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获得感谈地区信用评价新思路

2017-01-26 01:01王宁江
浙江经济 2017年13期
关键词:考量惩戒百姓

□王宁江

从获得感谈地区信用评价新思路

□王宁江

政府的“放管服”改革,强调创新服务意识,最终以百姓的获得感为导向评价改革绩效。这是政府治理理念的革新,真正做到按照百姓的需求来设计改造政府管理和服务流程。受其启发,抛出本文的观点,市场主体对区域的信用感知度才是衡量一个地区信用程度优劣的根本因素,评价和监测方法的设计也应该顺着这样的思路重新设计。这里的市场主体包括企业等法人,也包括个人;包括区域内的主体,也包括外来的主体。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目标是建设一个诚信的社会,社会交易和管理成本低且可控,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充满信任;履约及时有效,充满活力,真正做到“山青、水清、人亲”。所以说,信用建设也是环境建设,这个环境是经济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评价环境优劣,最有发言权的,就是生活在环境中“人”的获得感。但是,评价信用环境好坏的难度也极大,不像评价水资源好坏,除了人的视觉、触觉等实际感知外,还有大量的仪器设备,通过测量得出一系列的数据来佐证是否达标,这是社会科学通常需要解决的难题。

早些时间,在一次讲座中,有知名经济学家提出,判断商务诚信有四个基本条件:一是大家是否都愿意重复博弈;二是未来是否可以预期;三是信息的透明和传递;四是失信者是否真正受到处罚。这四个基本条件虽然是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但是同样适用经济交易和社会交往。最重要的是,这四个条件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是市场参与者的实际感知,是参与者感知后的后续行为反应,会更加贴近真实。因此,重构地区信用评价新方法,可以从这四个条件入手,对现有评价指标体系重新切割、取舍;或者在现有评价指标体系中,增加上述这四个条件的考量内容,并且要有足够的权重。

关于重复博弈,有两个指标可以考量。如招商引资企业的二次投资比例,如果一个企业对该地区的政策环境、投资环境毫无信心,甚至是极端的“有来无回”,那么肯定是不会选择二次或追加投资。如流动人口的入户比例,如果单纯考量外来人口的总量或比例,会有瑕疵,主要是因为当前大量的流动人口是冲着谋生而来,而不是诚信环境的诱惑,但是举家落户就不同了,那是对一个地区环境全方位的认同。

关于未来是否可预期,重点应考量未来预期的稳定性指标。其一,政策的稳定性,曾经看到一份材料,把城市道路的翻新频度或城市道路寿命作为衡量政策稳定性指标,这其实还是蛮有道理的,城市道路短时间内被挖来挖去,至少说明城市规划或管理的无序。其二,企业合同履约情况是衡量市场能否形成稳定预期的重要方面,但是该事项在面上基本没有准确的数据,于是,以小切入、做个样本化处理,把法院生效判决的执行率作为判断未来预期是否稳定的指标,执行率的数据在法院部门就有。

关于信息的透明和传递,重点应考量互联网用户的粘度、二次访问比例。通常的评价指标是政务信息公开数量,但从实际情况看,政府依法公开信息往往只是“一头热”,百姓来政府网站查询访问的还是有限,这其中除了认为政府网站无多少有价值信息的习惯性思维外,还有个政府网站服务宣传的问题。把用户粘度纳入评价体系就是另外一个理念,会是另外一个结果,政府网站必然想方设法把内容做上去、把功能做上去、把流量做上去,如此,政府网站才会真正成为一个提供政务服务、为民办事的好窗口,百姓用了还会再来。

关于失信是否受到惩戒,除了要把对政府依法履行对失信行为惩戒的绩效评估结果作为评价指标外,换位思考、从百姓角度,应更倾向于设计一些主动发起要求对失信行为实施惩戒的指标,以增加发起人的实际感知。譬如,可设计失信事件投诉满意度指标,如果百姓投诉的失信事件能得到有效处理,相信投诉人肯定会增加对政府的信任感,同时,也会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可设计社会性失信事件的办结率指标,政府要在这方面既要建立有效的响应机制,同时也要建立办结结果的公示宣传机制,做到善始善终,让社会事件的围观者真正由“吃瓜”转为“有为”“有责任”,成为失信行为是否真正受到惩戒的参与者和监督者。

作者为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浙江省信用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考量惩戒百姓
中国涉外协议管辖实践审思——以《选择法院协议公约》的批准为考量
忘却歌
教育惩戒艺术仍值得继续探索
不让百姓撇嘴骂
子女抚养权归属如何考量?司法案例为您解答
百姓记着你
也谈“教育惩戒权”
一场情与理的考量
教育有时需要一定的惩戒手段
百姓看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