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发改委规划处 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课题组
浙江省“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年度实施情况监测报告
□浙江省发改委规划处 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课题组
2016年,浙江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纲要》提出的五个方面发展目标实施情况良好,对照年均进度要求,《纲要》指标体系确定的33项主要指标进展顺利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和《“十三五”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责任分解》的要求,重点围绕《纲要》提出的总体目标、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对2016年度实施情况进行监测。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紧紧围绕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扎实做好补短板各项工作,全省经济稳走向好、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发展目标
《纲要》提出的五个方面发展目标进展顺利,实施情况良好。
综合实力提质增效。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全省生产总值46485亿元,增长7.5%,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4.2∶44.2∶51.6,服务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62.9%。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七大万亿级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8%以上,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增长11.7%,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2.66万件。出色完成G2O杭州峰会服务保障任务,实现让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满意、外国元首满意、全国人民满意、全省人民满意的目标。
区域发展更趋协调。重大开放举措加速落地,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规划通过审议并全面启动实施,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扎实推进,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加快发展,四大省域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约4个、1个百分点。加快发展26个县及重点生态功能区。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66,比2015年缩小0.003。
生态环境加速改善。“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持续推进,221个地表水省控断面中,Ⅲ类以上水质断面占比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劣V类水质断面占比同比下降4.1个百分点;拆除违法建筑1.54亿平方米,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3.38亿平方米,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启动实施。县级以上城市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上升3.4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6微克/立方米。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7237元和22866元,同比分别增长8.1% 和8.2%,连续16年和32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新增城镇就业1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7%。社会保障扩面提标,新增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6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5万人,城乡居民平均低保标准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工程加快实施,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进一步提升。
平安浙江继续深化。下山移民、地质灾害搬迁和危旧房改造加快推进,完成异地搬迁4.5万人。安全生产、道路交通、食品药品安全、火灾事故等综合整治有效强化,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更有力保障,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分别下降9.1%和7.8%。城乡基层治理方式积极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加强,刑事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22.6%。
(二)主要指标
《纲要》指标体系确定的33项主要指标中,对照年均进度要求,总体进展良好。其中22项指标超额完成规划年均目标,3项指标未达到要求,8项指标暂缺年度统计数据(表略)。同时,根据《纲要》主要指标分解要求,11个设区市落实情况总体良好,有力支撑了全省发展目标的实现(表略)。
图/新华社
(一)创新驱动
[规划要求]
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动局面,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构建立体化人才培育体系,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和人才强省。
[主要成效]
重大创新举措加快落地。全面启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支持各地加快科技城等创新平台建设。湖州莫干山和嘉兴秀洲2个国家级高新区正式挂牌,国家级高新区累计达8家。大力实施“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新培育16个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新增“国千”人才105人、“省千”人才215人。
创新主体加快培育。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制定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新认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7654家、高新技术企业2595家。创业创新活力持续增强,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59家,新认定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3家,未来科技城和阿里巴巴集团入选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
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深入推进科技大市场建设,成功获批首个全省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设立20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重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加快打造全国一流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升,技术交易合同总额约365.6亿元,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6576件。
[下一步工作建议]
要围绕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目标,全力以赴抓好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地做实,加快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能。实施精准服务,完善创新创业生态链,营造最优的创新环境。
(二)经济体制机制
[规划要求]
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绩效导向,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制度和政策供给上加大力度,在要素和服务供给上创新机制,协同推进其他领域改革,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主要成效]
政府自身改革深入推进。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抓手,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市县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在全省面上推开,基本实现市县同权,企业、群众93%以上的办事不出县(市、区)。在柯桥探索开展企业投资项目50天高效审批试点。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双随机、一公开”市场监管改革全面推进。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基本建成。
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稳步开展。实施各县(市、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方案,全面建立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制度,深入推进农村“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全省所有县(市、区)和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了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全覆盖,加快落实差别化电价、水价、用地、排污费等政策措施。投融资体制创新力度加大,杭温铁路、杭绍台铁路PPP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市场活力持续激发。积极推动浙商回归工作,实施“百大重点项目盯引计划”,浙商回归项目到位资金3450亿元,增长12.5%,超额完成全年目标。市场新生力量不断增加,全年新设市场主体95.8万户,新增小微企业25.1万家,完成“个转企”1.85万家。商事制度改革纵深推进,率先推出“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并在全国推行。
[下一步建议]
坚持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抓手,聚焦“最多跑一次”目标,进一步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锚定精准发力精确落地,聚焦重点攻克一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突破口”,推出一批探索性引领性标志性改革试点,力克难点踢掉一批改革落地的“绊脚石”,全面推进落实各项改革部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和制度保障。
(三)开放发展
[规划要求]
抓住“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契机,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全球竞争和区域合作,大力提升国际市场份额和竞争力,争创开放合作新优势。
[主要成效]
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全年实现货物贸易出口总额17666亿元,增长3%,占全国出口比重为12.8%;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3173亿元,增长15.2%。机电、高新技术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逐步提高,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网络零售、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发展势头良好。引资水平稳步提高,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145家,实际利用外资176亿美元,连续7年创新高。
“一带一路”战略加快落实。制定实施浙江省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国际产能合作项目以及铁路、电力等重大装备“走出去”建设项目。截至2016年9月,浙江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项目126个,投资金额达48.11亿美元。
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合作继续推进。启动编制浙江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规划。把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作为浙江省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平台,编制实施规划和配套行动方案。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长三角合作交流机制进一步完善,浙江省作为轮值方,部署落实各专题组84项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并首次以签署合作协议方式推进落实有关合作重大事项。
[下一步建议]
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国家战略,积极构建高能级开放合作大平台,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梅山新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基础上,提升舟山、宁波、金义等综保区建设水平,深化中德、中澳、中捷等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借助G20杭州峰会后续效应,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发挥外资对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
(四)产业结构调整
[规划要求]
大力推动产业创新,联动提升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重点培育万亿级大产业,优化现代产业体系。
[主要成效]
七大万亿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年信息经济核心产业、旅游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9%、12.8%;节能环保、健康、高端装备、时尚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4%、8.9%、9.6%、5.2%。
产业加速融合发展。服务业领跑浙江经济,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4%,占比达51.6%,首次突破50%。开展服务业强县(市、区)培育并确定首批24个试点地区名单。制造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规上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9%、10.1% 和8.6%,新增工业机器人10820台。2015年信息化发展指数95.89,两化融合指数98.15,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二位。
产业平台建设高水平推进。特色小镇建设高质量推进,新增42个省级重点创建特色小镇和51个重点培育小镇,形成10个省级示范特色小镇和若干行业标杆特色小镇。产业集聚区提升发展,核心区建设全面推进,大企业大项目集聚力度进一步增强,全年产业增加值、企业利税、工业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增长20%以上。
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组织实施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工程,启动首批13个示范县、106个示范乡镇(园区)、315个示范基地创建。成功争列为全国农业“机器换人”示范省创建省。推进农业“两区”建设,新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245个、84万亩(累计9131个、760.7万亩)。启动培育“一区一镇”,加快首批10个农业产业集聚区和24个特色农业强镇建设。
[下一步建议]
要坚持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和新动能加快形成。聚焦10大传统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大力推进“四换三名”“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等举措,积极修复传统动能。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着力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五)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规划要求]
要以市场为引领,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充分释放有效需求新潜能,切实做好新老动力交替接续工作。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同时发力,构建市场拓展、有效投资、消费升级和降低企业成本有机结合的发展路径,合力保持新常态下经济平稳运行。
[主要成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围绕“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出台《关于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实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专项行动方案,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诸暨、乐清、温岭、永康和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积累了宝贵经验。
有效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围绕补短板、调结构、惠民生,有效投资力度持续加大,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9571亿元,增长10.9%。编制实施全省重大项目前期攻坚计划,杭绍台铁路、金甬铁路等22个项目获批并开工建设。全省“411”重大项目投资10292亿元,省重点建设项目投资4300亿元。
消费升级态势明显。全面落实“十大扩消费行动”,推动消费加快升级,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971亿元,增长11%。大力推进电商拓市场、电商进万村、跨境电商等工程,网络消费势头强劲,网络零售额10307亿元,增长35.4%,省内居民网络消费5252亿元,增长30.9%。
[下一步建议]
全面落实国家定向调控、结构性调控的各项政策,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当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创新发展。
(六)现代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要求]
以交通网络化、能源清洁化、水利现代化、信息快捷化为目标,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主要成效]
综合交通建设加快推进。实施“万亿综合交通工程”,全省综合交通建设投资1800亿元,打通联通江西、福建的断头路,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至城区地铁专线、龙丽温高速公路文泰段、京杭运河二通道、杭绍台铁路等一批交通项目开工建设,安吉、德清等通用机场项目先后开工建设。全年新改建公路204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48公里,新增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5个、城市轨道交通25公里。
能源综合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全省能源供应平稳有序,能源消费总量约2.02亿吨标煤,消费天然气88亿方。完成能源投资700亿元,苍南三澳核电、三门核电二期、宁海抽水蓄能、缙云抽水蓄能、温州LNG接收站等项目前期取得重大进展,省内首个海上风电项目—普陀6号开工建设。全面启动“百万家庭屋顶光伏”和天然气“县县通”工程,新增光伏装机145万千瓦。
各项水利工程进展顺利。实施“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完成水利投资570亿元,其中诸暨永宁水库等6项已完工见效,黄南水库等19项提前开工建设,钦寸水库等34项加快推进建设,开化水库等53项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完成水库除险加固112座、山塘整治450座、干堤建设131公里,新增强排108立方米秒。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面推进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促进全省公共场所WiFi优质覆盖和免费开放。在全国率先建成面向工业领域的大数据应用和交易平台——钱塘大数据交易中心。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与应用,培育创建省大数据重点企业研究院14家、大数据产业应用示范企业20家。完成杭州互联网国际出口专用通道建设。
[下一步建议]
要建立重大项目省市县三级垂直协调机制,加强重大项目质量监督和安全监管,强化土地、资金和环境容量等保障,创新投融资机制,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七)新型城市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规划要求]
以新型城市化为引领,实施主体功能区、都市区和小县大城三大空间结构优化战略,科学布局省域国土空间,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区域协同协调发展。
[主要成效]
新型城市化建设扎实推进。浙江常住居民城市化率达到67%,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统筹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在嘉兴市、德清县积极开展国家“多规合一”试点。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稳步推进,36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长。11个设区市市域范围户籍制度改革全部推开。
城乡建设转型卓有成效。“三改一拆”强势推进,全年拆除违法建筑面积1.54亿平方米,改造旧住宅区、城中村、旧厂区3.38亿平方米,全面开展“无违建县(市、区)”创建。“四边三化”“一打三整治”行动深入实施,并率先全面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培育美丽乡村示范县6个、示范乡镇100个、特色精品村300个、美丽庭院1万个。全面启动现代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积极推进。
区域发展新动能积极培育。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能级加快提升,四大省域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达到71%左右,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8.3%,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支持和鼓励省域中心城市周边有条件的县(市、区)规划建设高铁小镇,积极融入中心城市,实现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获批启动,宁波梅山新区规划建设积极推进。
[下一步建议]
大力实施都市区带动战略,提升都市区中心城市产业层次和高端要素集聚功能,充分发挥四大都市区在推进新型城市化中的引领作用。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加大“三改一拆”、小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浙派民居”改造等力度,不断提高城乡建设质量和水平。
(八)社会公共服务
[规划要求]
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社会资源整合,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构建城乡一体、优质均衡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广泛、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主要成效]
社会事业提速发展。加快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工程”,全省主要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完成投资1547亿元。加快教育改革,启动实施幼儿园扩容工程,推进重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业加速发展,全年新增养老机构床位3.6万张,全省新建成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450个。市、县属医疗资源规范化下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50%以上。全面两孩政策顺利实施,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预计提高至5.7‰,比上年提高0.68个千分点。
社会保障水平扩面提标。率先完成全民参保登记工作,新增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6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5万人。全力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全省城乡平均月低保标准为678元和631元,低保标准城乡一体化程度达到93%。正常缴费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到2910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全省155万人纳入参保范围,参保进度居全国前列。
人民生活稳定殷实。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529元,增长8.4%。多渠道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农村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农民增收效应逐步放大,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9%。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16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7%的较低水平。
[下一步建议]
要继续加大力度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工程”,坚持以标准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补齐公共服务领域短板,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健全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引导社会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培育健康、文化旅游、养老服务、体育等产业新增长点。
(九)生态文明建设
[规划要求]
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子,推进资源节约和永续利用,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大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建设美丽浙江。
[主要成效]
治水治气治土全力推进。“五水共治”成效显著,省控III类以上水质断面占比为77.4%,劣V类水质断面占比2.7%。治气降霾工作深入开展,共淘汰改造燃煤小锅炉1.57万台,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18.7万辆,提前全部消灭黄标车,11个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12.8%。着力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全面启动危险废物存量清零行动,完成废弃矿山治理337个,废弃矿井治理645个。
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全面实施新一轮“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计划,在全国首个开展部省共建美丽中国示范区建设,安吉县被环保部列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试点县。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淳安等11县市新增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启动新植1亿株珍贵树五年行动,新植珍贵树木2099万株。扎实推进湖州等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支持衢州、丽水等生态功能区加快绿色发展。
节能减排降碳深入开展。全力做好能源“双控”工作,在海宁、萧山、衢州市区等26个地区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在柯桥区、海宁市、德清县等地开展区域能评改革试点。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完成20台1186万千瓦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技术改造。建成充电桩13807个。推动84个省级以上园区(开发区)实施循环化改造。扎实推进国家级、省级低碳试点,全面开展重点企(事)业单位碳报告和省市县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顺利完成节能降耗年度目标任务,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均超额完成年度减排任务。
[下一步建议]
要构建职责明晰、履职规范的监管格局,保持严格执法、严厉惩治的高压态势,建立及时发现、及时整改的防控机制。深入实施治水、治气、治土“三大战役”,确保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大力推进部省共建美丽中国示范区建设,在更高平台上建设生态文明。
(十)文化强省建设
[规划要求]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文化改革发展,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努力建成文化强省。
[主要成效]
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持续推动中国(义乌)文交会、中国国际动漫节转型升级,其中义乌文交会实现洽谈交易额52.04亿元,国际动漫节实际成交及达成签约交易、意向合作项目948项,涉及金额129.37亿元。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全面推进。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登录、审核、上报工作。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前期准备工作扎实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持续开展。审批省级文保单位保护工程立项46项,竣工验收省级以上文保单位维修工程23项。完成首批10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中国丝绸博物馆改扩建项目和浙江美术馆改造项目顺利完成并投入使用。公共文化供给日益丰富,2016年底共建成农村文化礼堂6527个,县级以上文化馆102家、公共图书馆102家,县图书馆乡镇分馆6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实现全覆盖,公共图书馆虚拟网络基本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三项全国试点”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下一步建议]
要围绕“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万亿产业”的目标,推动历史经典产业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加快全省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转型升级。总结推广公共文化服务三项全国改革试点经验,大力实施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市县及薄弱乡村文化建设“十百千”工程,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十一)法治浙江和平安浙江建设
[规划要求]
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公平正义为追求,以基层建设为基础,不断提升法治浙江和平安浙江建设水平。
[主要成效]
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成效明显。探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联动新媒体普法矩阵,全面启动“七五”普法教育,不断提升法治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渗透力。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诚信守法企业”等法治创建活动,全省现有县级以上“民主法治村(社区)”27059个、“诚信守法企业”8426家。城乡基层治理方式不断创新,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刑事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22.6%。
“平安浙江”建设扎实推进。全力做好G20峰会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开展各类社会风险排查化解管控工作。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有效处置各项重大突发事件。加快推进下山移民、地质灾害搬迁和危旧房改造,完成异地搬迁4.5万人。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三大一严”专项行动,立案查处食品药品违法案件12399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隐患排查治理、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全省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9.1%、7.8%。
[下一步建议]
总结深化“平安护航G20”安全保障经验,建立健全安保维稳长效机制。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扎实做好各类社会风险排查管控。健全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推进基层依法治理。
注:本文系监测报告的第一、第二部分,因原文篇幅较长,本刊编发时作了较大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