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东进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的十年(上)
文/王东进
初心,乃是本真之心、赤子之心、拳拳之心。只有不忘初心,才能砥砺前行;只有不忘初心,才能一以贯之、善作善成。
言及初心,势必涉及成立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之初衷,也涉及每个加盟研究会者的初衷。换句话说,为什么要成立研究会,成立研究会干什么?为什么要加盟研究会,到研究会作甚?把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初心”也就了然于胸了,“不忘初心”的自觉性、坚定性也就与日俱增了。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已然走过了十年。
这是筚路蓝缕、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十年;这是内外兼修、培元固本、强筋健骨的十年;这是上下同欲、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十年;这是顺应大势、服务大局、助力医保的十年。
十年风雨,十年磨砺;十年耕耘,十年收获。
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十年,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却是漫长的一程;十年,对于致力全面系统深度研究医保的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则是一个从应运而生、蹒跚学步,到成长壮大、稳健运行并有所作为的重要阶段。
当此十年之际,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主题,回顾总结十年的收获,展望谋划未来的发展,是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的。故而撰写此拙文。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一)
初心,乃是本真之心、赤子之心、拳拳之心。只有不忘初心,才能砥砺前行;只有不忘初心,才能一以贯之、善作善成。
言及初心,势必涉及成立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之初衷,也涉及每个加盟研究会者的初衷。换句话说,为什么要成立研究会,成立研究会干什么?为什么要加盟研究会,到研究会作甚?把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初心”也就了然于胸了,“不忘初心”的自觉性、坚定性也就与日俱增了。
概言之,成立研究会乃势有所趋、事有所需、人有所盼。因为,进入21世纪后,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向全民覆盖的大势锐不可当,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企盼空前高涨。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起来、农村居民也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大背景下,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如何解决就愈加凸显出来。
当时的劳动保障部审时度势,责成其医疗保险司牵头,组织相关研究机构和部分地方医保部门研究如何将城镇职工医保的制度安排、基本政策和保障方式延伸到城乡居民中去(时称“三个延伸”)。在这个总课题下,又分设了七个子课题,大体进行了一年时间(2004-2005)的深入研究。一方面,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后来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支持。另一方面,在这项研究过程中又深切感到医疗保险涉及的领域、方面和环节等诸多且繁复、博大而精深,仅凭某个行政部门临时组织一些单位和机构做应急式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一个独立的研究机构(或团体)专门从事医疗保险全面系统深度的研究,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政策咨询和技术支撑。常言说得好:“需求是各种动力的动力”。这就是成立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的缘起和初衷。
(二)
古人说:“好事尽从难处得”。这既是对世事艰难的怆然感喟,更是对“有志者事竟成”的励志箴言。
当年的劳动保障部党组专门开会进行研究讨论成立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的事宜。会议一致认为,成立这么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机构,对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医疗保障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很有必要、很有意义。不但立即出函向有关部门申报,而且明确了筹备组负责人。特别令人难忘的是,党组主要领导同志还主动提出:“总得有几个具体办事的人嘛”。在会上确定给调剂五个编制(后来实际落实了四个),还提出了研究会秘书长的建议人选并明确为正局级(此前无先例),等等。这充分说明劳动保障部党组对成立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然而,申报材料送到相关部门后“麻烦”就来了,一会儿说整顿社团期间不再批准成立新的社团组织,一会儿又说相关材料不齐备,不能批。尽管按其要求反复不断补充材料,而且还千方百计进行沟通、协调和“感情联络”,终未获准。当时确有传言:“看吧!肯定成立不起来”。甚至还有不知出于何种心理的个别人,等着“看笑话”呢!
“危难之时,依靠组织,求助领导”。既是正常的渠道,也是无奈之举。正是在国务院领导的亲自关心和过问下,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才获批准。2007年3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告正式成立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来之不易者,必然殊为珍视,这是世之常理、人之常情。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始终怀着感激之情,把党组的重视和领导的关心作为致力医保研究、服务医保大局、奉献医保伟业、增进人民健康的内生动力。十年风雨路漫漫,夙兴夜寐寻常事。未有一时敢懈怠,也未有一刻彷徨。唯恐辜负领导的信任与重托,唯恐有负众望。
(三)
为什么叫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而不是叫协会、学会?这也是经常有人问及的话题。
既然要“不忘初心”,再对“命名”作一番解读,对后来者或业外人士解惑释疑,知“初心”而不忘“初心”,或许有所助益。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难成”,这是先圣古训。在筹备过程中,对于名称是作过深入而周详考量的。当初确有朋友提议叫“协会”或“学会”的。但我们最终还是选择了“研究会”。为此,在成立前召开的广东省惠州会议上,我专门就此作了说明。其要点是,(1)我们从事的是一项事业(而且是为民谋福祉的伟大事业),而不是为了某一个特定群体利益的行业。“事业”者,“举而措之天下之民”是也,就是说是为了天下老百姓谋健康福祉。“行业”者,乃是为了某一个行业的发展及其利益。所以“协会”多为行业性质的。(2)我们从事的是为政府决策特别是公共政策制定提供咨询服务、为医保管理运行提供技术支持的,属于现代智库功能的范畴,而“学会”则主要是从事某一领域的学术理论研究,或为某个学科建设服务的。(3)我们从事的是医疗保险全面系统深度研究,而不是一般的感情联络、利益协调、娱乐消遣之类(诸如“球迷协会”“桥牌协会”“钓鱼协会”,等等)。何为“研究”?《说文解字》有云:“研”从“石”、从“开”,是要用力气、下功夫把石头砸开、深研细磨的。故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之说。“究”,从“穴”、从“九”,意为九次(九为阳数最大,亦为反复多次深入洞穴去探索寻找之意)。故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之说(那篇讲话有文档可查)。寻其名而求其实,可见在立会之初,对命名的考量,已将“研究会”的功能定位、任务目标、工作路径与方式方法,作了锁定。这也是有别于其他协会、学会等团体的内涵特质所在。并非如某些有趣的朋友说的,“你们真有预见,要整顿行业协会、商会,而研究会则不在整顿之列”。对此,只可视为“风云际会”,非为人谋也。
(四)
有了明确的功能定位和任务目标还不够,还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实现路径。这就是“聚贤、纳言、立说、献策”的立会宗旨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方针,这是全部医保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个宗旨和方针,得到全会上下的认同,成为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全体会员共同遵守的第一规矩,并逐步内化为理念、外化为行动。正是遵循这个宗旨和方针,才使得这个成立较晚、籍籍无名的“后生小辈”,由小到大茁壮成长,在林林总总的社会团体中逐步站稳脚跟,并赢得为助推全民医保发声发力的一席之地。
《易经》上说:“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形势的不断发展,为了让全会上下能更自觉、更有效地践行“聚贤、纳言、立说、献策”的宗旨,2015年初,明确了“厚德、求真、笃行、担当”的会训。也就是要求会员自觉做到,以厚德载物的胸襟聚贤,以追求真理的态度纳言,以笃行不怠的深度研究立说,以敢于担当的精神献策。2016年初,又提出了加强智库式研究,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把研究会建成一流的医保智库。2017年初,在全国医疗保险研究工作会上,又进一步强调,致力医疗保险全面系统深度研究,发挥社会智库资政助治重要作用。
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成立十年来的发展历程,首先是不断健全完善研究会自身内在机制的过程,是研究会内外兼修、固本强基,争取能为医保改革发展发引领之声、助精准之力汇聚“精气神”的过程。
研究会秘书处是研究会的执行机构和联系全体会员的枢纽,对研究会的稳健运行和发展壮大至关重要。研究会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秘书处的建设。在秘书长的领导和带领下,坚持政治思想和业务能力两手抓,靠团结增强凝聚力、靠总结提高战斗力。不断提升秘书处员工的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不断提升医保研究的整体实力(鉴于各部门、每个同志都有总结、体会,恕不赘述)。
(五)
作为社会团体的研究会,正确而恰当地处理好上下左右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处理好与业务主管部门和业务相关机构的关系,是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和良好环境。回顾研究会走过的十年,尽管社会上屡有“狂风暴雨”,有时“气候还十分异常”,然而研究会所处的“小环境”“小气候”还是“惠风和畅”的。这首先是得益于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开明与高明,其次也和研究会秉持“四不”的方针和态度不无关系。所谓“四不”,就是(工作)到位不越位,补台不拆台,配合不搅合,帮忙不帮闲。在日常工作中,研究会秘书处很注意跟进人社部的中心工作,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疗保险司等相关司局的重点任务。在主管部领导的统一领导调度下,司、中心、所、会“同心同欲、四轮驱动、一体发展”,创造出相互关系更加融洽、相关工作更加融入、事业发展更加融合的良好格局。常言说:“格局决定结局”。这样的格局,让研究会在生存与发展上都获益良多。
这一条,对研究会这十年的发展壮大、有所作为,至关重要。可能在一些人士看来,这一条算不上什么经验,但是,我们却深切地感到,这是一个社会团体须臾不可或缺的“生存之道与发展之要”。任何时候都要高度重视、精心培育、妥为筹谋、恰当把控;任何时候都忽视不得、动摇不得、马虎不得。观照社会上一些社团举步维艰,原因固然是复杂多元的,但没有着力创造出适宜的生存环境和“小气候”,恐怕也是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当宜深思,亦当多从自身检校,切勿怨天尤人。
(六)
前述各项,都是为做好医疗保险研究明确方向、奠定基础、创造条件、营造环境的。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环境中,研究会这十年,才不断发展、有所作为。撮其大端,这十年来研究会主要做了如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组织开展医疗保险评估。十年间先后共组织医保评估专家417人次,100次到各省(市、区)和基层经办机构进行评估调研。参加调研座谈会3000人次以上。在此基础上每年撰写一个“评估报告”(共10个),均经人社部领导转呈国务院领导。共向领导反映了具有代表性、倾向性的问题48个,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50多条。这些评估报告受到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并作出相应批示。所提建议大都被采纳,或由领导批给有关部门参考。
二是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本着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的原则,着眼医保制度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与有关部门和单位合作开展医疗保险课题研究。诸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融合研究、中国特色医疗保障体系研究、多层次解决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待遇研究、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研究、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患者医疗服务利用情况研究、社会保险药品分类与代码标准研究、医疗服务项目分类与代码行业标准研究,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先后共研究课题91个。许多研究成果或是转化为决策者的参考,或者为管理操作提供了支持,或者出版发行成为开展医保研究、推动医保工作的参考资料。
三是组织开展专题研讨会。每年都根据医保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召开4、5个专题研讨会(多为与研究会例会套开),先后共召开40次研讨会。由于研究的问题多是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矛盾或困惑,开出的“药方”多是真招、实招、管用之招,大都收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效果,受到业界的普遍欢迎。
四是着力开展医疗保险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的研究和开发。先后共研发医保术语等三个国家标准(以国家标委会名义发布),和药品分类代码等两个行业标准(以人社部名义下发)。为助推医疗保险实现规范管理、精准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五是组织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海峡两岸医保研究的合作与交流。参加I S P OR(国际药物经济学与结果研究协会)会议20次,参加H T A i(国际卫生技术评估协会)会议4次,向国际会议提供研究成果或论文17篇在会上展示,3次作大会发言,受到与会者好评。与台湾健保学会开展了9次学术交流与合作,3次医保管理人员研习交流活动,两岸先后有400余人次参加研讨。两岸医保学术交流与合作,受到人社部和国务院相关部门的关注和肯定。
六是打造现代传媒、引领医保舆论。截至目前《中国医疗保险》杂志公开发行九年来,共出版发行106期,发表文章2413篇,总发行量达780万册。《中国医疗保险动态资讯》共发行228期。在正确引领医保舆论、为医保改革助力发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和业界的好评。
七是组织开展医疗保险优秀论文征集评选活动。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共举办了10届。共征集论文9199篇,其中获得一等奖43篇、二等奖78篇、三等奖181篇、优秀奖数百篇。对组织征文表现突出的省份,每年评出优秀组织奖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5个。这项活动拓宽了聚贤、纳言的渠道,搭建了立说、献策的广阔平台,被誉为研究会的一个“品牌”。
八是面向定点医疗机构和经办机构开展业务培训。研究会甫一成立,就以雅培项目为载体,开展三级培训,其中对参保人员的宣传培训就有30万人左右。后来则以支付制度改革等为主题,对定点医疗机构分管院长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同志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培训。截至目前共举办大约20期培训,先后参加培训的至少有3000人次。为培养医保管理专业人才、提高医保管理能力、创新医保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此文下篇将在第9期刊登;
作者单位: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
(责任编辑:高星星)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决策咨询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决策咨询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智库建设事业快速发展,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迫切需要健全中国特色决策支撑体系,大力加强智库建设,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历程,智库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建立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必须切实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充分发挥智库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摘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年第4号(总号: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