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颖 陈豪
标准化战略助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金颖 陈豪
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的概念,基本涵义是指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中等收入陷阱”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低端制造业转型失败。低端制造业可以带来中等收入,但是伴随而来的是污染、低质低价的恶性循环;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的转型,需要依靠高科技解决,而高科技不是几十年能追赶的。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各发展中国家亟待破解的难题,中国同样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困难,而实施标准化战略具有积极的意义。
国际分工、标准化产生“低端锁定”现象。在国际贸易领域,发达国际利用建立在各种标准之上的技术壁垒代替关税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造成了重大影响。目前,发达国家制定的技术标准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在贸易出口中遇到了各种强制性标准,如机电产品的安全性指标、农产品的药物残留量、包装材料的可回收指标等等。许多农产品由于严苛的技术标准而无法进入国外市场,如我国牛肉就不能进入欧盟市场,柑橘、苹果、香梨不能进入美国市场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加工贸易方式逐步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基于低成本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生产分工的全球资源整合中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发达国家将大量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产生了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效益,也促进了工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方式的改善,从而有效提升了中国工业整体的生产率水平,经济绩效令世人称赞。然而,长期依赖于大量资源消耗和低劳动力价格的,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主的传统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已显现出“低端锁定”效应,增长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大。如:富士康代工厂现象,根据WTO的计算,iPhone产品中绝大部分零部件来自日本、韩国、德国等国,“中国组装”在iPhone产品中创造的增加值不足4%。
制造业低端生产、供给过剩。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中,跨国公司通常把研发和营销等核心战略环节控制在自己手中,而转移到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往往是低端制造组装等非核心环节。由于制造环节的进入壁垒较低,加上后发地区之间的相互竞争,大批企业被锁定在低端生产环节,很容易导致大范围的产能过剩。过度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与低工资导致的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并存,会进一步加重本土企业对国际市场和跨国公司的双重依赖性。一旦外部需求减弱或者本地劳力成本上升,陷入“低端锁定”的大批企业便难以持续经营,很可能出现行业整体性衰退甚至经济衰退。
在我国的纺织品市场中,传统的家庭作坊已经不适用于现代服装市场的潮流。我国纺织业起步早,但是技术更新慢,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欧美等国通过率先制定纺织技术贸易壁垒,如纺织品染料指标等,主导了纺织产业的发展。由于国际分工和标准的制定,我国在纺织业中只能处于中低端的制造环节,大多是来料加工、来样生产方面,同时又由于我国纺织业规模庞大,制造趋同,出口受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导致纺织产品产能过剩、产品大量积压,这使得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处于低端制造循环的困境之中。
高端产品国内供不应求、国外爆买。现代跨国贸易战略中,高科技核心技术往往会留在国内,不会转移到其他地区。受到技术不足和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我国很多产品的技术含量缺乏,高端产品供给严重不足,这导致国内高端产品价格虚高,国内消费者需求得不到满足,由此产生消费者在国外爆买高端产品的现象。如中国消费者在法国大量购买高质量名牌服装,在德国、瑞士购买高端手表,甚至还出现了在日本大量抢购马桶盖的现象。这些现象都是我国国内产品档次低、供给和需求失调导致的。增加技术进步,打破贸易壁垒,进一步制定标准化战略尤其高端制造业等的标准化,对我国消费品及产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实施标准化战略,占领行业制高点,打破“低端锁定”。过去,资源、劳动力、产品专利是竞争的主要焦点,但随着竞争的加剧,技术标准的制定已经成为新一代的竞争手段。制定高端技术产业标准,可以占领高技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这首先体现在知识领域,专利技术、知识产权标准的制定标志着所在领域的不可侵犯性,无形中产生了权威,推动产业向着高端方向发展。对我国特色的且拥有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应该采取国际合作和自主创新结合的方式,制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标准,建立技术贸易壁垒,保护高科技优势产业。
在创新的基础上,推行标准产业化,走“技术-专利-标准-产业”的道路。无论是欧盟,还是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制定本国的标准化战略时,都将抢占国际技术的制高点,以提升本国产业持久的国际竞争力,作为本国标准化战略制定和实施的核心。发达国家标准化战略的层次非常分明,既有宏观上的战略考量,又有微观上的战术设计。发达国家首先利用技术上的优势在国际上申请专利,专利的存在使得其他公司的使用成本大大增加,成为大多数公司的发展瓶颈。其次,发达国家制定技术标准,对其他国家的贸易出口增加了壁垒,保护了发达国家自身的利益。我国应该充分利用全球价值链分工带来的机遇,利用自主品牌和国际销售渠道优势,将加工贸易中的低技术含量部分向其它经济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同时,利用全球价值链分工这个国际战略机会,加大R&D投入,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制定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申请的政策,技术成熟一项就保护、推广一项,在充分研究国际标准体系,如在ISO/WTO规则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标准化战略,走“技术-专利-标准-产业”的良好发展路线。
全产业标准国际化,避免单一经济,降低风险。由于单纯强调本国的标准化战略已不能满足标准化工作全球化的大趋势,因而发达国家一直将很多精力和时间放在区域或国际标准化活动上。英国是ISO、IEC的创始成员之一,承担了大量的秘书处工作,其用于国际标准化的力量约占其标准化总工作量的75%。据统计,按承担TC/SC技术秘书处数量和资助额计算,各主要发达国家在ISO中的贡献率远远高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如英国和德国的贡献率都达到17%、美国为15%、法国为12%。这4个发达国家的贡献率达到了61%,而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其他所有国家的贡献率只有39%。发达国家还通过担任ISO和IEC这样主要国际标准化机构的领导人职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掌控或左右国际标准化机构的议事规程和工作重点,将本国的标准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或将反映本国经济利益的国家标准直接上升为国际标准,从而为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抢占战略制高点。
我国在制定标准化战略时需要向国际标准化靠拢,不仅要从某个产业推行国际化的标准化战略,还要努力实现全产业的标准化,避免单一化。在制定与实施标准化战略时,要着重解决标准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定位问题,明确标准化对技术创新、经济增长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积极意义。同时,要根据已有的技术水平,建立健全标准化立法体系,尤其要对《标准化法》中阻碍标准化活动的有关内容进行彻底的修订,并根据技术发展水平的实际,逐渐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标准化战略体系,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出一份力。
作者单位:金颖,浙江财经大学;陈豪,杭州市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