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南省委党校文化与科技教研部讲师
以文化自信推进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
李榆中共云南省委党校文化与科技教研部讲师
由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主办,省委党校承办的云南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推进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主题专场研讨会于11月3日在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举行,省内相关领域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省社科联秘书长阮凤平、省委党校副校长欧黎明教授分别在开幕式致辞,对增强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推进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现将研讨会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近年来重要的治国理念,是对先前提到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补充和提炼。“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当前提倡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关于文化自信的逻辑前提,普洱市委党校教师李礼认为,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时期文化自信的逻辑前提,始终是自信的文化,始终是自觉的文化,始终是自强的文化。探讨文化自信逻辑前提的落脚点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因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集中体现了人民性,只有坚持文化的人民性,才能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基础。
当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昆明市委党校教师王宣文认为,一是面对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冲击,缺少文化传承的开放意识。二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削弱,缺少文化传承的价值意识。三是对传统文化不加鉴别,全盘肯定或否定。四是对传统文化认识片面化,不注重当代转化。五是忘却本质,屈服于功利。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尊重传统与反省传统的关系,处理好继承弘扬与转化创新的关系。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保障,优化文化法治环境。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倡导“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树立“开放包容”的文化发展观,践行“民本思想”的社会治理,传承“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省委党校文化与科技教研部教师李榆认为,一是从他者的视角,要消除传统华夷之辨观念下对边疆民族的偏见和歧视;从云南各民族自身的角度,要树立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二是云南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历史大势所趋,中原与云南在文化上的交流是持续发生的。三是要唤起云南各民族对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才能以文化自信激励云南民族文化发展进步。
近年来,云南省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惠民工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高、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薄弱等方面的欠缺。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处长李友仁就构建云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二是大力推进文化扶贫文化小康建设。三是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四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对外辐射影响力。五是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六是进一步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
在省委、政府的有力领导下,通过全省各族人民持之以恒的努力,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蓬勃发展,成效日益显现,有力地促进了云南经济文化发展。到2012年,文化产业产值达600多亿,占比超过GDP的5%,构建了庞大的产业结构体系,并列全国第一方阵,全国都在谈论云南的文化产业。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炎教授回顾了我国对文化产业认识的变化,他用详实的数据梳理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列举了云南文化产业的兴衰跌宕。当前,要着力做好如下工作:一是要对接国家重大工程,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积极争取国家文化产业重大工程和项目支持。二是要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走差异化互补的发展道路,开发具有云南特色的文化产品,构建多元文化服务体系。三是要注重文化产业的均衡发展,进行合理布局,避免一哄而上。四是要客观认识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加强亮点、特色的价值总结和宣传,提升影响力。
云南多元的地域和气候环境,孕育了各地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各地各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展示出了独有的魅力。省非遗专家委员会副主席、云南民族大学杨德鋆教授回顾了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程中取得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云南非遗资源多、分布广、类别全、历史长、民根深、特色浓、业者多、受众宽、与人亲、影响大、价值高,但不少文化处于濒危状态,从业者(传承人)及其跟习者呈渐少之势。他希冀云南非遗保护传承事业更上一层楼,继续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繁荣发挥作用,做出新的贡献。部分与会学者就当地民族文化发展的现状、经验以及个人的思考在会上做了交流。
把云南建成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三个定位之一。省社科院研究员郭家骥认为,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对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要深刻认识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珍贵价值。二是要用民族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他例举了迪庆州多样而和谐的民族文化,经过有识之士的阐释和党委政府的努力,成为名扬四海的“香格里拉文化”,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三是要用民族文化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四是要用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五是要结合民族文化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民族干部在化解具有民族因素的社会矛盾中的独特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六是用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认同。七是用跨境民族文化交流互动促进边疆繁荣稳定。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坚持、完善、创新和发展这些经验,为解决全国民族问题贡献云南经验。
文山州委党校教师岳琴介绍了壮族坡芽歌书所蕴含的古老的百越民族文化艺术精髓的当代价值,它使文山州的壮族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和文化沉淀的民族。坡芽歌书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发展,展现出了壮族优秀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同时,针对坡芽歌书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她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坡芽歌书创新发展,提升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的建议。
晋宁区委书记傅希认为,郑和七下西洋的史实和所凝聚的文化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软实力建设的要求高度契合。晋宁区作为郑和的家乡,要弘扬郑和精神、打造郑和文化品牌,深入挖掘自身文化资源,积极传承弘扬优秀文化精神,多措并举推促文化产业发展。
德宏州委党校教师杨海东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德昂族的很多传统文化传承发生断裂,甚至是濒临消亡。究其原因,是对社会发展冲突的主动放弃,是对自然环境变迁的无奈应对,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潜移默化使然。基于此,在保留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选择和吸纳其他民族文化,是实现文化发展创新的重要路径,但是,要实现民族文化发展创新,文化自觉是前提和基础。
玉溪市委党校教师胡伟与参会专家学者分享了古滇国文化衰落对文化建设的启示。他认为,古滇文化善于吸纳、融合多民族多地域的文化元素,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拥有融入外来文化的本土性创新。他分析了古滇文化衰落的原因,提出我们应该尊重和传承历史文化,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凝聚民族的共识,科学理性地对待外来文化的影响。
省委党校教师陈琦认为,昆明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着“建设性”破坏、体制机制建设不健全不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过度产业开发、碎片式开发、孤立式开发以及文保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城市记忆丧失、城市面貌同质、城市建设失调、城市形象低俗、城市环境恶化、城市精神衰落等一系列城市建设的消极后果。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保护意识、保护体制机制、城市规划模式与改造方针以及城市建设四个层面提出了解决途径。省委党校洪涵副教授介绍了法律人类学理论方法在民族法律文化研究中的运用,丰富了民族文化的研究方法和视野。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从“民族文化大省”到“民族文化强省”,云南省文化建设一路走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面临诸多问题。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各抒己见,有成果的分享,有经验的总结,有观点的碰撞,积极为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建言献策。打好民族文化牌,把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强省作为培育文化自信的落脚点,谨愿研讨的成果能为增强文化自信,推进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有价值的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