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汝森
高质量推进小城市培育
□陈汝森
小城市培育是浙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自2010年开始试点起,金华共有5个省级中心镇和1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进入全省小城市培育试点。高质量推进小城市培育,是破除城市化瓶颈的重点任务,是由镇到城跨越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城市化质量水平打造金华经济升级版的关键环节。小城市培育由快速发展型向高质量型转变的要求迫切,必须围绕高起点规划、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产城融合,有力推进小城市持续健康发展。
小城市培育规划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一是要发挥好内脑、外脑的双向作用。根据小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培育标准,组建专业团队参与规划设计,同时面向全国高水平规划编制单位招标,编制小城市培育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工业强镇产业规划等,完善小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准确定位集镇建设、空间布局、功能配套等建设方向。二是既充分挖掘自我特质,又博采他山之石。根据本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条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两美”金华的总体要求,选择全国、全省标杆中心镇、小城市实地调研,学习借鉴鲜活的经验,加强与自身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各类规划的有机衔接,制订和完善小城市发展规划体系。三是既有历史传承,又有时代强音。规划要注重凝聚金华的历史传统、精神积淀、社会风气、价值观念以及市民素质等诸多要素,形成根植历史,基于现实,呼应时代,彰显城市个性,展现城市的独特魅力,与金华的客观环境相符合、外部形象相协调、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小城市规划体系。
小城市培育规划要有一定的共识度。一是全省小城市培育政策与资源要素有机结合。2010年,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作出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的重大决策,在200个省级中心镇中择优选择了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以小城市、中心镇为节点,促进村庄优化布局和农民集中,使农民向小城市、中心镇集聚,通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二是政府与居民的思想充分融合。各试点镇所在县(市、区)党委、政府承担起小城市培育试点的主体责任,成立“一把手”任组长的领导机构;加强与中心镇、小城市居民沟通,尊重居民先择,引导居民意愿,稳定居民预期;建立健全编制、修订和重大项目建设的居民参与制度,适时编制规划实施评估报告,利于城市居民对规划的实施开展有效监督。三是将规划转化为落实的动能。出台政策,建立制度,在落实已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逐步完善小城市规划管理体制。
小城市培育规划要有一定的特色性。一是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规划要形成一个体系,必须明确小城市发展的目标和各自的功能定位。坚持分类培育,按照由镇向城转型的发展要求,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小城市和小城市试点镇两类不同对象,做好新一轮小城市试点三年(2017-2019年)行动计划与前三年(2014-2016年)行动计划的有效衔接,统筹考虑实施计划和投资估算。新规划要根据战略或上位规划的发展需求,策划好工作重点,形成格局更合理、设计更科学、结构更优化的行动指南。二是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一类是传统意识形态和现代文化精神的关系。以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城镇格局风貌保护为重点,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另一类是传统产业与现代化产业的关系。注重提升本土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抢抓发展机遇,传统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三是处理好产业与居住的关系。要加快建设布局合理的城市核心区、生活居住区、工业商贸区、生态休闲区等功能分区,提升试点镇的生活生产功能。要加快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创业园区等产业集聚发展平台建设,完善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的生产功能。要加快功能设施完善,充分展现小城市魅力。要加快健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审批服务、就业保障、城市执法、应急维稳等公共服务体系,加速完善小城市试点镇的服务功能。
小城市培育规划需要注意细节。一是注意地上规划细节。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动员社会资本,合力建设和优化城镇交通,高标准建设城市道路,推动交通联结成网。大力发展城镇社会事业,特别是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从专项规划具体到建设工程规划,注重总平面图、施工图等。二是注意地下规划细节。高质量推进水电气提升、信息网络完善、市政地下管网建设、排污给水设施改造,量化地下综合管廊公里数和城市轨道交通里程数,具体要包括主体结构工程设计、供热与供冷系统、电气管线、给排水管道等。三是结合科技智慧设计。让小城市培育更加快捷,让小城市越来越“聪明”,借助物联网、传感网,在家居、路网监控、票证管理、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筹建智能制造基金,助力本地企业发展,以更智慧的方法,提高实时信息处理能力及感应与响应速度,推动城市各类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城市建设和运行管理的不断完善。
改革举措优先尝试。按照“挖掘潜力、激发活力、释放红利”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用益物权和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的“三权”改革,深化城镇公共服务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农民市民化改革,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完善市区中心镇培育扶持专项资金分配制度,以提高中心镇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导向,理顺行政管理机制,形成与小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深化试点改革,在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探索。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自身更是要抢抓机遇,务实创新、埋头苦干,最大限度地利用机遇和政策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主体活力,加快试点镇的建设发展。
强镇扩权落到实处。一是逐步提高思想认识。各授权部门必须充分认识扩权强镇工作的深远意义,立足全局、服务大局,做好有关权限的委托交办、人员安排和措施落实等工作,确保扩权镇对下放权限的“接力棒”接得过、接得好。二是探索管理体制改革。出台关于具体下放事项的文件,尤其是根据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进行深入分析哪些权限该下放未下放、哪些权限中心镇真正需要,调整不符合中心镇发展的下放权限,使扩权强镇真正实施到位。三是抓好扩权事项实施。健全各项办事制度,加强业务培训,各相关部要真正授权到位,加强扩权镇的业务培训指导与监管,就相关扩权事项及时提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明确下放到乡镇管理权限的运行方式和具体措施,以及放权后如何加强监督管理的具体办法,确保扩权镇内部运行顺畅高效。
资源政策率先享受。一是加大土地保障力度。各县(市、区)政府编制建设用土规划,积极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城镇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和“三改一拆”再利用土地开展小城市建设;盘活存量用地,加大土地有效供给,保障中心镇每年的新增建设用地需求;优先保障工业功能区,市区特色镇所需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由市政府统筹优先安排。二是加大项目倾斜力度。建立中心镇与各县(市、区)重大公共事业项目投入分担机制,建立重大公共事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优先考虑将中心镇和小城市建设项目列入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三是加大资金保障力度。除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专项资金外,市(县、区)财政同时给予1:3比例配套专项用于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建设。市本级每年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市区中心镇改革与发展。鼓励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建设新型融资平台,探索第三方开发主体介入联合开发模式及机制。对中心镇和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的大型项目或重点建设项目给予优先资金支持。
产业兴城。一方面抓大项目;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双管齐下地加快产业兴城步伐,实现小城市持续健康发展、转型跨越发展。通过产业共兴、设施共建、市场共连、信息共通、品牌共塑等,积极发挥小城市、中心镇在集聚发展基础上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作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带动金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如横店镇以“影视文化旅游+工业高科技”为引领,走出了一条以企业发展带动城市建设、以产业发展推进城市化的新路子。坚持景城融合发展,推进镇区景区化、景区全域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成为全省标杆。
文旅名城。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业。推动文化产业、现代旅游业、现代农业三大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围绕提升工业功能区集聚辐射能力和水平,下大气力抓好民间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和利用,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推动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作为全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义乌佛堂镇坚持把振兴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战略特色,将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依托古民居、古迹优势,深入开展古镇保护开发利用工程,坚持以双林风景区为重点,以佛教景观为依托,加快建设佛教文化旅游基地,将文化实力转化为经济发展实力,全面带动佛堂文化、旅游、经济的转型升级。
智慧名城。智慧城市的关键词之一是智慧产业。应围绕“互联网+”将云计算、大数据与各产业进行融合,以发展具有领先优势的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促进现有产业由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位置跃升,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智慧城市的建设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系统推进民生幸福工程,通过智慧便民服务平台、市民卡、智慧车联网、智慧教育、智慧旅游等一大批智慧应用,实现小城市居民出行更快捷、就医更方便、学习更轻松、生活更舒适。
作者为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