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1个沿海省份中,广东、福建、山东三省均为海洋经济大省,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均在20%左右,而浙江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14%左右。近年来,广东、山东、福建等省着力抓产业发展、抓项目建设、抓机制创新,海洋经济呈现出较快发展态势,海洋经济发展示范作用也在逐渐显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海洋经济发展产业体系。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三次产业的协同配合,完备的海洋经济发展产业体系可以合理、高效地发挥海洋三次产业的耦合度,共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广东、山东、福建三省均建立起了较完整的海洋经济发展产业体系,包括海洋一、二、三产的产业发展规划体系、项目支撑体系、科技人才体系、金融等产业政策扶持体系。通过这些体系的建立,极大发挥了海域、资本、科研、人才等海洋经济发展所需因素的效率,从而持续高效地推动海洋经济不断发展。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山东的科技人才体系,山东省依托国家科技部共建蓝色硅谷,集聚了全国一半以上的海洋科研机构,海洋科教创新能力全国领先,发展后劲和潜力十分巨大。
确定了较为科学的海洋经济发展主导产业。如何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确定海洋经济发展主导产业,对带动整个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从广东、山东、福建三省海洋经济发展主导产业可以看出,三省都依托港口,建立了较为发达的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业,这些产业都是海洋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从而推动了本地区海洋经济稳定增长。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挖掘新兴海洋产业。广东充分发挥改革开放桥头堡作用,重点培育做强国际海运与航运服务、国际邮轮与滨海旅游、国际海洋装备制造与维修租赁服务、国际海洋信息与金融服务产业。山东充分发挥海洋科研机构优势,重点培育发展高技术含量的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福建充分发挥地处海峡西岸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邮轮游艇、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文化旅游、海洋电商与跨境电商等海洋新兴产业链。
与山东、广东、福建等省份相比,浙江在海洋经济的推进力度、资源储备、科技支撑等方面还存在差距。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浙江需要独立探索自身海洋经济发展路径,通过借鉴兄弟省份先进经验做法,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性海洋经济发展模式。
积极实施“5211”海洋强省行动,抢占海洋经济发展先机。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5211”海洋强省行动,“5”指五大战略举措,即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舟山群岛新区建设、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建设、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2”指两个战略目标,即“海洋强省”和“国际强港”;“11”指11项重点工作措施,即强化规划引领、突破关键领域、主抓重大项目、构筑特色平台、做强海洋产业、拓展港口腹地、建设海洋生态、集聚科技人才、加大政策激励、优化服务保障、创新体制机制。通过积极实施“5211”海洋强省行动,深入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统筹抓好海洋资源开发、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文化培育,发展海洋旅游,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
引进国内外领先的大平台大项目,提升海洋产业竞争力。借鉴山东、广东、福建等地的海洋产业发展经验,结合浙江发展实际,进一步引进国内外领先的涉海企业集团、大型科研服务或高端制造平台项目,通过实施一大批高精尖的海洋产业项目,打造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海洋主导产业,补齐浙江海洋产业发展的短板,加快形成一批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企业、产业和平台。
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升科研成果产业转化水平。进一步加强海洋科技创新驱动能力建设,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培育海洋创新主体,建设协同创新体系,通过建设海洋研究院、涉海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载体,促进海洋科技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召开全省科技兴海大会,建立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浙江-舟山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