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旭
促进供给侧低碳化改革
□吴旭
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成为国家战略,并逐渐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是兼顾“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核心目标是提高单位能源(资源)消耗或单位污染物排放的产出率,进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进人民福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社会生产水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抓手,其重点在于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具体需从供给的产品和服务着手。从生态学视角看,产品和服务可分为生态产品(服务)和非生态产品(服务)。其中,生态产品(服务)指初级产品、清洁水源、清新空气、宜人气侯和舒适景观等环境;非生态产品(服务)则指初级产品经过加工转换后的农产品、自来水和工业品等产品,和自然生态环境经改造后的居住、旅游等场所以及其为人类提供的教育、医疗、交通出行等服务。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人民与非生态产品(服务)的联系日益增强,而与生态产品(服务)的联系逐渐被削弱。当前,提供生态产品(服务)的生态空间,即森林、草原、湿地和湖泊等自然生态系统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其主要原因是非生态产品(服务)粗放无序的供给方式带来的资源和能源过度消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对优质生态产品(服务)的需求快速增加,对非生态产品(服务)的绿色化意识也逐步增强,如何兼顾生态产品(服务)供给的社会效益和非生态产品(服务)供给的个人利益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要给优质生态产品(服务)的有效供给做加法,给非生态产品(服务)的无效供给做减法,为两类产品(服务)协调供给做乘法,使生态产品(服务)供给在经济增长中发挥倍数效应。为实现这一目标,需引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低碳化、绿色化。具体来看,可采取以下举措:
构建低碳引领的供给效率评价体系。基于主要的生态产品(服务)和非生态产品(服务)的类别,结合我国现有统计体系现状,探索建立以碳排放效率为引领的主要产品(服务)的供给效率评价体系。基于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主要行业的非生态产品(服务)的碳排放数据和自然资产负债表,积极推进低碳产品试点工作,形成标准化的生态产品(服务)和非生产产品(服务)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在选取供给效率评价指标时,充分利用净碳排放(源汇)对生态产品(服务)和非生态产品(服务)进行统一度量,采用单位碳排放的产品(服务)经济价值或单位产品(服务)经济价值碳排放作为评价供给侧效率的引领性指标。
建立“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互促机制。“绿水青山”是生态产品(服务)供给的生产要素,决定生态产品(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进而影响非生态产品(服务)供给和“金山银山”的增长质量。要建立“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相互促进机制,以实现供给侧改革的绿色低碳化。一方面,加强“绿水青山”管理和利用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提高“绿水青山”作为生产要素的投入及其全要素生产率,有效避免在供给生态产品(服务)过程中带来的额外污染物或者温室气体排放,优化提升生态产品(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数量,为生产非生态产品(服务)提供绿色低碳的原材料和生产环境。另一方面,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加强科技制度改革创新,提升非生态产品(服务)供给的绿色低碳化程度,形成更多可保护和改善“绿水青山”的产品和技术,如支付宝“蚂蚁森林”等创新型产品。
加快培育绿色低碳的市场内生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服务)价值的标准化评估体系,通过碳市场等绿色金融改革手段,建立生态产品(服务)价值的市场价格发现机制,以市场手段促进其外部性效益内部化,实现生态产品(服务)的经济价值。政府要加强在生态产品(服务)和非生态产品(服务)供给间的协调权衡,通过政策法规、规划标准、示范试点等一系列行政手段推进绿色低碳工程,如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生产,以及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污染治理、循环利用等重要示范项目,有效调动企业家转投绿色低碳产业的内生动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应对气候变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