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浙江发展的历史方位和目标任务

2017-01-26 01:13浙江省委党校课题组
浙江经济 2017年10期
关键词:浙江发展

□浙江省委党校课题组

新时期浙江发展的历史方位和目标任务

□浙江省委党校课题组

新时期浙江的发展,面临经济全球化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增多的挑战,面临经济社会转型艰难和经济减速的压力,面临“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竞争,面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新期待的要求。浙江完全应该也有条件成为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先行者和开路先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标杆和样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研究新时期浙江发展的历史方位和目标任务,对秉承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对继续深化和创造浙江实践、浙江素材、浙江经验,对展示中国方案、中国道路、中国智慧的浙江样本,对引领浙江人民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和建设“两富”“两美”的现代化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时期浙江发展的历史方位

历史方位,是客观事物在历史发展中所处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依据,明确提出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这“三个前所未有”的科学论断,对我们认清和把握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发展趋势和发展任务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这“三个前所未有”的大背景下,紧密结合浙江实际,中共浙江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做出了新时期浙江发展历史方位的重要判断:当前的浙江,正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潮头上,正奔跑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跑道上,正站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上。这是省委从历史和现实、全国和全省、习总书记要求和浙江实践的纵横坐标和宏观层面,对浙江发展历史方位的科学定位。从经济社会发展演进规律和国际可参照、可比较的视角看,新时期浙江发展的历史方位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浙江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面临担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探路者的阶段。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和人民富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综合反映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世界银行2016年发布的人均国民总收入的分组标准:2015年高收入国家12476美元以上;中等偏上收入国家4036-12475美元;中等偏下收入国家1026-4036美元;低收入国家小于1025美元。2015年浙江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537元,折合5705美元,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组。

与此同时,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Trap)的概念,指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

据此,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其一,过去把人均GDP作为对应标准是不准确的。因为按照人均GDP,浙江2015年已超过12644美元,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实际上,人均GDP仅相当于国民收入的一半左右,浙江只是刚刚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距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二,浙江不是独立的经济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取决于全国一盘棋,而全国还处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水平,面临与全国同步跨越的路程。其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不容易的。据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郑之杰研究,上世纪60年代初期,有100多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至今进入高收入国家的只有寥寥十几个。因此总体上来说,浙江尚处于为全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先行先试,发挥先行者和探路者作用的阶段。

第二,浙江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面临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提升和加快培育新经济的阶段。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化进程有多种划分标准,从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趋势看,一般把工业化进程划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并呈现出先轻工业化、再重工业化、后服务化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一直处于追赶型的工业化进程,长期处于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这种进程到2014年发生重大变化,当年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4.7∶47.8∶47.5调整为4.4∶47.7∶47.9,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这预示着,浙江的工业化进程进入了后期阶段。到2016年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50%,呈现加速提高之势。据此可以说,浙江工业化的峰值已过,以工业为主动力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已发生变化。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浙江工业化的就业峰值在2011年,当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14.57∶50.86∶34.57,到2015年已调到13.20∶48.32∶38.43,即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呈现下降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呈现上升的趋势,这标志着浙江的经济结构已由工业为主体转变为服务业为主体,进入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阶段。与此同时,这几年工业投资、工业增加值增长、工业制成品出口等指标出现大幅下滑,工业去产能任务艰巨,预示着今后工业不大可能重新回到第一拉动力的位置。

然而,浙江的工业化进程还远没有结束。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仍然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脊梁。浙江制造在质量、品牌、标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市场需求相比、与消费者的期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预示着浙江制造必然要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从政策取向上,应着力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质量、品牌、标准三大战略,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紧紧抓住新技术、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以至“黑科技”等大量突破性应用的机遇,把传统制造提升到智能制造,满足市场对工业制造的小型化、个性化、精密化、人性化、时尚化的需求。同时,提高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加快培育和发展以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科技、新资源等“五新”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

第三,浙江城市化率超过全国和世界平均水平,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突起,面临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省域城市化的阶段。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是伴随工业化必然出现的趋势,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城市化阶段演进看,当城市人口超过10%以后,进入城市化的初期阶段;达到30%左右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达到70%左右时,进入相对稳定阶段。重要的是,城市化进程必然伴随人口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环境结构等的调整,以及相应的科技、教育、文化、医疗、金融等高端资源的布局和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历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浙江的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4.5%,低于当年全国17.9%的3.4个百分点起步,发展到2015年的66%,高出全国平均56.1%的9.9个百分点,也大大高出当年世界平均54.9%的水平,正在接近70%左右的相对稳定阶段。更重要的是,浙江的城市化进程,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坚持城乡规划、产业互动、设施共建、生态共保、民生共享、管理协同、人文共创、要素统筹联动发展,坚持都市区、都市圈、中小城市、特色小镇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城乡一体化、省域城市化、美丽县城和美丽乡村同步建设的新路,避免了出现“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现象。这是浙江城市化对全国及人类城市化的最大贡献。

当然,浙江城市化的压缩型发展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一是城市化进程过早放缓,1978年到2000年,浙江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55个百分点,2000年到2010年降为1.29个百分点,2010年到2015年进一步降至0.84个百分点,这样导致由城市化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过早减弱。二是萝卜快了不洗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跟不上、高端要素资源集聚不多,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不强。三是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房价高企、交通拥堵、雾霾污染、垃圾围城、看病难看病贵等“城市病”频发。所以,总体上说,浙江城市化进程还没有完成,面临医治“城市病”、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加快建设特色现代化城市、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和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省域城市化的阶段。

第四,浙江市场化进程全国领先,要素市场发育齐全,政府治理积极有为,面临深入探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阶段。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俗称“两只手”的关系,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基本的关系。近代人类社会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主义,再到罗斯福新政,以及到各种学派和制度的交替登场,无一不是探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到底怎样摆布。中国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长期艰难的探索,直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才取得重要突破,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可以说,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不可偏废,但有一点是清晰的,就是更好作用要以决定性作用为基础和前提。

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渐进的市场化进程,各地区发展的先后优劣,取决于以民营经济、市场发育、政府治理等为代表的市场化程度。据王小鲁、余静文、樊纲等历时8年的跟踪研究,经综合分析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维护市场的法制环境等5个方面的指数分析,2014年浙江的市场化进程位居全国第一。另据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的同步跟踪研究,按照所有制结构、政府职能转变、市场发育情况、经济活力与外向程度4大类16项指标综合排名,2014年浙江市场化指数为10.39分,比2005年的9.21分提高了1.18分,比全国平均高1.97分,位居市场化指数全国第一。从一些主要数据看,2005—2014年,浙江每万人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数、建筑业社会化水平两个指标,连续10年列全国第一;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由373.2万人增加到1208.4万人,全国排名第三;非国有经济投资比重由73.3%上升到78.5%,全国最高。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在全国率先启动、大力推进以“四张清单一张网”和“最多跑一次”为重点的政府自身改革,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省份,积极践行既“亲”又“清”的新型政商关系,提出“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政府定位。

当然,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浙江尚有完善和提高的空间。一方面,低端商品市场竞争力不强,高端要素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技术创新市场、高端人才市场等还不成熟,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还不充分。另一方面,政府在提供优质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方面,与企业和老百姓的需求尚有较大差距,许多很好的承诺和政策尚有待于落实。为此,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要在政府的“放、管、服”上下功夫,即微观放得开,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宏观管得住,不让市场成为脱缰的野马;对企业和老百姓服务好,当好人民公仆,也就是建设服务、责任、法治和廉洁的政府。

第五,浙江信息化驶入快车道,领军企业全球翘楚,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面临搞好首个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打造全国信息化发展新高地的阶段。

当前,人类正进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正以其广泛的渗透性和无以伦比的先进性与传统产业结合;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进器和制高点;信息化水平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一定意义上说,谁掌握了信息技术和相关产业,谁就掌握了发展的未来。

浙江推进信息化起步早,创新创业环境比较宽松,较早涌现出阿里巴巴、网易、网盛、盛大、海康威视、浙大中控等一大批互联网信息企业,有的已发展成为全球翘楚。如阿里巴巴几乎无人不知,一个叫马云的人打开了商品便利化交易和财富之门,成为诸多国家政府首脑的座上宾,开启了一个企业与省、市政府建立战略合作的先例。尤其是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地浙江乌镇,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信息经济示范区,杭州信息经济已成其最大经济增长点,诞生了互联网企业云集的“云栖特色小镇”。根据《2016年浙江省信息经济发展报告》,2015年全省信息经济总量达13776.85亿元,占GDP比重达32.12%,同比增长18.6%,成为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其中,跨境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网约车、支付宝等领域的兴起,拓宽了企业的发展平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另据2015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按照网络就绪度指数、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指数、应用效益指数、信息化发展指数综合排名,浙江列上海、北京之后,全国省区第一。

当然,浙江信息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信息化尚处于大爆发的前夜。由于“互联网+”的背后是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支撑,其核心技术是人工智能,是无人驾驶汽车、人脸识别、语音实时翻译、远程医疗诊治、自动结算等智能机器的制造和广泛应用。在这些方面,浙江还有很大差距,还缺少类似华为、中兴的信息装备制造企业和苹果、三星等的手机制造企业,还处于信息经济微笑曲线的底端,甚至有的还把信息经济和企业视为虚拟经济和虚拟企业,看不到信息经济带来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的巨大变革。

浙江应倚借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平台,紧紧抓住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契机,着力探索适合信息经济创新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和新模式,努力推动浙江在“互联网+”、大数据产业发展、新型智慧城市、跨境电子商务、分享经济、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新型企业家成长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早日建成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全国物联网产业中心、全国云计算产业中心、全国大数据产业中心、全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全国智慧物流中心、全国数字内容产业中心等,成为信息化和信息经济的领跑者。

第六,浙江国际化深度发展,在贸易、吸引外资、境外投资、国际交流等方面初具优势,面临提升城市、企业、人才和资源配置国际化水平的阶段。

国际化是指一国经济发展超越国界,与别国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断扩大和深入的经济发展过程,其核心内容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主要包括贸易、资本、生产国际化以及与此相应的政策、体制和技术标准的国际化等。企业经营国际化是经济国际化的基础。经济国际化发展受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制约,良好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必然会推进一国经济国际化进程,反之则会制约经济国际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率先走出农村、走出省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由人员大流动带动贸易、投资和产业的全球大流动大布局,如同地瓜的藤蔓生长,遍及全球各地。目前,在外投资经商的浙江人,在国内大致有600多万,在世界各地大致有200多万,创造的销售额相当于省内GDP的总额。2016年,浙江进出口、出口、进口份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9.1%、12.7%和4.3%,外贸依存度48.1%,高出全国15个百分点,其中外贸出口依存度36.7%,长期保持对全国出口增长贡献最大的省份。目前,浙江累计拥有境外投资企业超过7000家,“十二五”期间累计境外投资326亿美元,引进外资717亿美元、出口12396亿美元,均位居全国第一或前茅,涌现出阿里巴巴、吉利、万向、华立、万丰奥特等一大批跨国公司,形成企业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研发设计机构、营销网络,加快产业链、价值链全球布局的新局面。

同时,浙江的国际交流也深度发展。据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年度报告,2015年,浙江高校的外国留学生总数达25964人,外国留学生来自176个国家和地区,聘用各类外国文教专家1580人,浙江大学位于国际化水平综合排行榜前3名。境外办学逐渐起步,已有14所高校在20个国家共建了24所孔子学院。尤其是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浙江,2016年9月成功举办G20杭州峰会,2022年杭州将举办亚运会,更是提升了浙江发展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但也要清醒看到,浙江国际化水平还不高。从外贸出口看,主要还是依靠低成本、粗加工的竞争优势,而且优势在减弱,拥有自主品牌的高端制造尚未形成优势。从投资看,引进外资中,世界500强企业中尚缺3/5;对外投资中,大多属于中小制造项目和资源类项目。从国际交流看,国际性人才匮乏,高端文化项目不多,浙江文化远没有浙江经济有名,浙江文化的软实力还不强。

面对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度发展,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构建,浙江唯有“跳出浙江才能发展浙江”,唯有提升国际化水平才能提升发展水平,唯有融入全球化才能创造和赢得未来。由此,浙江要加快构建EWTO平台,全力打造杭州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提升宁波舟山国际大港地位和实现义乌“买全球货卖全球货”目标,确立浙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独特优势;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并购,掌握核心技术和高端品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推动浙江文化“走出去”,促进“东方文明的曙光”与现代世界文明相交融,扩大G20杭州峰会影响,全力办好亚运会,讲好浙江故事,提升浙江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

新时期浙江发展的目标任务

新时期浙江的发展,面临经济全球化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增多的挑战,面临经济社会转型艰难和经济减速的压力,面临“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竞争,面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新期待的要求。同时,也具有诸多优势和有利条件:一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形成的先发性优势和经济社会基础,以及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知行合一、义利并举、创业创新、勇立潮头”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八八战略”的决策和部署,是浙江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为浙江发展指明了长远方向并打下坚实的工作基础。三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和新布局,尤其是对浙江提出的“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更进一步、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等一系列新使命和新要求,为浙江发展提出了新标准,树立了新标杆,注入了新动力。由此,浙江完全应该也有条件成为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先行者和开路先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标杆和样本。

在发展目标上:确保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迈向建设“两富”“两美”现代化浙江的新征程。

目标是前进的引领、方向和动力。浙江未来发展的目标怎么定?关键是搞好与中央“两个一百年”目标和浙江原有目标的衔接。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前,距2020年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只有3年多的时间。可以预期,党的19大在谋划到2022年的发展目标时,会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第二个一百年目标提到议事日程,并做好前后两个目标的衔接。

至于一个省的发展目标,既要与中央确定的目标高度一致,又要有自身的省情特点。为此,中共浙江省委提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目标。这一目标,既与全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相衔接,又富有浙江特色:对应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浙江是“高水平”的;对应全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是“两富”“两美”的,体现了浙江发展的高水准和对全国大局的贡献。考虑到今后五年,浙江将面临实现这两个目标的衔接,建议省委第14次党代会提出:确保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迈向建设“两富”“两美”现代化浙江的新征程。

在结构演进上:基本形成“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的浙江样本,为全国转型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逻辑、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这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供了根本指导和基本遵循。

今后浙江的发展,必须按照这些根本指导和基本遵循,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先行先试,走在前列。经济建设上,以抓好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文化、高端装备制造等八大产业为载体,全面提升浙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政治建设上,以抓好“四个意识”“法治浙江”和“四张清单一张网”“最多跑一次”等为载体,提升浙江党风廉政建设水平。文化建设上,以抓好“文化强省”若干工程建设为载体,提升浙江文化软实力。社会建设上,以抓好“为民办实事”和“平安浙江”为载体,提升浙江和谐社会建设水平。生态建设上,以抓好“两美”浙江为载体,提升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浙江在深入推进“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的实践中,关键是要找到一条成功的路径。近年来,浙江智慧地打出了一套以治水为突破口,以“五水共治”、“四换三名”、“四边三化”、“三改一拆”、创新驱动、浙商回归、市场主体升级、八大产业培育、发展特色小镇等为主要内容的转型升级“组合拳”,闯出了一条符合浙江特点的转型升级新路。这些“组合拳”,涉及“五大发展理念”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各个方面,今后随着实践的发展还应不断深化和完善,为全国以至全球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和经验。

在动力转换上:基本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初步实现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目标。

经济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国内外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潜在增长率下降,原有的增长动力减弱,面临经济减速、结构转型、动力转换的状态。今后,浙江要适应、把握和引领新常态,必须率先实现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换,以新动能推动新经济的发展。

创新驱动的本质在于,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和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通过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模式创新,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此,国家有着长远规划和战略谋划。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中央制定《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出台一系列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举措等。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之举和必由之路

未来竞争是科技竞争,未来发展动力是创新驱动。早在2006年3月,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就主持召开了全省自主创新大会,提出“以背水一战的勇气,过华山天险的气魄,攀科学高峰的智慧,切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地走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之路。”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并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10余年来,浙江按照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目标要求,持续发力。省委13届3次全会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省委13届9次全会把科技创新作为必须补齐的“第一短板”;浙江被列为全国首批技术创新工程建设试点省、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省,杭州被列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生了滨江、新昌以及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一大批创新型地区和企业。2015年,浙江省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五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全国第三位,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

目前,浙江距2020年实现建成创新型省份的目标只有3年多的时间,期待省第14次党代会或相关专题会议明确:其一,如何确保到2020年如期实现建成创新型省份的目标,并提出今后的发展目标。其二,如何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特别是提出与国家到2030年和2050年相衔接的创新驱动发展目标和战略举措。其三,如何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充分尊重和体现知识人才的价值,为全社会创新活力的涌流和喷发创造宽松环境。

在空间布局上:基本形成全省1小时快速交通圈和信息网络全覆盖,实现城乡、地区、山海协调和共享发展。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落后,关键在于两大制约因素:一是交通不便,二是信息不灵。正如老百姓所说“要想富,先修路”;也正如马云所说的互联网电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之所以得到众多国家的响应,主要也是抓住了交通建设先行和互联网建设先行的关键。

浙江山海并利,山区多,海岛多,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是造成城乡、地区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坚持不懈致力于交通和信息化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浙江的发展条件。如杭州到温州,公路由过去的1天到现在的半天,铁路由无到有高铁仅需1个多小时,飞机半个多小时。特别是各地纷纷打造智慧城市,更是安上了聪明的大脑和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未来浙江要推进全域城市化,城市体系空间布局形成“三群四区七核五级”的发展格局,即拥有杭州湾、温台沿海、浙中3个城市群;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4个都市区;嘉兴、湖州、绍兴、衢州、舟山、台州、丽水7个区域中心城市,以及城镇体系分作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5个等级,进而把农村、海岛纳入城市化进程。这里的关键还是交通提速和信息网络全覆盖。

交通提速重在“建设1小时交通圈”,包括打造省会杭州到各地级市高铁1小时交通圈,民航空中1小时交通圈,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以及杭州联手嘉兴、湖州、绍兴打造1小时都市圈通勤圈。注意,这里的关键是打通山区、海岛道路与1小时通勤圈站点的联通,缩短山区、海岛与城市的时空距离,使城市文明向山区和海岛辐射延伸。

信息网络全覆盖重在移动光宽带和4G信号进山入海,即移动光宽带和4G信号覆盖现有27901个行政村、绝大部分自然村和有人居住的岛屿,打造智慧山区和智慧海岛,使山区、海岛与大城市的信息沟通实现“零距离”。以此为基础,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促进互联网和山区、海岛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发展富有特色的山区经济和海岛经济,吸引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和游客进山入海,使山区和海岛真正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增长点。

在全民健康上,基本达到高收入先进国家的健康水平,实现《健康浙江2030行动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思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中央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研究制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可以说,党中央把全民健康摆到如此高的战略地位,是前所未有的。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全民健康。早在十多年前主政浙江工作时,就率先提出“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率先提出“卫生强省”战略,率先提出“使全省人民享有公平、优质、高效的卫生保健服务”和“六大工程”。十多年来,浙江按照建设“卫生强省”的目标要求,坚持正确的医改方向,扎实推进农民健康工程、公共卫生建设工程、城乡社区健康促进工程、科教兴卫工程、强院工程、中医药攀登工程等“六大工程”建设,率先实行城市优质医疗人才和资源“双下沉”,促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效率“两提升”,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长足发展,形成大卫生大健康的发展格局,使浙江居民的健康保障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

浙江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标杆省,那么到2020年如期建成“卫生强省”和率先推进“健康浙江”建设,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和使命。为此,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进行再动员再部署,研究制定了《健康浙江2030行动纲要》,提出高于全国的健康目标,即到2020年达到高收入国家的健康水平,到2030年达到高收入先进国家的健康水平,进而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两富”、“两美”现代化浙江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

在政府治理上:基本形成公信法治的基础性制度体系,推进具有浙江特色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

当前,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以至全球化、网络化快速发展和日趋融合的背景下,社会阶层多元化、利益多元化、舆论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生活方式多元化、社会组织多元化,甚至思想与政治理念多元化等,越来越突显。这既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为政府的诚信和治理带来了挑战。诚如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所说,当公权力遭遇公信力危机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颁布什么样的政策,社会都会给予负面评价。具体到权力部门,如果对公共事件的处理稍有不慎,或者日常工作中出现疏漏等问题,都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以至于失去社会公信力。此后,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这被称为著名的“塔西佗陷阱”。

政府治理贵在诚信、重在诚信,也难在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政府更是如此。过去,因为法制不健全或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政府不作为、乱作为,以至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很大伤害,面临跨越“塔西佗陷阱”的挑战。

浙江要加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着重在打造诚信政府,在形成公信法治的基础性制度体系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政府:一是带头遵法守法。坚持依宪执政、依法执政,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严格遵守和维护宪法法律。同时,加强地方立法能力建设,提高地方立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政令公开透明。所有涉及公民和企业、事业单位的法律法规,拟定前应公开征求意见建议,制定后公开颁布,实行中欢迎公众和媒体监督。三是精简廉洁高效。要进一步精简职能、精简机构、精简人员、精简开支,努力造就一支干净干事、担当有为的公务员队伍,消除部门利益,提高办事效率,减轻企业和公民的办事成本。同时,提升社会诚信水平。发挥政府诚信在社会诚信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强化社会公众诚信教育,建立社会信用评价体系,推动形成全民诚信守法的良好氛围。

担当起新时期浙江发展历史方位的使命

新时期浙江发展的历史方位和目标任务,是浙江发展的历史传承,是必须担起的历史使命,也是不容推卸的历史责任。各级各部门要围绕新时期浙江发展的历史方位和目标任务,齐心聚力,创造性开展工作,勇于担当起实现新时期浙江发展历史方位的使命。

坚持实事求是,努力把“势”变为“实”。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其要求是从实际出发,认识事物的本质,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趋势就是规律。各级领导要顺应发展趋势,认清历史方位和使命,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不要逆势而为,逆流而动。同时,还要求各级领导既要有谋全局谋长远的能力,更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努力把梦想、目标和趋势变为现实。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打造干净干事的干部队伍。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选好干部是确保认清历史方位和担当历史使命的基本前提。好干部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五条去培养和选拔。在具体操作上,一是注重制度选人,在党内形成竞争机制,重口碑重实绩,避免人选人,事先确定考察人选。二是党政主要领导一个岗位干满5年应成为一项制度,使之善作善成,给予其施政见效的时间,不能屁股还没做热,想法还没落地,工作还没见效,又提拔走人。三是鉴别干部要行重于言,不能让实干傻干拼命干的干部吃亏伤心,不能让新官上任三把火、光说不干“假把式”的干部得逞。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今日之功起于昨日之基。同样,今日之基成就明日之功。我们的事业是前赴后继、代代传承的宏伟事业。各级领导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政绩观,按照习近平同志确定的“八八战略”和历届省委、省政府规划的宏伟蓝图,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在继承中创新,在继承中发展。改变新官不理旧账,一任领导一张图,唯我独大独尊独行的积习旧弊。

坚持问题导向的改革,让老百姓有获得感。改革因问题而起,改革是为了解决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是伤筋动骨的事,必须真刀真枪,刮骨疗毒。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无非是两条,一是问题是否解决,二是老百姓是否有获得感。现在各地的改革,距这两条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老百姓获得感不明显。因此,必须坚持立说立行,说到做到,防止改革空转,防止原地打圈圈,防止把思路当改革,把方案当改革,把部署当改革,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

执笔:郭占恒(浙江省委党校高端智库专家)

猜你喜欢
浙江发展
浙江神良种业有限公司
Mother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双下沉、两提升”浙江医改提升群众获得感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浙江医改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