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有效投资作为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的重要引擎和最佳的结合点,需要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工作导向上,要以投资结构优化促进总量稳定。尽管有效投资需要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和增速,但如果单纯追求投资总量而忽视结构,或许能在短期内拉动经济,但长远看就是饮鸩止渴、涸泽而渔。投资是否有效,不但要看总量,更要看结构,看投资结构是否符合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看投资项目的质量效益。近年来,浙江对各市、县(市、区)开展扩大有效投资考核中,对投资总量的考核权重依然较大,一些地方存在重总量轻结构、重考核轻谋划、个别投资指标存在数据失真的现象。建议加快建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为导向的考核体系,淡化全省面上总量投资,通过设置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生态环保建设投资、工业重大技术改造投资等结构性指标,来促进全省投资总量的稳定。
投资领域上,要存量调整与增量拓展并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对于浙江这样一个实体经济大省,必须要坚持存量调整和增量发展两手齐抓,这既是旧动力向新动力转换的途径,也是有效投资的发力点。要一手抓存量调整,即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大力推动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的重点技术改造。实施一批突破性、带动性、示范性强的技术改造项目,支持重点行业领域实现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另一手抓增量带动,即新增长点培育。围绕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在线增值服务、分享制造等“互联网+制造业”新模式,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好高”项目,加大高新技术企业投资和创新平台建设力度。
投资主体上,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扩大有效投资,离不开政府性投资,但更重要的是激发市场力量,扩大民间投资。从政府有形之手挤占私人投资转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推动投资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取向和要求。当前一方面,中央对地方政府债务清理、政府融资平台受控等多重因素,给一些基础设施项目和公共建设项目的资金筹措带来压力。另一方面,随着国务院一系列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措施的出台,浙江民间投资市场准入门槛和行业壁垒等有望进一步破除。因此,要因势利导,在投资主体上,全面落实国家促进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鼓励商业模式清晰、现金流稳定、投资回报机制合理的经营性和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规范采用PPP模式。鼓励通过TOT等方式,规范有序盘活基础设施优质存量资产,丰富民营企业投资机会,形成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资本的可持续投融资模式,既控债务又促发展。
投资方向上,要更加注重“软投入”。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是硬投资,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是软投资。从长远发展看,软投资可能更为重要。要看到,浙江经济已进入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将主要靠创新来驱动,主要靠技术、人才、生产率的提高来驱动,因此要在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制造方式创新、管理创新等软投资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标准、物流配送和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环节。要引进海内外创新团队,利用研发成果转化来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一个领军人才带来一个新兴产业”。
投资机制上,要深化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围绕打造全国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企业获得感最强的省份,迭代提升和推广应用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加快建设“1253”公共数据共享体系,实现投资项目数据共享和应用。制定全省相对统一的企业投资项目审批事项标准化清单、办事指南及通用格式文本。创新和完善环境影响、安全等评价审批管理方式,推行免于办理评价、网上在线备案、承诺办案管理、简化评价内容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