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
凭“三变”抓“四化”
□蔡和
为确保完成“十三五”期间国家下达浙江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目标任务,近日省政府印发了《浙江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施方案》(浙政发〔2017〕31号)。《方案》不仅明确了主要目标,而且从加快推进能源革命、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构建低碳空间格局、加强低碳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深化低碳发展试点、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等多方面提出具体目标和措施,特别对全省辖域范围内的11个设区市,均设置了具体的碳排放减量目标。应该说,“十三五”控温工作的蓝图已描绘,目标很明确、任务很清晰,下一步的关键是如何去推动落实。
相比较于“十二五”期间控温工作,“十三五”期间有更好的基础工作条件,在以下三方面发生转变:一是工作理念发生转变。“十二五”期间所谓的控温可以说是一种至上而下的理念灌输,而“十三五”期间将这种理念更多的逐步转换为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共识,目前已明显感受到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需求所在。从政策层面看,更加重视低碳发展,如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清洁能源示范省创建等相关政策与行动方案。从工作层面看,浙江省在“十二五”期间试行推动了碳强度责任目标考核,探索建立“六位一体”低碳试点、碳交易企业核查、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等一系列抓手性工作体系,低碳工作逐步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从社会层面看,气候变化、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等概念逐步普及,共享单车等绿色交通在人们生活中被日益接受。
二是工作基础转变。目前基本建成省、市、县、企业“四位一体”碳排放数据体系,如省级编制2005-2016年度温室气体清单,11个设区市、90个县(市、区)分别编制2010-2016年度温室气体清单,编制近2000家重点企业的2010-2016年碳报告,基本上摸清全省的碳家底,为低碳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三是工作支撑发生转变。做好工作关键靠人,目前支撑低碳工作的专业队伍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支撑队伍建设,省级专门成立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合作中心及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所有设区市人民政府基本上建立了常态化的工作支撑机构,同时还培育了几十家省内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机构和碳报告核查机构。显然这些工作基础方面的转变为推动落实“十三五”控温方案创造了有利的工作条件。
下一步,如何抓住重点来推动“‘十三’控温”工作,笔者认为就工作层面要发挥工作基础“三变”优势,着力在“四化”方面上下功夫,以实现预期目标。一是考核制度化。进一步完善碳强度考核体系,切实强化碳排放总量控制的约束性作用,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考核内容要添量,对设区市的年度碳考核与控温方案任务分解挂钩,一并考核。考核效力要加码,考核对象要直接考核到各级政府,把碳考核与地方党政领导绿色发展评价考核体系相结合,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考核依据要提质,进一步提高省市县三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质量,盘活温室气体清单数据为考核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是试点示范化。依托“六位一体”低碳试点体系,充分发挥试点示范效应,推动低碳城市、低碳县市、低碳城镇、低碳园区、低碳社区、低碳企业建设,全方位推动低碳城市实现早日达峰,将碳排放控制与产业结构调整、能源革命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使各试点主体成为近零碳排放示范区、低碳发展创新高地、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引领区。
三是监测常态化。要对“十三五”控温工作实现期中、期末动态的评估跟踪,着力建立低碳季度形势分析,依托各地市支撑机构以及数据库资源,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形势分析,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形势研判和对策分析,实时动态跟踪设区市人民政府控温工作成效。抓重点企业在线监测,在条件成熟的企业开展碳排放在线监测,制定和发布企业碳排放在线监测指南,通过开展在线监测,动态把握重点企业排放情况,真正做到预测有据、心中有数、结果有谱。
四是金融手段化。俗话说“有钱好办事”,各级政府要建立应对气候变化预算科目和推动低碳发展的专项资金。要积极创新市场机制,主动参与碳市场建设,探索建立有利于企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创新激励机制。抓住浙江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机遇,大胆探索创新,推动低碳发展的资金投入,探索建立气候投融资机制,充分利用世界银行等国内外资金,建立绿色产业发展基金,推动地方低碳转型发展。
作者为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合作中心副总工程师兼气候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