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万莼 冯洁
余杭区:多轮驱动提升竞争力
□本刊记者/万莼 冯洁
余杭这位全能型“选手”依托人才引领、创新驱动,打造产业集聚平台,实施上市培育战略,交出了一份经济转型提质的华丽答卷,实现经济的全方位优化升级
余杭,这一丰子恺笔下的江南佳丽地,经过多年内外兼修,经济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在日前发布的“2016年浙江省县(市、区)经济竞争力、发展潜力和创新力30强榜单”中均位列第二,而去年余杭区在该榜单中仅位列第五。位次大幅跃升的背后,是余杭经济的全方位优化升级,而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近年来,余杭这位全能型“选手”依托人才引领、创新驱动,打造产业集聚平台,实施上市培育战略,交出了一份经济转型提质的华丽答卷。在部分县市经济运行不理想的环境下,余杭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仍能连续11个季度保持在11%以上,今年上半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3.3∶33.3∶63.4,地区生产总值、服务业增加值以及创新投入等多数指标增速均高于省、市平均水平。
“创新是第一要务,平台是主要抓手。余杭经济今年的大爆发就是坚持政策、资源、要素向创新型企业投入的结果。”余杭区发改局局长杨金水告诉记者,“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全力打造了一批重点产业平台。”
近年来,产业平台成为发展新引擎,引领余杭经济驶入创新驱动的“快车道”。“其中,特色小镇被视作成功样板而备受推崇。在省级创建(培育)类特色小镇中我们就占了6席,是全省最多的区(县)。”杨金水略带自豪地向记者介绍,“梦想小镇、艺尚小镇和梦栖小镇是我区东、中、西三大区域创业创新的‘动力核’和‘引爆点’,已形成差异发展、良性竞争的互动局面。其中,梦想小镇成功通过了首批省级特色小镇验收命名。近期大热的之江实验室也落地我区人工智能小镇,这一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中的‘核心灵魂’,其价值将不逊于一座高水平大学”。在余杭区,省市级创建(培育)类特色小镇已达12个,入选数量居杭州市各区首位。截至8月底,全区省市级特色小镇累计完成投资202.35亿元,落户众创空间30余家(国家级4家)、入驻创业项目1100余个,集聚创业人才近11000名。在增强创新发展能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区带多园、大平台带小载体’的发展格局是我们多年来谋篇布局的成果,未来会着重考虑区域的差异化发展。”杨金水介绍,余杭区谋划了“三城四镇三创”的战略布局,重点打造未来科技城(梦想小镇和人工智能小镇)、良渚文化城(梦栖小镇)、临平创业城(艺尚小镇)、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等一批产城人融合发展的产业平台,这些产业平台正成为余杭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支撑。“事实上,余杭整体产业空间布局工作正是围绕东中西三大区域铺陈开来:未来科技城以科创为核心,以期成为智慧余杭新高地;临平创业城从众创角度出发,致力于打造时尚产业、智能制造新高地;良渚文化城以文创为核心,主攻“新硬件时代”的创意高地;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打造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重要一极为抓手,深化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
这些年,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直跨步在智能制造的前沿阵地,为产业互联与创新发展提供充足养分。开发区产业发展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余杭智能制造起步早,发展势头强劲。“早在2015年,我们就与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两区合并’,致力于整个园区的整合提升。管委会坚持走‘补课2.0、普及3.0、示范4.0’的‘并联式’发展道路,全力营造以智能制造、产业互联为核心的创新氛围,催生企业内生动力,打造核心竞争力。”黄亮介绍,开发区通过分类推进的方式实现园区企业向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改造提升,同时利用同行刺激来倒逼企业改革。“春风动力的智能化转型就是开发区智能制造的一个典型,此前春风动力曾向政府申请购地来打破发展困局,但我们调研后认为,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智能化改造来提升生产效能,扩大亩均产出。经过几年智能化转型,春风动力亩均效率提升了30%、设备使用效率提升了25%、库存周转率提高了50%。事实证明,投入智能化改造的成本远远低于预计的购地成本。企业利用智能制造技术来压缩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这条路是走对了。”
目前,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功培育出老板电器、春风动力、铁流股份等一大批高新技术知名企业。“浙江省2017十大智能工厂”中,余杭区就有4家上榜,将近20家企业已经接近智能制造3.0标准。
在打造创新发展平台的基础上,余杭区对人才招引也表现出了满满诚意。“全区经济提速较快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才。”在发改局局长杨金水看来,“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全区从政策、配套和服务三个维度发力,为人才和企业提供最优的发展环境,吸引他们在余杭落地生根。
今年8月,余杭区再抛出“人才新政十条”,希望借此在日益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占得先机。新政围绕构建全方位人才住房保障体系、吸引大学生来余杭创新创业、加大高端人才引进激励、引进培育创新创业团队等十大方面展开,预计每年安排6亿元资金用于人才项目的支持。其中,创新创业团队和人才的招引是重中之重。杨金水解释,“对于认定的浙江省、杭州市创新创业领军型团队,余杭将根据政策分别给予1000万元、500万元资助。引进的高校优秀研发或产业化项目团队,可给予最高500万元的一次性资助。”
同时,以需求为导向,完善公建配套,为人才免去后顾之忧。联通余杭与主城区的地铁、快速路网加快建设,浙医一院余杭院区、学军中学海创园分校等优质医疗教育资源的引进进一步加速了全区人民共享优质资源的进程。
而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台的“黄金十条”政策就是全区落实打造人才强区的一个缩影。其在高端人才的奖励方面,力度远超过往。评审通过的国内外高端人才领衔项目三年内将给予最高800万元的创业资助;入选省、市级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给予500万元以上的奖励;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的人才,给予最高400万元的配套奖励。
通过一系列人才招引举措,余杭区人才集聚迎来了质的飞跃。截至8月底,已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550名,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15名、浙江省“千人计划”人才145名,人才总量和年增量均位于浙江省各区(县、市)首位,成为支撑余杭经济继续加速前行的重要力量。
在平台和人才新政的推动之下,余杭区企业发展也步入提质新阶段。今年以来,余杭上市企业数量呈“井喷”态势,十多年的“播种”迎来“大丰收”,跑出了“余杭速度”。数据显示,2010年11月老板电器上市成为余杭第一股以来,余杭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基本保持每年一家,2016年开始提速,今年进入高潮。“今年以来,杭州新增22家上市企业,余杭有9家,占了整个杭州的近一半。”
浙江铁流离合器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政府出台的政策给力,所以企业才会愿意做一些尝试,积极地去上市。”铁流股份是国内领先的汽车离合器生产企业,产品远销美洲、欧洲、亚洲、中东等多个国家,产销规模及市场占有率在同行业中占领先地位。这位低调的行业“龙头老大”在今年5月上市挂牌后才逐步进入大众视野。事实上,铁流股份十多年上市路走得并不顺利,“2005年企业就有上市的念头,2007年准备上市计划,2008年的时候因为遇到金融危机,公司就把上市这个事情停下来了。”从启动IPO,三次更换券商到2017年的上交所上市,企业发展终于步入正轨。这位相关负责人认为,余杭企业的上市热潮离不开政府完善的配套政策和专业优质的服务。“从铁流股份搬迁到余杭区,启动IPO到完成上市,实现生产、销售、管理的智能制造转变,区政府和开发区的支持力度很大。比如现有厂区相当拥挤,没办法扩产能。政府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批准了81亩地,公司得以在宁桥大道新园路口建设新厂区。”
今年以来,余杭区更是将企业上市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先手棋”,积极创新上市培育的“余杭模式”,全力打造资本市场的“余杭板块”。而在这轮上市热潮中,政府更是添了不少火候。例如通过多层次开展研判引导,多渠道储备上市资源和多载体营造上市氛围来打牢基础;对企业加强分阶段辅导培训,建立由区金融办牵头的企业上市协调服务机制和针对性服务平台,为企业挂牌上市工作出谋划策;与省证监局、上交所、深交所建立深度联系机制,用好专业力量。
余杭区不仅大力引导和支持企业通过上市挂牌提高管理水平、强化直接融资、提升品牌形象,利用资本市场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而且积极指导上市企业开展持续资本运作,通过整合和重组,迅速获取人才、技术、品牌、市场渠道等优质资源要素,进一步带动全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建设“五大余杭”、成为全省榜样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