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敏凤
世界三大湾区发展经验及对浙江的启示
□陆敏凤
从纽约湾、旧金山湾、东京湾这世界三大湾区的形成历程可以看到,尽管湾区本身是一个具有资源与产业集聚力的跨境经济区域或发展系统,但同时也具备多核分化竞争(离心力)和跨境集聚整合(向心力)
人类自古滨水而生,逐水而居。湾区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以及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湾区经济因为有海、湾、河、岛等生态稀缺资源的存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种资源要素大量集聚并产生强大的外溢功能,位居其中的城市也因此获得快速发展而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优化和指引未来的风向标。
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湾区部分。纵观全球,真正意义上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湾区经济有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
纽约湾区即纽约大都市区,由纽约州、康涅狄格州、新泽西州等31个县联合组成,面积达33484平方公里,人口超过4347万,占美国总人口的10%,是国际湾区之首。以纽约为中心的湾区城市群是美国经济核心地带之一,美国最大商业贸易中心和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它还是美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30%。
纽约湾区的成功在于跨区域的规划和交通协调机构在多次湾区规划制定中,以理性分析为基础,突出前瞻性的思路和对策以协调多层次的战略目标,最终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首先纽约区域规划协会(RPA)通过四次规划实现了纽约都市圈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合理布局,同时“纽约和新泽西港务局”通过改善、兴建交通和海港设施形成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最后合理的布局和交通帮助城市群完成卫星城市的人口疏散和中心城市的复兴,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格局:纽约拥有最为发达的商业和生产服务业,作为全美金融商贸中心为整个地区提供服务。波士顿以其最具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和教育成为世界著名的生物、电子和宇航中心。费城则以美国最繁忙的港口之一费城港带动其成为纽约都市圈的交通枢纽。华盛顿是全美政治中心,全球性的金融机构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组织等总部均位于此。
旧金山湾区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一个大都会区,陆地面积1.8万平方公里,由9个县覆盖而成,总人口超过700万,著名城市包括旧金山市、奥克兰市和拥有硅谷的圣何塞市。
资本的巨大催生功能和科技创新是旧金山湾区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众所周知的硅谷位于旧金山湾区的圣何塞,尽管该地区人口不到全国的1%,却创造了美国GDP的5%。受此支撑,旧金山湾区驻扎着30多家私人创业基金机构,而且全美国超过40%的风险资本集中于此,由此带动技术与产业的扩张从而孕育出谷歌、苹果等全球知名企业。旧金山湾区还拥有斯坦福、加州伯克利等20多所著名大学,分布着航天、能源研究中心等高端技术研发机构,引领全球20多种产业发展潮流。而将这些优秀资源无缝连接的是旧金山湾区规划2040、快速交通系统(BART)和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湾区规划2040是长期综合性交通和土地利用/住房战略规划(2013-2040),规划建立优先发展区和优先保护区,通过在区域交通网络上进行投资,将最大份额集中在维持和提升现有交通和道路系统的效率,来支持就业的增长和现有社区内新住房的建设。快速交通系统(BART)是连接旧金山市中心与湾区其他城市的重要纽带,该项目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酝酿到1972年正式通车运营,减少了对高速公路和小汽车的依赖,也拉动了旧金山的零售业和服务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典型则是湾区港口城市奥克兰的崛起和复兴,根据外媒最新报道,奥克兰港计划投资6亿美元,用于港口铁路、冷藏库及码头扩张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港口现代化建设,使之适应多式联运等新型运输革命的步伐。
东京湾是日本本州岛中东部沿太平洋出海口,湾区经济带以东京为中心,以关东平原为腹地,包括东京、横滨、千叶、横须贺等大中城市,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城市群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商贸中心和消费中心。
扬长避短、合理分工是东京湾区经济带发展的显著特征。1951年日本政府制定《港湾法》,规定由中央政府制定全国港口发展的五年计划,将东京湾沿岸横滨港、东京港、千叶港、川崎港、木更港、横须贺港等港口发展提高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高度加以规划和实施。1967年,日本运输省港湾局又提出《东京湾港湾计划的基本构想》,建议把7个港口整合成一个分工不同的有机群体,形成一个“广域港湾”并进行分工。经过多年发展,东京湾港口群形成了鲜明的职能分工体系,千叶为原料输入港,横滨专攻对外贸易,东京主营内贸,川崎为企业输送原材料和制成品,各种生产要素在城市群中自由流动,促使人口和经济活动更大规模地集聚,形成了城市群巨大的整体效应。长期来,东京都市圈一直是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都市区,且拥有全球最复杂、最密集且运输流量最高的铁道运输系统和通勤车站群,日本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和充分重视科技创新,使得工业逐渐从东京中心地区迁移出去,替代以政府机构设施、商务设施、教育文化设施,而京滨、京叶工业地带则以宽6公里、长100公里的地域创造了全国40%的工业产值和26%的GDP,成为日本经济最发达、工业最密集的区域。
从纽约湾、旧金山湾、东京湾这世界三大湾区的形成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湾区本身是一个具有资源与产业集聚力的跨境经济区域或发展系统,但同时也具备多核分化竞争(离心力)和跨境集聚整合(向心力)。
城市的专业分工和错位发展。湾区一般都拥有发达的港口城市和强大的核心城市。发达的港口城市是湾区经济形成的基本单元,湾区经济之所以具有高度竞争力,就是与其他都市圈相比拥有能量各异的世界级港口城市,如纽约市之于纽约湾区经济、东京都之于东京湾区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港口城市作为国际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流交汇,吸引世界范围的资源加速向湾区集聚,成为全球要素资源配置的核心节点,这些城市通过职能与产业的转移,进一步发展为政治、经济或者金融与文化中心,其他城市都会围绕核心城市谋求产业与职能的错位发展,以共同提高整个湾区经济的竞争力。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效率交通体系。随着港口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扩大,湾区城市率先建立起现代化的交通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产生了强劲的集聚能力,促进港口城市产业发展和经济繁荣。而高效的交通体系,减少了湾区港口城市之间的通勤时间,从而使湾区港口城市联系更加紧密,产业集聚效应和城市网络效应也就越明显,区域竞争力更强。
跨区域的顶层设计和协同发展。协同发展是湾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世界级的港口需要有广阔腹地的运输需求支撑,否则很难持久兴盛,同时中心城市的金融、贸易、物流等服务业的发展也需要腹地的支撑。为适应协同发展的需要,湾区内政府主动制定政策法规,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如日本政府颁布《首都圈整备法》等法律法规推动东京都市圈规划发展,旧金山湾区建立湾区政府协会、大都会交通委员会等负责专项的建设和管理,并且顶层设计和规划城市的分工,避免城市间的无序竞争,提升湾区经济的竞争优势。
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将“大湾区”建设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并提出把“大湾区”打造成全省“增创发展动能新优势、国际竞争新优势、战略资源新优势、体制机制新优势”的主阵地。
从空间布局来看,大湾区拥有杭州、宁波两大核心城市,以及杭州都市圈(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和宁波都市圈(宁波、舟山、台州)。杭州都市圈应发挥创业创新优势,培育发展信息经济等新业态引擎,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因为杭州已经培育并发展新一代智能化技术的信息产业,将来应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嘉兴已经成为“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复制都有利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宁波、舟山是重要的港口城市,通过制造业发展优势和全面发展临港经济,在产业转型升级完成之后,都将成为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区。因此,宁波都市圈应致力于高标准的港口经济圈建设,高效整合海港资源和平台,打造全球一流的现代综合枢纽港、国际航运服务基地和国际贸易物流中心,同时发挥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的开放和通道优势,形成长江经济带龙头龙眼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支撑。
今年全国“两会”把港澳粤大湾区推向前所未有的热度,但发展经济,中国不应只有一个湾区。长三角经济圈对应的长江口湾区,显然可以成为第二大湾区。这里以上海为核心,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被誉为中国的“金三角”。相比珠三角香港、广州、深圳三强相争的格局,上海在长三角的领头地位十分稳固,且区域内的经济整合程度较高,使得“上海-杭州”为核心的长三角湾区,成为中国科技界不可忽略的力量,它的建设和发展值得期待。