葉韵与怗韵已经相混而产生又音。

考得“厭”,《大广益会玉篇·卷四》(104页下)作“於冉於葉二切,合也,伏也;又於豔切,飫也。”《唐韵·叶部》作“一鹽反”、“於琰反”、“於豓反”(卷29);《经典释文》作“不厭,於涉反或於驗反”(114页下),又“則厭,於涉反,李一音;於入反,注同”(127页上);《后汉书·光武帝纪》作:“厭音一葉反”(6页);《说文》作:“厭,笮也,从厂猒聲,一曰合也。”(194页上),段注:“於輒切,又一琰切”(448页上);《史记》作:“以厭,一反,又一冉反”(史部,卷3);《玄应音义》卷一(32p0006c)作:“厭人,於冉反,山東音於反”,又卷十六(32p0224b)作:“厭禱,於簟反,伏合人心曰厭。”《慧琳音义》卷一(57p0413a-0413b)作:“厭食,上伊焰反”,又卷二(57p0427b)“厭倦,伊爛反”,又卷二(57p0432b)“厭禱,上伊琰反”,又卷十四(57p0670b)“厭足,伊閻反,或作猒”,又卷十九(57p0774b)“不厭,一艶反”,又卷三十一(58p0023a)“厭笮,上黶甲反”。

综上文献,“厭”皆无“於叶反”(怗韵)一音,又据张卫东①张卫东:《论〈龙龛手镜〉音系及其性质》,《语言学论丛》,2001年第3期,第186页。(2001)指出葉怗二韵在当时已经出现相混现象,所以“於叶反”很可能是行均时代产生的新读音。

2.4 因通假产生又音

《龙龛手镜·魚部》(171)鯈,正,失竹反,魚名;上又俗音由,正作,丨小魚,二。

按:“鯈”音“失竹反”因与“倏”通假而得音。

考得“鯈”,《大广益会玉篇·卷二十四》“鯈,徒堯切,白鯈魚也……,又直流切”(115页下);《宋本广韵》作:“鯈,直由切,魚子又魚名也”(209页);《说文》“鯈,魚名,从魚攸聲”(243页上)段注:“直由切……今音迢”(577页上);《唐韵》作:“直由切”(卷2);《经典释文》作:“鯈,音條,本亦作鮋,又音由,又直留反,又音酬”(131页);《六臣注文选》作:“儵,五臣作儵,長流切”(250页上);《山海经》作“儵魚,音由”(卷3)。上述文献只见“由”音,不见“失竹反”一音。

考《慧琳音义》卷六十八(58p0833b)“倏怱:上昇育反。……文字典說:從火攸聲。論作儵,亦通也。”又卷八十九(59p0165a-0165b)“倏不見:詩育反。……傳文作儵,同也。”又卷九十五(59p0250a)“倏然,上舒六反……亦作倐。集本作儵,通用。”综上,“昇育反”、“詩育反”、“舒六反”与“失竹反”同,因“儵”“倏”通假而获得“失竹反”一音。

《龙龛手镜·水部》(236)淴,烏没反,水出聲也,又俗色立反。”

按:“淴”與“歰”通假而得“色立反”一读。

考得“淴”,在《大广益会玉篇·卷十九》作:“音忽,汲也。”《宋本广韵·月部》作:“烏沒切”(481页);《六臣文选注》作:“烏骨切”(238页下);《慧琳音义》卷八十二“汨淴”下注(59p0028a):“上古筆反,……下温骨反。”又卷八十七“淴滑”下注(59p0119a):“上音忽,下音骨”;《玄应音义》卷十八中“歰滑”下注(32p0241c):“又作濇,同。所立反。謂不滑也。……論文作淴、歮二形,非躰也。”徐铉《说文》、《经典释文》、《六臣注文选》等《龙龛》之前书皆未收或不注“淴”字。

综上,“烏沒切”、“温骨反”、“音忽”都与《龙龛》注音同,而行均所注俗音“色立反”则最早载于玄应《一切经音义》,因与“歰”通假而得此音。

2.5 因误读声旁生又音

《龙龛》中因误将声旁作为全字读音而产生的又音数量不少,如“摕”字(217页,手部),查《龙龛》之前各字韵、音义书存有“都计切”、“特计切”、“徒结切”等音,但均不见《龙龛》所注“帶”音,疑行均误将“帶”(當蓋切,《宋本广韵》331页)作为“摕”字读音得此音。

2.6 因佛经读音产生又音

《龙龛手镜·舟部》(130)般,今,北官反,運也;又蒲官反,樂也;今又音撥,丨若也。

按:“般”音“撥”乃专指佛教用语“般若”一词中读音。

考得“般“,《大广益会玉篇·卷十八》:“般,歩干切,大船也;又樂也,又北潘切”;《唐韵·桓部》:“般,北潘切”;《经典释文》:“而般,音班”(110页上),又“人般,步干反,下同”(214页下);《尔雅注》:“般,蒲安反”(113页);《史记》:“般,音班;又音盤,槃桓也”(卷20);《晋书音义》:“般倕,班垂二音”(列传第六,847页);《说文》:“般,北潘切,辟也。象舟之旋,从舟,从殳。殳,所以旋也”(176页上)。上述文献中,仅存“北官蒲官二反”二音,而未见“撥”音。查《慧琳音义》卷十二中“般”音“撥”,《大宝积经》第三十六卷注(57p0640a):“般羅若,上音鉢,梵語訛也,正梵音云鉢囉二合枳孃二合,唐言慧,古譯云智慧,義無不明也。”可知,“般罗若”为梵語Prajna音译词,属于音义佛经中的特殊读音。

结语

《龙龛》又音字数量多,来源广,成因复杂。本文仅对形、音、义三个方面的体例作了说明,并归纳了其成因,希望为进一步研究《龙龛》又音现象奠定基础。目前,《龙龛》又音的音系特征和性质虽有学者论述,但仍需对又音价值作进一步的挖掘和总结。

[1]行均.龙龛手镜(四部丛刊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行均.龙龛手镜(高丽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陈彭年等重修.宋本广韵[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2.

[4]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萧统编,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郑贤章.《龙龛手镜》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中华大藏经编辑局.中华大藏经[M].北京:中华书局,1984-1996.

[8]陆德明.经典释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9]毕谦琦.《经典释文》异读成因考探[J].辞书研究,2012,(6): 63-70.

[10]葛信益.《广韵》益读释例[J].语言研究,1985,(2):23-26.

(责任编辑:娄 刚)

Explanations of the Multitone Characters’Production in Longkanshoujing

LI Jing-fe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6,China)

The multitone characters in Longkanshoujing are of great quantity.There is a profound meaning for the research on Longkanshoujing by consulting the number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tone characters and explaining the reasons of the multitone characters’production from different aspects.

Longkanshoujing;multitone characters;production

H124.3

A

1009-3583(2017)-0075-04

2017-02-23

李敬飞,女,安徽蚌埠人,遵义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汉语言研究。

魏金光,男,山东临沂人,遵义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语法史和方言研究。

猜你喜欢
通假音义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字音义的词源学解释
衛伯考(下)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洛神赋》“清阳”词义训诂
浅说通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