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媒体如何有效提升内部绩效审计质量

2017-01-27 02:52鄢英姿
中国地市报人 2017年11期
关键词:底稿审计报告报业

□鄢英姿

(三峡日报传媒集团,湖北 宜昌 443000)

浅谈媒体如何有效提升内部绩效审计质量

□鄢英姿

(三峡日报传媒集团,湖北 宜昌 443000)

媒体内部审计,是报业集团化成熟发展的产物,是报业集团提升内部绩效的有效保障。随着科技进步,互联网思维不断呈现,报刊单位新媒体项目层出不穷,使报业集团层级管理更加规模化、复杂化,这就迫切需要强化对媒体的内部审计工作,规范经营活动,提升经营质效。本文结合报业集团当前绩效审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有效提升媒体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构建科学、高效的媒体绩效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作如下探讨。

媒体 绩效审计 质量控制 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媒体融合发展战略的深化,互联网思维的不断呈现,互联网+在报业经营活动中的不断强化,传统报业衍生的新媒体公司层出不穷,融合传播使媒体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革。以传统报业集团化为模式的转型跨越发展,使得报业经营更加多元,集团化管理层级更加多层,自我管理的需求越来越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报业集团化管理需要更加科学、明晰、完善的人事、财务、审计机构的支撑,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受到重视。

内部绩效审计作为提升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益的一种有效形式,正在越来越多地被报业集团管理者重视和运用。但是,笔者发现,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审计各环节质量控制不严,往往导致审计风险加大,审计效果不佳。如何构建科学高效的绩效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如何有效防范审计风险,提升绩效审计的价值?这是每一个报业集团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作出的回答。笔者作为地市级报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实践者,基于多年的内审实践,拟对此作如下探讨。

当前媒体绩效审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缺乏评价标准和操作规范。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侧重于审计的合规性、合法性,依据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评价标准清晰明确。但是,绩效审计则不同。绩效审计是依据法律、行业规范,综合地区环境等多种因素分析问题,它没有统一的标准,运用的技术方法也很灵活。绩效审计更多的是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执业经验。审计方法和技术不统一,给审计人员提供了自由选择的余地。同样的项目,不同的审计人员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增大了审计结果的不确定性,加大了审计风险。

审计证据收集和评价风险大。绩效审计的审计证据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非财务资料。由于多方面原因,这些资料收集起来有一定难度。有的项目原始数据记录不完整、不准确,限制了审计人员对这些特定数据的分析判断;有的项目由于被审计单位主观原因,不愿提供或者提供不真实的非财务资料。比如,行业标准、统计资料等,为审计工作造成了障碍。同时,也可能因为审计人员不了解项目,对审计证据的取舍判断出现了偏差,导致影响了总体结论。检查风险越大,审计质量相对就越低,对总体推断的准确性和客观公正性造成的影响就会越大。

笔者在实际操作中就曾遇到过类似情况。内部审计人员在对一个二级经营部门进行绩效审计时,通过当年财务发放工资时使用的绩效考核表对部门人力成本进行了核算。同时,内审人员也要求该部门提供了一套部门留存的工资资料。内审人员在对两套表进行对比时发现,财务数据与部门留存数据有几个月存在明显差异。审计人员立即要求部门提供员工工作量计算底表。复核后发现,绩效计算结果和财务数据不一致,进而推断,前期得出的人力成本数据不实。经过调查,部门承认在工资发放时人为地更改了部分人员的绩效数据,目的是为了处理部分费用。由此可见,在绩效审计中,风险无处不在。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风险认识不足、把关不严,都将会给审计质量造成至关重要的影响。

人员配备无法满足审计需要。内部审计需要多样化和创新的方法,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媒体多数内部审计人员由财务人员转型而来,对经营和管理等工作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尤其是在媒体转型发展的今天,各种新技术的应用、新领域的拓展,使得传统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捉襟见肘。同时,由于受财务思维限制较大,内部审计人员往往注重查处单个问题,对项目缺乏宏观分析。审计人员配置单一,限制了媒体绩效审计的视野,难以形成有价值的判断。

审计报告不精,审计成果转化有限。审计报告是整个审计项目的最终成果,其分量体现在“审计发现”,价值体现在“审计意见和建议”。但是在绩效审计中,对审计项目的评价恰恰是最难把握的。绩效审计结论的依据主要是“趋势证据”,难以量化或者十分准确地反映项目的情况,造成内审人员在编写审计报告时,容易出现对问题把握不准、重点不突出、依据不充分、表述不准确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审计建议,往往是缺乏针对性。加之有的媒体内部审计只重形式,审计报告束之高阁,没有进一步转化利用,也使得审计报告价值大打折扣。

提升绩效审计质量控制的有效途径

做好审前调查和培训。在进入实质性审计前,内部审计人员应先评估与被审计事项经济、效率、效果相关的外部环境因素,如,经济环境和行业地区环境、产业政策等,以及被审计事项所处的内部环境,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内部控制状况等。尤其是近几年迅速成长起来的新媒体业务,其行业的运行模式、盈利模式都与内部审计人员所熟悉的传统媒体有很大区别。做好审前调查,就是为了帮助审计人员正确研判形势,做到心中有底。与之相适应的,应该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并着重拓宽审计人员的思路,使之能够以联系发展的观念看待审计查出的问题,提高审计人员绩效审计的能力,并形成比较客观和有价值的判断。

合理配置内部审计资源。一是组建一支与能够满足项目需要的审计团队。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的高低。内部审计应打破审计责任主体单一化的限制,根据审计项目的需要,集中优势资源,合理配置人才,组建一个包括财务、营销、人力资源、技术、法务、审计等各类人才在内的审计团队,弥补审计资源的不足。二是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资源。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发展的大环境下,媒体内部审计工作也应积极运用智能化的方法,充分利用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并逐步实现与财务、经营管理、OA等系统的对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快速发现审计线索,提高绩效分析判断的科学性和效率性。

重视审计证据和审计底稿。审计证据和审计底稿是审计人员形成审计结论的基础,是控制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审计人员应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把好审计证据关。一是对审计证据进行严格审核。审计人员应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遵循充分性、相关性、可靠性原则,获取直接、有效、确凿的审计证据。为保证审计证据的质量,审计人员还应尽量扩大审计样本量,科学地分析和选取样本,避免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在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始终保持合理的职业怀疑,结合定量与定性对绩效进行分析,提高审计证据的说服力,从而增强总体推断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二是重视审计底稿和审计日志的编制。审计人员应根据取得的审计证据,编制条理清楚、格式规范、手续完备的审计工作底稿,并真实、完整地记录包括项目整体情况、抽样情况、采取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检查结果等在内的审计事项,确保审计留有痕迹,为查找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形成更加系统、完整的审计思路提供方便。同时,为提升审计底稿的编制质量,媒体应建立相应的分级复核机制,采取审计人员、审计组长、审计部门、审计主管领导多层级审核的方式,对审计底稿质量进行严格把控。

写好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审计项目的核心产品,审计报告的质量决定着审计作用的发挥。写好绩效审计报告,需要把握好几个原则。一是站位要高。即要用全面的、大局的眼光来看待审计事项。既要分析经济指标,也要分析社会效益;既要重视短期绩效,也要放眼长期指标。防止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二是真实准确。即反映审计事项要实事求是,总结项目的优劣要客观真实,对问题的归纳要清晰准确,做到问题明、证据实、定性准。三是重点突出。即要从大量的资料中总结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反映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表达简明、条理清晰、一针见血。四是切实可行。即提出的审计建议要符合单位实际,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加强审计项目考核。媒体应探索审计职业化管理体系,规范审计人员上岗和准入机制,明确岗位标准、胜任要求,提升审计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同时,建立健全审计质量责任奖惩机制。一方面做好优秀项目评选,促进审计项目多出精品。另一方面,严格责任追究,促进审计部门依法依规开展审计工作。

综上所述,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随着媒体经营和管理的不断发展,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和要求也会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唯有与时俱进,不断研究和完善审计质量控制,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保障作用,为提升媒体价值做出贡献。

(编辑:高秉喜)

猜你喜欢
底稿审计报告报业
长文式(军队)审计报告改进探索
220 Students Make Riverside Scene at Qinqming Festival Alive 齐心手绘《清明上河图》
提升审计报告质量的创新对话
中注协秘书长陈毓圭就新审计报告准则全面实施答记者问
规范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提高审计质量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印发新审计报告准则应用指南
报业转型路径——报业地产走势探析
如何规范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报业数字化及媒体使命——中日学人、报人关于报业未来的思考与对话
反思报业转型五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