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精品出版物打造利器

2017-01-26 18:16蔡红梅
中国出版 2017年15期
关键词:编辑出版出版物工匠精神

□文│蔡红梅

“工匠精神”是当今中国社会关注的一个热词。这不仅因为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和2017年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1]和“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2]而且在于中国要真正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乃至“智造强国”,亟须扎扎实实地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同时还在于“工匠精神”具有普适价值——不仅是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利器,而且同样是科技、教育、文化、出版等众多社会领域提升质量和竞争力的制胜法宝。

书刊出版属于人类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其质量关系到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繁荣发展,关系到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如何在编辑出版领域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打造一流出版单位、不断推出精品书刊,便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工匠精神”诠释与出版领域对“工匠精神”的热切呼唤

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打造一流精品出版物,我们首先必须准确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实质及其与出版工作的内在关系。

1.“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实质

“工匠精神”是对职业工作的一种倾心热爱、认真负责、精益求精、锲而不舍、吃苦耐劳、创新求异的职业态度与自我完善精神。我国自古便有着崇尚“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那些流传至今的精美线装古籍、艺术书画及文房四宝等,也无不包含着造纸、雕版、印制、裱画及笔墨砚制作等工匠的智慧心血。古代许多集名家诗文、书法、石刻为一体的“三绝碑”(例如,成都武侯祠中的“三绝碑”即由著名政治家与文学家裴度作文、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之兄柳公绰书写、一代石刻名匠鲁建雕刻而成),其之所以成为千古不朽的“绝作”,不仅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文学大家的冥思苦吟,有秃笔成冢的书法大师的挥毫苦心,而且还有雕刻名匠的斧凿真功,从而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从软件到硬件浑然一体的极致完美。

“工匠精神”追求的目标,其实质即“质量至上、用户至上、声誉至上”的产品生产理念。它是一种永恒的世界精神。就工业生产而言,我国古代闪烁着“工匠精神”的瓷器、丝绸无疑早已是驰名世界的“中国制造”。

“工匠精神”并不只是指按照他人的设计或意图去制作产品的一种纯制作精神,而且也包括发明创新精神。这在中外诸多典籍记载和文化瑰宝中均有充分反映。

美国经济学家亚力克· 福奇(Ylec Foege)在其《工匠精神》一书中认为:“任何人只要有好的点子并且有时间去努力实现,就可以被称为工匠。”“美国的工匠们是一群不拘一格、依靠纯粹的意志和拼搏的劲头,做出了改变世界的发明创新的人。”[3]

2.编辑出版领域热切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尽管“工匠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但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十年却受到漠视而出现断裂。这种情况在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出版领域同样如此:不少编辑出版人员缺乏敬业精神,编辑业务素质不高;工作浮躁不实、粗心马虎;急功近利尤其是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不少书刊粗制滥造,内容质量与编辑质量及出版质量低下,存在不少知识性、文字性差错(例如,每年教育教辅类期刊质量检查中发现有的出版物文字差错率达万分之十以上;即便以严谨规范为特色的学术期刊也有如此情况);一些编辑出版人员不思进取,创新精神缺失,其选题策划、栏目设置、文稿审选、装帧设计、市场开拓等均墨守成规;对“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出版无动于衷或不知所措,等等。这些现象正在侵蚀并危及出版物的生命,有碍社会的进步发展、有碍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因此,我国编辑出版领域亟须弘扬光大“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秉持追求完美极致的出版质量观,力行读者至上、声誉至上的出版行业准则,积极打造一流的精品出版物——无论是图书还是期刊出版,均必须“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以追求极致完美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狠抓质量、扎扎实实打造精品。

二、编辑出版领域弘扬“工匠精神”打造精品的策略

“工匠精神”包括倾心职业、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追求精湛高超、炉火纯青的职业技艺和自我完美精神,从业全过程、各环节追求完美极致的精益求精精神,匠心独运、永不满足、勇于求新的创新精神以及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等职业精神。编辑出版工作者应将这些精神深深融入自己的心灵和实践工作中。

1.牢固树立职业的神圣感、荣誉感和忠诚感

“工匠精神”的内涵首先是对职业的倾心、执着。众多的工匠从学徒开始便数十年如一日在其行业中兢兢业业干了一辈子。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工匠们都是自他从业开始便自然全身心地热爱、专注、忠诚其职业;其敬业精神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未免言过其实、拔高前人。那么,究竟是什么决定了工匠必须倾心专注、忠诚坚守其职业呢?答案是“职业本身”——由于工匠技艺的专业性很强、难度很大,要掌握娴熟精湛的技艺,拥有一套“绝技”“绝活”,需要长期心无旁骛的刻苦磨炼,而容不得从业者三心二意、朝秦暮楚地更换职业。唯其如此,才能练就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精湛技艺,才能不仅得以谋生而且获得雇主和社会的尊重。这便促使从业者必须自始至终倾心专注于其职业活动,从而形成对职业的执着忠诚。

编辑出版是专业性、技能性很强的职业,需要多方面的能力,其工作是难度很高的复杂性心智劳动。同时,编辑出版工作是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职业。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从这一角度而言,编辑出版工作者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从业者更必须敬业爱岗、忠于职守——不仅将编辑出版工作视为谋生手段,而且更作为一种崇高的荣耀和理想追求,倾心执着于此,形成深厚的职业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忠诚感和幸福感。无论现实环境如何浮动不居、崇拜金钱,从业者都应具有巨大定力,凝心静气、心无旁骛地投身于职业岗位,发扬甘于为人作嫁衣的奉献精神,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将策划优质选题、组织一流文稿、编辑精品书刊、开拓广阔市场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以高度负责和敢于担当的行动无愧于社会对编辑出版职业的尊重与期望。

2.大练内功,以“工匠精神”不断追求自身业务素质的极致完美

笔者认为,“工匠精神”中对产品质量追求精益求精的极致完美,首先表现为对自身精湛技艺的不懈追求上。因为要使产品质量达到极致完美,必须使自身的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一“器”是匠人自身的技艺——“打铁还需自身硬”。《庄子》中楚人之所以能运斤成风地削去郢人鼻尖上的白灰、庖丁之所以能游刃有余地解牛,均因其具有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艺,而这些技艺均是其多年锲而不舍的刻苦磨炼而成的。2015年央视《大国工匠》中的8位杰出“工匠”所掌握的“绝活”,无不是 “十年磨一剑” 浸透汗水的结晶。所以,李克强总理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培育众多的‘中国工匠’”。

编辑出版工作者要以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打造出版物精品,必须以这种精神来打造自我、完善自我。

编辑出版工作是艰苦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其业务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选题策划能力、稿件组织与审选能力、文字编辑加工能力、市场预测与营销能力、电脑与网络运用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获得与提高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在编辑出版实践岗位上,通过多年持之以恒的学习、探索、钻研、领悟、积累而来的。这种使编辑技能走向娴熟精通的过程,既在践行“工匠精神”的要求,也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

编辑技能的提高必须通过多方面的学习来实现。①向理论学习,包括政治理论、与出版物相关的专业理论、编辑出版理论、数字化理论等的学习。②向政策学习,包括国家大政方针、与出版物专业相关的政策、编辑出版法规等的学习。③向实践学习。一是在岗位实践中向市场学习、向作者和读者学习,倾听他们的建议和诉求。二是向出版单位专业分工(例如不同专业的期刊、不同专业的出版社及编辑室)所面向的行业(例如工程、农业、医疗、教育、经济、政法等)的实践学习,切实了解行业一线的改革发展动向,在行业一线和读者反馈中获得选题策划、提升质量的灵感和思路。三是向岗位实践学习。编辑尤其是年轻编辑要不断对工作实践进行认真琢磨、总结和反思,同时要虚心向同事和同行学习。年轻编辑对工作任务要主动请缨,将多挑担子、多干工作视为自己锻炼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大好机会,以追求极致完美的“工匠精神”对自身进行全方位的精心锤炼。

3.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贯穿于编辑出版工作全过程,融入包括细节在内的每一环节

目前有些研究者认为“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一是“注重细节”,[4]这种观点恐怕并不全面。实际上,尽管细节操作在工匠生产过程中占有较大比例,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贯穿在整个制作过程的每一环节中,而不仅仅是在细节上。应该说,一件产品的生产制作,其每一个环节都决定着质量的高下。换言之,一件质量全优的精品,必然要求其每一生产环节均追求极致完美。

编辑出版工作也不例外。以期刊为例——其各环节工作主要有:按照办刊宗旨、期刊定位和发展规划来进行栏目设置、选题策划、稿件组约与审选、案头编辑与校对、封面与版式设计、数字化出版平台推送、成品验收与评价、发行与读者需求调研等。其中各环节又可细分为若干子环节。无论是宏观的大环节还是微观的细小环节,每一环节都应追求极致完美,都应弘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全方位、全过程地打造无懈可击的精品期刊。

事实上,各类出版物均必须追求各方面质量的全优;而要达到全优目标,则必然要求每一出版环节都要追求完美极致。就学术出版物而言,除了站在学科领域前沿出版富有学术创见和理论深度、有较大被引量或学术影响力的优质学术成果外,其文字编校质量、学术规范等也应无可挑剔,其封面、版式与装帧设计美观、大方、典雅。就大众读物而言,除了内容科学正确健康、语言文字几无差错、能有效开启读者智慧、充分发挥正能量外,其版面设计也应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文字优美流畅、活泼有趣,装帧精美时尚。总之,各类出版物都应在质量指标的各个方面尽量追求完美。这便要求编辑出版工作的每一环节都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甚至吹毛求疵地做好工作——不仅出版内容细节上字斟句酌,而且出版形式等方面也都锱铢必较,即在每一环节上均无懈可击。

4.积极弘扬“匠心独运”的创新精神

在“大众创业,万人创新”和出版领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大背景下,要打造一流出版物,其中强化创新意识、加大创新力度是不可或缺的。如前所述,“工匠精神”不仅仅是按照他人意图或设计生产产品的纯制作精神,而且也包括永不满足的创造发明精神。中国古代的瓷器和丝绸之所以长盛不衰地风靡世界,也是在质地、款式、风格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的结果;中国之所以有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也是古代匠人们不断自我突破、探索创新的结果。亚力克· 福奇指出,百年来,工匠精神如同一台不知休止的发动机,引领着美国成为“创新者的国度”。它塑造着这个国度,成为其生生不息的重要源泉。正因如此,在如今的移动互联时代,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工匠精神、更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5]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也是编辑出版行业发展的不竭源泉。出版物选题的策划、栏目的设置、特色的打造、质量效益的提升、纸媒与数字化的融合、发行市场的开拓、内部的管理等,如果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均离不开不断的开拓创新。编辑出版工作者要能实现“匠心别具”的创新,至少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要洞察社会、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出版等领域的创新发展,及时更新观念,努力强化创新意识。事实上,仅就出版的手段与方式而言,短短20多年,便经历了从铅与火的时代向电脑激光照排出版的跨越,经历了从纸质出版“一家独大”转变为纸质与数字化、互联网推送等出版方式各显异彩的飞跃。在出版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巨变中,纸质出版虽未被淘汰,面对数字化出版的突飞猛进,编辑出版工作者必须以创新的思维和敏锐的目光,主动认真思考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大力开发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电子出版等新媒体出版方式,迅速占领数字化出版的制高点。

第二,积极开展编辑出版工作创新研究。出版工作者应结合本职工作积极开展研究,从中总结经验、探寻规律、激发创新思路。个体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可能自然产生,必须通过实践不断锤炼和培养。应该说,结合工作开展研究,其本身便是一项创新实践活动,也是一个培养、强化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过程。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6]无论是学术性出版物还是大众性出版物的编辑出版工作者,只有自身参加研究,才能激发思想火花,真正实现创新,有效驾驭创新。其研究内容和方式应不拘一格,可以是整个出版领域的宏观问题(例如出版体制和机制改革等),也可以是某些细小的微观问题(例如字词句的编校等);可以是黄钟大吕式的系统性研究;也可以是日常工作中涓涓细流般的点滴思考;可以是出版科学的理论探讨,也可以是工作的经验总结或调研报告等。其研究成果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本行业、本岗位工作,而且有助于编辑出版工作者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5.大力营造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出版企业文化

李克强总理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不仅与2016年的报告一样要求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而且进一步提出要“厚植工匠文化”。这便要求“工匠精神”渗透、融入进企业、单位的方方面面。英国学者罗伯·高菲和盖瑞士·琼斯在《公司精神》一书中指出:“建筑物建立起来以后,你看不到它的柱子、横梁与钢筋,但是少了它们,建筑物将会倒塌。”[7]这种“看不到的柱子、横梁与钢筋”便是支撑企业的文化精神。出版企业文化是浸润、渗透在出版企业内部并体现在其人员、制度、环境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思维方式、审美趣味的总和。编辑出版单位应大力营造以“工匠精神”为主要特征的出版企业文化,积极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为打造一流出版企业和精品出版物提供坚实基础。这至少要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牢固树立读者至上、质量至上、声誉至上的出版理念。出版单位应采取措施,努力促使全员秉持精益求精、锲而不舍、踏实务实、崇尚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并落实在编辑出版工作的每一环节、每一角落。

第二,构建有利于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出版管理制度。整个管理制度应系统配套。每一岗位都要有严格规范的工作规程、质量标准、检查考核、保障措施等。制度应体现奖优罚劣的精神:对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高质量完成者,应给予褒扬奖励;反之,则予以惩罚,以使投机取巧、敷衍塞责、哗众取宠者无容身之地,使那些与“工匠精神”背道而驰的负面因素无滋生土壤。

第三,发挥资深编辑对年轻编辑的传帮带作用。以“工匠精神”为特征的优秀企业文化是代代薪火相传、不断积淀凝聚的结果。许多出版单位正是由于一批业务精湛、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的资深编辑长期兢兢业业的埋头工作才创出了一流品牌。他们不仅有着深厚的专业技术功底,而且其“工匠精神”弥足珍贵。他们与年轻编辑之间实际上存在着无形的“师徒”关系。编辑出版单位应重视他们的价值和潜力,采取多种措施激励他们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这些资深编辑在编辑出版工作实践中,应以多年打造精品出版物的“工匠精神”来培养年轻一代,言传身教、现身说法,不仅无私传授编辑技艺,而且以“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年轻一代,为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特质的优秀出版企业文化、建设高素质的编辑队伍作出贡献。

第四,积极开展各种推动“工匠精神”文化形成的活动。例如,举办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专题的讲座。讲授内容可包括“工匠精神”的内涵、意义、价值及古今中外编辑出版领域著名出版人物的典范事迹等。主讲者可以是专家学者或出版系统具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及领军人才。前者的讲授可使人得到理论的升华,后者的现身说法可能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又如,出版单位内部可开展编校技能和创新论文等竞赛;举办以传承“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学术研讨沙龙。再如,可将“工匠精神”凝练在社(刊)训、社(刊)规中;在出版单位内部的橱窗、墙壁、屏幕及门户网站上大力宣传“工匠精神”,使读者至上、质量至上、声誉至上的“工匠精神”深深根植在、融化在、渗透在出版单位环境的方方面面,形成浓郁的“工匠精神”文化氛围。

猜你喜欢
编辑出版出版物工匠精神
出版物上数字的用法(GB/T 15835-2011)
出版物上数字的用法(GB/T 15835—2011)
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
新媒体时代编辑出版工作创新路径分析
图书编辑出版中技术手段升级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人工智能与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的未来研究
2017年出版物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2015 年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