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非常明显,尤其是化工、钢铁等行业占据了特别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衢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领跑、全国前列。2017年5月袁家军省长到衢州调研时强调: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加快创建“大花园”。他提出,生态环境是根本、绿色产业是核心、重大平台是支撑、现代交通是关键、重要改革是动力。
起步阶段(2006-2010年):这一时期,衢州市提出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首次将发展循环经济提到了战略高度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衢州市在全省率先编制《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
加速发展阶段(2011-2015年):衢州市提出加速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衢州市编制了《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获得了循环经济国家级试点9个,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大满贯的地级市,并获得省级试点8个。
深化发展阶段(2016年以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衢州人民的共同意愿和自觉行动,衢州市更多地依靠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保障来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衢州市总结出了循环经济“巨化模式”“元立模式”“华友模式”“贺田模式”等复制推广。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衢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1年的926.7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245.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43695元增加到57997元,年均分别增长7.6%、7.4%。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较快,区域性创新生态体系初见雏形,三次产业结构从2011年的8.3:55.6:36.1调整为2016年的7.1:45.2:47.7,三产比重超过二产,产业结构在优化调整中实现了战略性转变,绿色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五年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0.4个百分点。2016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二。
循环型产业逐步壮大。工业循环是衢州市循环经济试点改革的最大特色。衢州市以巨化、华友、元立等企业为引领,围绕氟硅、新能源汽车电池等产业延链、补链、配链和强链,推进产业空间集聚和产业链整合,初步形成了氟硅循环产业链、余热余压循环利用的钢铁产业链、巨化—高新园区公用设施一体化及资源集约化循环链,构建了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的绿色生态产业链。在衢州高新技术园区内,集中供水、供热、供汽,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废处理和利用率高达到96%,基本实现了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和园区大循环。
绿色产业进一步集聚。衢州市深入实施工业“十大专项”,加快推进“四换三名”。2016年,新增挂牌新三板企业16家,牧高笛和江山欧派实现主板上市,企业上市实现新突破。五个特色小镇进入省级创建名单。衢州市高度重视招商引资、浙商回归,新引进韩国晓星、西安隆基、杭州立昂、北控物流、杉杉动力、锦禾农机等一批绿色大项目。积极探索柑橘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畜牧业转型升级,成为国家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全面启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成功创建了国家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8个,旅游收入比2011年增长25.6%。此外,2016年,衢州市电商网络零售总额首次实现顺差、增速居全省首位。
循环绿色机制取得突破。一是体系创新。建立了衢州巨化一体化发展体系、巨化与高新园区企业协调发展体系、龙头带动产业化发展体系、公共财政利用率最大化体系、民间自发推动生态化发展体系、乡镇交界断面水质监测体系、全县域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保险体系、生猪排泄物资源综合利用体系等。二是机制创新。创新了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排序,工业、信息化和政府投资的全方位全覆盖项目决策咨询制度,生态考核分类制度,“大部制、扁平化、公司化”机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共建生态家园”制度,科技-经济联席会议制度,科技创新投融资服务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国家公园体制等在内的一套制度体系。
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成效显著。衢州市以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为目标,从工业循环、农业循环、城市循环三方面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工业循环方面,以园区循环化改造为重点构建工业循环体系,形成了“一主三特色”的氟硅产业循环经济主导产业链网。“一主”即“氢氟酸-含氟单体-新型氟制冷剂-含氟聚合物”主导产业链;“三特色”即由主导产业链衍生而成“氯气-甲烷氯化物-氯乙烯-偏氯乙烯-聚偏氯乙烯”、“氢气-环己酮-己内酰胺”和“硅-甲基二氯硅烷-硅橡胶”三条极具特色的高端循环经济产业链。农业循环方面,形成“绿色种植-生态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三位一体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全市域、全产业链整体推进的生态循环农业格局初步形成。全市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3%,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6%。城市循环方面,以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为突破口,基本构建起完整的餐厨废弃物收、运、处体系,新增处理能力达到100吨/日,资源化利用率达80%。此外,衢州市还加大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再生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率超过10%。覆盖全市的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理中心已投入运行。新增公交车、出租车新能源使用率达到100%。公共自行车布点实现市域全覆盖。
园区循环化改造扎实推进。衢州市“1+4”①1是指1个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4是指4个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衢江经济开发区、开化工业园区、常山工业园区、江山经济开发区)。园区循环化改造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一是园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尤其在氟化工行业,园区依托巨化集团公司,现已成为国内综合规模最大、产业链优势最为明显、整体装备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全国性氟化工生产基地。二是废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重点实施巨化热电厂脱硫脱硝技改项目和企业煤改天然气项目,减少二氧化硫等空气污染物排放,采用焚烧炉发电和余热利用,对废气中的有机污染物或恶臭物质等进行燃烧处理,减少排放。三是资源综合利用成效显著。以元立集团、国光生化、衢州巨泰为代表的企业,积极实施余热余能利用项目,特别是元立集团余热、余压、余汽发电装机达190MW,以汽代电装机达86MW,总装机容量达27.6万KW,相当于一个大型水电站的装机容量,不仅供给企业,还供给电网;以建华南杭化工、中天氟硅、巨化电化厂为代表的企业,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在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固废综合治理方面成效显著。四是资源产出率持续提升。资源产出率从2011年的0.11万元/吨提高到2015年的0.24万元/吨。
循环经济小镇建设如火如荼。衢州循环经济小镇于2016年成功入围浙江省第二批特色小镇。小镇地处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规划范围约为2.7平方公里。小镇积极推动环保技术、环保装备和环保运维三大主导产业发展,投资125.36亿元。小镇的建设对推动以衢州节能环保产业为核心的千亿级装备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促进衢州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和城镇功能升级,推进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同时,循环经济小镇的建设还会为衢州市、全省乃至全国重化工产业的循环发展、转型发展、生态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静脉产业基地建设初步谋划。衢州市具有良好的动、静脉产业基础。巨化静脉产业基地将突出“循环、低碳、生态、安全、智慧”五大特色,构建多层次的工业、城市废弃物处理的静脉产业链条,有助于实现产业间、生产和生活系统、基地内外形成大循环。静脉产业基地建设包括:协同处理城市低值废弃物,对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城市污泥、园林废弃物、废旧纺织品等进行集中资源化回收和规范化处理;循环利用产业废弃物,包括工业固废、危险废弃物、农林废弃物等的综合利用。
未来,围绕“大花园”建设,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将是衢州全面践行“两山理论”的一条新路子。衢州市将以更高标准护好绿水青山、以更高水平做大金山银山,进一步增强生态竞争力,形成支撑衢州未来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循环、绿色将是衢州市最鲜明的特征、最靓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