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教育视角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方式探究

2017-01-27 12:00:03艾琛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消费导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外来文化中华人文

艾琛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人文艺术教育视角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方式探究

艾琛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构建“软实力”的基础,而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关键。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对中华文化的自卑心理,冷漠态度以及认识歪曲的现象,该文对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简要探究,探究高校人文艺术教育视角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途径和方式,构建合理的人文艺术三维教育体系,增进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文化自信 大学生 人文艺术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1]大学生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持有一份文化自信是适应时代创新发展和自身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近几年,伴随着中国文化类节目:《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华好诗词》、《中国诗词大会》的持续升温,日渐凸显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在这些节目的参与者中,不乏大学生这个群体,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自信”,我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又是如何,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这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一、文化自信内涵的界定

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个时代课题——文化自信,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对文化自信内涵的界定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个时代课题。关于文化自信,学术界普遍采用的定义是:“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3]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将文化自信的概念具体划分为三个层面理解。

第一,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肯定和推崇。这是文化自信的基本内容,中华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有力的精神支柱。自古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就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生活态度,“精忠报国,为国捐躯”的爱国情怀,“革故鼎新,开拓进取”的创新思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勤恳作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公德品性,这些一直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没有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刻认识和充分肯定,文化自信将无从谈起。

第二,是对外来先进优秀文化的吸收和改造。这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多彩、繁荣发展,外来先进优秀的文化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革命抗争年代,我国主要学习了外来文化中以“船坚炮利、实业救国”为核心的物质文明以及以“思想文化、政治制度”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学习外来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主动对外来文化进行挑选和取舍,不去盲目的排斥外来文化,也不是全盘接收,而在于坚持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博采众长,汲取外来文化之美,完善本国文化之魂,形成不卑不亢的文化自信。

第三,是对文化繁荣发展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是文化自信的关键内容,中华文化蓬勃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适应不同阶段的需求,创造性的发展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有时代鲜明、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还有独具特色、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创造了中国模式,深刻认识中国在文化领域的卓著成就,树立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更加坚定对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信心和信念,做到真正的文化自信。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及成因

(一)文化自卑心理

这里所说的“文化自卑心理”,是指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灿烂文化的自卑心理和悲观态度。大学生对中华文化自卑心理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近代以来所遭受的外来侵略,使得我国人民普遍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态度从自信变为质疑,并最终转变为自卑;其次是由于外来文化霸权主义的不断侵袭,具有新思维、敢于接受新文化的大学生成为了侵袭的主要对象,外来文化的强势入侵导致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遭到了挤压,逐渐找不到文化自信,出现文化自卑。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加强,外来文化逐渐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在不断接受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外来文化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外来文化一定的冲击,大学生对外来文化如“韩流”明星、日本动漫、美国电影等盲目追捧,忽视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名人、国画精粹、文学著作的赏鉴;热衷于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日,反而淡化了我们传统节日的气氛。事实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节日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传承至今散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意蕴,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接受大学里的人文艺术教育,增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认识和认可,在对待外来文化时应学会取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观。

(二)文化冷漠态度

所谓“文化冷漠态度”,可以理解为行为主体对文化事物不关心,对文化活动不参与的现象,对中华传统优秀的文化持冷漠态度。当代大学生比较突出的文化冷漠现象是:部分大学生认为文化不重要,他们认为其对现实世界及自身的发展意义不大,主观的将其看作“可有可无”的一种素养;更有甚者,他们认为文化是无用的,要在专业领域习得一技之长,文化的学习并不能快速有效地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所学,相反,技能的演练、真实的操作等实际践行过程是他们所看重的。

大学生文化意识的淡薄和文化价值观的偏差导致文化冷漠态度的出现。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念从整体上来看是健康的,但是还存在部分大学生文化价值观偏差的现象,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大学人文艺术教育体制的缺陷,大学教育中重视科学素养教育,忽视人文艺术教育,具体表现在人文艺术教育师资的构建,课程的创设以及教育的方式上的欠缺,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良好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思想底蕴,不能形成全面和完整的文化价值观念,从而出现对文化的冷漠现象。

(三)文化歪曲认识

“文化歪曲认识”则是由于人为故意的歪曲文化本来面目,从而导致文化接收主体上形成的对文化事物不能做出正确认识和反映的情况。以对狼牙山五壮士及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的丑化为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针对狼牙山五壮士,制造了三大谣言,一是五名战士拔百姓萝卜吃,二是五壮士是溜崖,三是狼牙山五壮士实际上是几个土八路等诋毁五壮士英雄形象的谣传,对邱少云为革命献身的事迹进行不实的篡改,歪曲历史文化。

由于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冲击,造成了对文化歪曲认识的状况出现。历史虚无主义,以学术研究为名,歪曲和否定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史,践踏中国几千年来的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造成大学生对文化认知的歪曲,不能够清楚的认识历史,了解正确的文化知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4]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大学里接受人文艺术教育,学好人文艺术课程,积极践行人文艺术实践,正确了解中国历史,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谬论、种种谣言就会不攻自破。

三、从人文艺术教育角度进行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方式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将文化传承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5],引导中国人增强文化自信。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重要力量,人文艺术教育义不容辞的承担着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要使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高校中推进和加强高校人文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文化自信进行培养,大力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研究,在高校建立配套和完善的人文艺术三维教育体系,扩大高校人文艺术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一)紧抓课堂教学阵地,构建人文艺术教育内容体系

紧抓传统课堂教学阵地不放松,完善课堂教学内容体系,管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设置,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主要方式。

在人文艺术教育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学内容的选取,要保证将正确的文化知识和内涵传授给大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有针对性的构建人文艺术教育内容和体系,例如:针对经贸类的学生,开设《中国经济历史与文化》人文艺术教育课程,着重讲授中国几千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的光辉历史以及现代的“一带一路”的创新发展;针对烹饪和茶叶专业的学生,进行《中国饮食文化》和《中国茶文化》课程的人文艺术教育,带领他们学习中国源远流长的饮食烹调文化和茶叶茶艺文化,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吸收。通过此种方式,帮助大学生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文化历史,有助于他们透彻理解中华灿烂文化的背景和意蕴,充分调动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学习文化的兴趣,保障人文艺术教育课堂教学效果,有效地帮助学生避免文化自卑心理、冷漠态度和歪曲认识现象的出现,提升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关注度,在自己所熟知和感兴趣的领域,建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石。

(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环境体系

高校人文艺术教育的设计中,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力,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浸润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文素质教育环境的合理开拓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要方式。

高校可以利用校园环境中人文艺术的隐性教育资源,结合专业需求,提托人文讲座、艺术论坛、艺术社团的形式进行人文艺术教育,如职业生涯规划、名人文化等讲座的举办,茶艺社、诗歌社、国学社等的建立,实现对大学生人文艺术精神的培养;围绕学生兴趣爱好,设计人文艺术活动,如高雅艺术进校园、中华经典诗文朗诵大赛、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营造高校浓厚的人文艺术教育氛围;贯彻国家文化方针、政策和方向,通过文化宣传展示栏和文化标志性雕塑的建设,在校园内宣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包括节日文化、文学文化、名人文化等,帮助大学生接受人文艺术教育熏陶,逐渐摆脱文化自卑的心理和文化冷漠的态度,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正确的、积极的、向上的文化艺术内涵,意识到文化艺术的重要性,树立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肯定和推崇意识,建立正确的人文价值观念和文化自信心理。

(三)挖掘社会实践渠道,完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体系

社会实践在高校的人文艺术教育中,是更为生动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融入环境、切身感受、加强领会,将社会实践与人文艺术教育相结合,完善的人文艺术教育活动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关键方式。

高校可积极安排适合大学生人文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如可以安排学生参加重大历史文化名人的纪念活动及重要节日的民俗活动,如孔子祭典、大禹祭祀、清明节扫革命烈士墓、中秋节一同赏月等,感受和学习历史名人的精神魅力,体悟和弘扬传统民俗节日底蕴;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到敬老院、福利院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亲身实践中继承和发扬敬老爱幼、邻里和睦、帮扶互助等中华传统美德。这些举措的实施,有利于学生从社会大课堂的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汲取营养,坚定对文化繁荣发展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锻炼和提高中华文化发展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形成对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理念和构想,不断成长为文化繁荣与发展的推动者,实现大学生全方位的文化自信。

四、结语

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程度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发展,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进步,通过高校人文艺术教育的方式,解决大学生文化自信存在的种种问题,培养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情和认同,对文化发展的理解和支持,逐渐树立文化自信,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将有力的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1]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http://politics. people.com.cn/n/2013/1227/c1024-23953939.html.2013-12-26.

[2]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文) [EB/OL].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7-01/7924310.shtml.2016-7-1.

[3] 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4—8.

[4]习近平.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演讲[EB/OL]. http://www.gov.cn/ xinwen/2014-03/29/content_2649512. htm.2014-3-28.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 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 htm.2017-1-25.

艾琛(1990-),女,江西新余人,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外来文化中华人文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经营者(2016年20期)2017-03-01 21:32:28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亚太教育(2016年36期)2017-01-17 18:16:59
唐代女性妆饰中使用的外来材料
浅析日本动漫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