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欣家
残弦之音
文欣家
我不懂乐律,但阿炳那首忧郁、深沉而又幽邃的《二泉映月》曾让我痴迷。
上月末的一天,我到了无锡,专程去拜谒崇安寺东侧二泉广场旁的阿炳故居。刚走下车,就看见广场上的阿炳铜塑像。他头戴破礼帽,身穿破长袍,左手握弦,右手持弓,佝偻着瘦弱的脊背,埋头专注于二胡的弦上。我出神地看着,似乎听到了从他指尖上飘出来的悲悲切切的演奏声。
小心翼翼走进阿炳故居的院门,熟悉的《二泉映月》凄婉飘来,我的心境渐渐沉寂了。朋友说,这里原为清末洞虚宫道院,阿炳从小随父亲在此当道士,法名华彦钧,他天资聪慧,17岁时已是技艺一流的司鼓手,父亲去世后,作为当家道士的他曾放荡不羁,致使道院败落,中年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后,为了生计,他只得出门卖唱,坊间俗称他瞎子阿炳。
阿炳故居的院落简陋窄小,灰白斑驳,色调冷清。右边一尊石牌坊,风雨侵蚀,色泽暗黄。穿过石牌坊,是低矮古朴的雷尊殿,现已作为“阿炳音乐赏析”与“无锡道教音乐文化”的陈列馆,走进去,是“阿炳生平”“阿炳音乐成就介绍”。我一一认真看过,看到了阿炳在饥寒交迫中对音乐的执着与痴情。
走出雷尊殿,朋友指着旁边一幢老旧的白墙瓦房说,这座房子见证了阿炳苍凉又传奇的一生,从阿炳呱呱坠地,到录制传世佳作,最后撒手人寰,都是在这座房子里。1950年夏天,中央音乐学院的几位教授携带钢丝录音机,曾在此录下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听松》等六首名曲,临走时,他们和阿炳相约过些时候再来为他录音,谁知,3个月后,阿炳在这座瓦房里溘然长逝了。
那六首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虽然曲目不多,但每一首都是经典杰作,尤其《二泉映月》已是世界名曲,著名的国际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时,竟激动得声泪俱下:“这种音乐应该跪在地上听!”说完他立刻伏身跪地。
轻轻地走进瓦房,里面昏暗潮湿,霉味呛鼻,阁楼是阿炳和妻子——农村寡妇董彩娣起居生活的地方。墙壁上斑驳着黑灰色的沧桑,陈旧的蚊帐随意耷拉在粗陋的床头,几样破家什散乱摆放在地上,墙上挂着几件布满灰尘的旧衣物,还有断了弦的二胡和琵琶,默默倾诉着岁月的凄凉。我静静站着,感觉阿炳昨日还曾在此住过,我不敢发出丝毫声响,怕惊扰了他的琴声。想起这里是诞生惊世之作的“音乐圣殿”,一股浓烈的酸涩突袭了我的鼻梁……
或许缘于对阿炳有了近距离的了解,对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领悟,夜色里,回到宾馆,打开电脑,当幽怨如泣的曲调弥漫开来,我似乎看到,在一个萧瑟的寒夜里,衣衫褴褛的阿炳憔悴地踽踽独行在月光清冷的街头,他戴着墨镜,肩背琵琶,手拉二胡,凄厉欲绝的音调与冷风的哀鸣飘荡在幽深的夜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